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691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 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项。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代的制度,D项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答案C2(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

2、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答案D3(2013苏南四校检测)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

3、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答案A4(2013增城调研)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解析元代行省辖区这样的布局特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5(原创题)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

4、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解析由“宋代”、“参知政事”可知是宋代削弱宰相权力,故选A项。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直接”,皆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相悖,排除。答案A6(2013江苏泰州中学诊断)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进士科受时人追捧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

5、 B C D解析项都可以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反映出来,项表述错误,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政令。答案A7(2013苏北四市模拟)“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正统(明英宗年号)”,由此判断选C项。A项出现在秦朝,B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出现在清朝,皆排除。答案C8(原创题)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实质是()

6、。A明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废除了丞相制度D废除了中书省制度解析诛杀胡惟庸、“革去中书省”预示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实质上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明朝未实行三省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是题干材料的直接反映,其本质体现的是B项,皆排除。答案B9(2013镇江模拟)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 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解析题目要求回答“根源”,由于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存在弊端,阁臣权大实属正常。答案D10(2013太原模拟)枢垣记

7、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办理军政要务 B保守国家机密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解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置了军机处,并结合材料中“为办理枢务”,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政要务。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答案A11(2013淮安模拟)“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C中央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解析

8、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引文描述了军机大臣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由此分析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D12(改编题)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最初是临时机构始终由高官任职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 B C D解析明代的文渊阁是内阁所在,清军机房是军机处所在,根据所学史实,不符合“内阁由品秩较低的官员担任”的史实,排除含的选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湖北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

9、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

10、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来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

11、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14(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

12、,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

13、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