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565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郑州市2018-2019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试题卷一、选择题1.口腔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唾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详解】口腔上皮细胞属于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人体不同部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2.下列物质中,参与人

2、体内环境组成的是血红蛋白钙离子神经递质尿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详解】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错误;钙离子可以位于血浆中,是参与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物质,正确;神经递质位于突触间隙中,即组织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正确;尿素可以位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物质,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

3、题的关键是:明确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区别,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属于血浆中成分,属于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3.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B. 反射活动发生的基础是反射弧结构完整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详解】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A正确;反

4、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要完整,B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突触,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都要经过突触,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递质参与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再根据题意作答。4.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 阻断了部分Na+通道B. 阻断了部分K+通道C. 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D. 阻断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

5、,经过某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而对静息电位无影响。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详解】神经元通过钠离子内流,使细胞从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通过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经过药物处理后,细胞膜电位下降,说明药物阻断了部分钠离子通道,A正确;药物处理后,没有影响静息电位,因此,没有阻

6、断部分钾离子通道,B错误;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与否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神经递质不能分解,使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有关,静息电位有钾离子有关,再根据题意作答。5.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是效应器,是感受器B. 分别电刺激、,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C.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以及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均需消耗ATPD. 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

7、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根据突触或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详解】据分析可知,是感受器,是效应器,A错误;电刺激,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B正确;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弧的组成结构,以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再根据题意

8、作答。6.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下丘脑受损会使水盐平衡调节异常B. 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C.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因此,下丘脑受损会使水盐平衡调节异常,A正确;大脑可以控制脊髓的活动,控制排

9、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错误;当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大脑的功能,以及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差别,再根据题意作答。7.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试剂的种类和顺序,最为合理的是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 先

10、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是:当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

11、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A正确;如果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现象不明显,B错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无前后对照,C错误;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也无前后对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8.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种物质都是A.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B.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淋巴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详解】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人体内的激素需要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淋巴因子需要与相应细胞表面受体结合,C正确;人体内的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再回收或酶解,不能继续保持活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13、。【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的异同,以及参与的生命活动,再根据题意作答。9.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以刺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A.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 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D. 内分泌调节和神经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详解】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属于体液调节,二氧化碳刺

14、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属于神经调节,因此,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10.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 产生TSAb的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 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D. 下丘脑和垂体的

15、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的机制,A正确;产生TSAb这种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

16、正确;Graves疾病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因此,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患者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C错误;由于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和垂体的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再根据题意作答。11.艾

17、滋病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 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C. 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它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 HIV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

18、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详解】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正确;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B正确;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HIV不会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再根据题意作答。12.甲同学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乙同学吸人某种花的花粉便会打喷嚏、发生鼻塞等,

19、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没有明显遗传倾向B. 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C. 乙同学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D. 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答案】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错误;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

20、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的发病原理不相同,C错误;由于甲乙同学都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过敏反应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1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在胚芽鞘的伸长区大量合成B. 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C.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于无子果实的培育D. 温特用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答案】C【解析】【分析】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43年,

21、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详解】生长素可在胚芽鞘的尖端(分生区)合成,A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B错误;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于无子果实的培养,C正确;温特命名了生长素,并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化学本质和应用,以及得出相关结论的实验,再根据题意作答。14.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 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

22、的代谢活动C. 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脱落酸含量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详解】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相互拮抗,A正确;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

23、;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较高的脱落酸含量,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根据题意作答。15.下列叙述中最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 某养殖场每年所增加的梅花鹿的数量B. 亩大豆的年产量C. 一片草地中,每平方米昆虫的数量D. 某池塘每立方米鲤鱼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

24、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详解】某养殖场每年所增加的梅花鹿的数量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据分析可知,亩大豆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据分析可知,一片草地中,每平方米昆虫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因为昆虫不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某池塘每立方米鲤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密度的概念,是同一物种所组成的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再根据题意作答。1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酵母菌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 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

25、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C.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当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四条边上的酵母菌【答案】B【解析】【分析】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于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据分析可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

26、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A错误;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不需要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两条边及两条边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再根据题意作答。17.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 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B. 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C. b的未来发展

27、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D. d中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C【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由图示可知,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群落,d表示生态系统。【详解】由图示可知,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群落,d表示生态系统,A错误;片鱼塘中所有的生物可用c表示,B错误;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能量损失越多,但人类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环节获得能量,因此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命系统各结构层次的

28、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18.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环境条件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A. 竞争B. 捕食C. 寄生D. 互利共生【答案】A【解析】【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

29、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通过“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介绍和表格中“湿热、干冷”等环境下甲、乙两种象鼻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知道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竞争,A正确;两种象鼻虫都以面粉为食,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两者没有寄生关系,C错误;据分析可知,两者之间也没有互利共生的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间关系的类型和含义,以及判断依据和相关实例

30、,再根据题意作答。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B. 群落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C.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D. 调査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答案】D【解析】【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

31、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B错误; 能量不可以反复利用,C错误;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以及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方法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20.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査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丝瓜、昆虫、细菌等生物均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昆虫甲的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甲的种群密度C.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乙数

32、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C【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甲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乙晚于甲数量增加或减少,即先后变化的关系,所以甲和乙之间是捕食的关系,且为乙捕食甲;从题目中可知,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因此,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详解】丝瓜、昆虫、细菌等生物均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均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该昆虫(包括成虫、幼虫等)的数量,可以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乙与甲的数量比并不能代表其同化量的比值,C错误;据分析可知,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减少,所以会减少甲

33、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示中昆虫甲和昆虫乙之间的关系,先增加或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或后减少的为捕食者,再根据题意作答。2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该兔群的K值为10000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调查发现此生态系统中该兔种群数量为36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兔种群密度为7. 2只/km2B. 该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 该食物网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三个营养级,既是次级消费者,也是三级、四级消费者D. 假设鹰从每条食

34、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需要绿色植物固定11100千焦耳的太阳能【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鹰为最高营养级,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总共有三条食物链,鹰可处于第三、第四或第五营养级。【详解】调查发现此生态系统中该兔种群数量为3600只,生态系统的面积为500 km2,则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为3600500=7.2只/km2,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可能是生产者,若为分解者,则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错误;该食物网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三个营养级,既是次级消费者

35、,也是三级、四级消费者,C正确;假设鹰从每条食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需要绿色植物固定11010+1101010+ 110101010=11100千焦耳的太阳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食物链的数量计算方法,以及根据传递效率计算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再根据题意作答。22.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B.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J/(cm2a)C. 能量由第二营养

36、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D. 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J/(cm2a)【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能量,B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由于题目所问为“至少”,因此,选用20%进行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传递效率=(100-20)/20%=400,A正确;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J/(cm2 a),B错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37、: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为15 J/(cm2 a),同化能量并未在图中给出,因此传递效率无法计算,C错误;从图中只能看出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而不知道其粪便量,因此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无法知道,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23.火灾过后的森林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草本阶段没有垂直结构C. 该群落形成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D. 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改变【答

38、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火灾后的森林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草本阶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该群落的形成过程中,物种种类会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该群落形成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

39、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再根据题意作答。24.在室内要维持生态缸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A. 合适比例B. 物质循环C. 多级利用D. 寄生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详解】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在室内要维持生态缸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40、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以保证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生态缸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再根据题意作答。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改造后的黄河河道岸边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一般略大于它的间接价值D.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潜在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

41、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详解】据分析可知,改造后的黄河河道岸边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一般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潜

42、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二、非选择题26.下面左图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进食(食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右图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中曲线_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剌激胰岛_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右图中的代谢途径_ (用图中序号回答),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_机制。(3)脂肪细胞_(填“是”或“不是”

43、)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某班级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该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_模型,之后,可以再根据活动的体会构建_模型。(5)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饮水增多的症状,原因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血浆渗透压_,剌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将信号传至_,产生_,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答案】 (1). 甲 (2). B (3). (4). (负)反馈调节 (5). 是 (6). 物理 (7). 概念(数学) (8). 升高 (9). 大脑皮层 (10). 渴觉【解析】【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

44、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左图中曲线甲高于这一范围,属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2)据图分析可知,血糖浓度降低的途径有多条,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剌激胰岛B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右图中的代谢途径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储存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3)

45、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脂肪又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类型。某班级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该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可以再根据活动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5)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饮水增多的症状,原因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血浆渗透压升高,剌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将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中正常血糖的含量,以及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再根据题意作答。27.下

46、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它字母表示细胞或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n代表的场所是_,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填图中字母),表示_过程。(2)图中所示的免疫过程属于_免疫。(3)第二次注射X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_ (填图中字母)。(4)人体内往往存在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原因是_。(5)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就会引起_病。研究发现结肠炎患者会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从分子水平上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导致结肠炎的是病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与_。【答案】 (1). 骨

47、髓 (2). f、Y (3). B细胞的增殖、分化 (4). 体液 (5). c、e (6). 病毒的表面存在多种抗原,每一种抗原引发一种特异性抗体 (7). 自身免疫 (8). 人体关节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物质结构非常相似,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将关节细胞当作异物进行攻击【解析】【分析】据图可知,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X代表抗原,Y代表抗体;a代表T淋巴细胞,b代表吞噬细胞,c代表B淋巴细胞,d代表浆细胞,e代表记忆细胞,f代表淋巴因子。【详解】(1)据分析可知,图中n代表的场所是骨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Y抗体,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2)由于图中有抗

48、体产生,因此,图中所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3)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X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c(B淋巴细胞)、e(记忆细胞)。(4) 病毒的表面存在多种抗原,每一种抗原引发一种特异性抗体,因此,人体内往往存在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5)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研究发现结肠炎患者会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从分子水平上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导致结肠炎的是病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与人体关节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物质结构非常相似,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将关节细胞当作异物进行攻

49、击。【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示中各字母的含义,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次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含义,再根据题意作答。28.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其中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也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幼嫩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可促使子房发育。实验材料和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带花蕾的番茄植株若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纸袋若干。实验步骤(1)第一步:取若干_的带花蕾的植株,将其_分为相等的三组,分别标为A、B、C;(2)第二步:A组去雄,_;B组去雄,涂等量的蒸馏水;让C组_;然后各组均套袋处理;第三步: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子房的发育状况。实

50、验结果:(3)A组子房_,其内部_(填“具有”或“不具有”)幼嫩的种子;(4)B组子房_;(5)C组子房_,其内部_(填“具有”或“不具有”)幼嫩的种子。实验结论:(6)_。【答案】 (1). 生长状况相同 (2). 随机(平均) (3). 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4). 自然授粉 (5). 发育 (6). 不具有 (7). 不发育(萎缩) (8). 发育 (9). 具有 (10). 幼嫩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可促使子房发育【解析】【分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

51、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详解】生长状况相同的带花蕾的番茄植株若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纸袋若干。实验步骤(1)第一步:实验设计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带花蕾的植株,将其随机均分分为相等的三组,分别标为A、B、C;(2)第二步:对照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A组去雄,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B组去雄,涂等量的蒸馏水;让C组自然授粉;然后各组均套袋处理;第三步: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子房的发育状况。实验结果:(3)A组子房发育,其内部不具有幼嫩的种子,因为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4)B组子房不发育(萎缩),因为没有授粉,也没有生长素;(5)C

52、组子房发育,其内部具有幼嫩的种子,因为发育中的种子具有生长素。实验结论:(6)幼嫩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可促使子房发育。【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功能,再根据题意作答。29.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 量的计算公式是Nn=_。“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的含义为_。(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段;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_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点。(3)下图中甲曲线

53、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_导致的。【答案】 (1). 2n (2). 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 de (4). a (5). b (6). 等于 (7). 被淘汰的个体数(或: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8). 营养物质缺乏【解析】【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

54、在一定的水平。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详解】(1)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呈指数增长,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 2n。“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内竞争最激烈,对应的是图中的de段;害虫治理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消灭,因此,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a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3)图示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55、:“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增长的曲线种类,以及关键点的含义,在生产中的相关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30.雾霾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_。图中食物链是_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2)碳元素通过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A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为生物的_作用。 (3)

56、若图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会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结构。若B1是田鼠,调查它的种群密度,采取的方法是_。(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被捕食者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进行躲避。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5)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物种数越多,_稳定性就越高,比如森林生态系统。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又很难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能力是有限的。【答案】 (1). (生物)群落 (2). AB1B2B3 (3).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 生产者 (5). 呼吸 (6). 水平 (7). 标志重捕法 (8).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

57、系统的稳定性 (9). 抵抗力 (10). 自我调节【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取代。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详解】(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A是生产者,B(B1、B2、B3)是各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图中食物链是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即AB1B2B3。(2)据图分析可知,碳元素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入生物群落,A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生产者,为生物的呼吸

58、作用。 (3)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若图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会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若B1是田鼠,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它的种群密度,采取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4)森林中,捕食者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区猎捕后者,被捕食者同样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比如森林生态系统。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又很难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区别,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食物网复杂程度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