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四中-学年(上)高二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A. 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C. 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 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可知,孔子从儒家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C项正确;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A错误;材料
2、只体现儒家的观点,没有涉及其他学派,B、D错误。2. “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孩子出生后,前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主张这一思想的是A. 道家B. 法家C. 墨家D. 儒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孩子要感恩父母,对父母要孝敬,这是儒学观点,D项正确;ABC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3. 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A. 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B. 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C.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D. 说
3、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来看,该思想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中的“社会的广泛认同”说法绝对,排除。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 三教合流的
4、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5.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5、.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故A项正确;B项是在秦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C项是在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D项是在唐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故选A。6. 所谓政治忠诚观,就是以政治思想角度所建立的依托社会伦理道德的忠诚观念。孔子提出“如其善而莫之违也”,孟子提出“君臣之间的忠诚应该是在对职务道德的忠诚”,荀子提出“国贼
6、、下忠、次忠以及大忠”,董仲舒将荀子的忠诚观念进一步深化。从伦理观的角度,属于孟子政治忠诚观的是A. 提倡道德上的平等以德治民B. 君权神授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C. 强调用礼乐规范臣民的行为D. 民贵君轻保障君王行为举止的规范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此来规范君王的行为举止,故选D。“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B;强调“礼乐规范臣民的行为”是荀子的思想,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出现了四位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只要结合所学与选项进行关联匹配即可。7. 相传,东汉黄香,年九
7、岁,失母,思慕憔悴,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闻而召之,并署“门下孝”这反映出A. 孝道开始受到时人的推崇B. 统治者重视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C. 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D. 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黄香因孝入仕,这可以起到教化百姓及巩固统治之效果,说明统治者重视维护人伦秩序,故B项正确;“开始”说法欠妥,西汉董仲舒既已提倡“孝道”,说明东汉之前孝道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积极影响
8、,而非束缚,排除D项。故选B。8. 对于宋代理学,有人认为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有人认为它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B. 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倒退C. 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D. 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宋明理学积极和消极影响的评价,说明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理学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没有涉及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是一分为二认识理学的影响,故B是片面的解读,故B不符
9、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理学的看法是基于历史学者素养所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9. 儒学家们认为: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故此他们主张A. “存天理,灭人欲”B. 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 加强人的内心道德白省D. 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可知,儒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的私欲蒙蔽了天理,导致天理得不到伸展,于是
10、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选A;董仲舒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心学思想主张加强人的内心道德,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思想,理学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重建,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10.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A. 重视商业发展B. 具有民本思想C. 提倡轻徭薄赋D. 批判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
11、料“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可知,顾炎武认为不应该束缚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倡导和重视商业发展的工商皆本主张,故A项正确;民本思想是指强调人民百姓的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顾炎武工商皆本的主张,没有体现轻徭薄赋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等人批判君主专制,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1. 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抨击君主专
12、制D. 主张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12. 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1892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里,把当时各种各样品种的鸡都罗列出来,讲它们之间的不同。李时珍的研
13、究方法启发了A. 牛顿B. 达尔文C. 胡克D. 普朗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李时珍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体系,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所以李时珍的这种研究方法应该对生物学发展有重大启示,故选B项;牛顿的研究领域是物理学,是无生命现象的研究,排除A项;胡克发现了细胞,但并未对生物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排除C项;普朗克的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非生物学领域,排除D项。13. 据学者估计,宋代刻木当有数万部,所刻书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道、天算、医药类丛书等。丰富多采、品类齐全。清代以来藏书目录中
14、著录了七八种宋活字本书籍。这表明,在宋代A. 活字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B. 对书籍印刷与销售管理严格C. 雕版印刷书籍占主导地位D. 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达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宋代刻木当有数万部”,而清代以来藏书目录中只“著录了七八种宋活字本书籍”,这说明宋代的活字本书籍很少,雕版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故C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B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故选C。14. 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不同。如表信息可以说明A. 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B. 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C. 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D. 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答案】
15、C【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辞藻华丽,半诗半文,带有浓厚的贵族风格;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越来越通俗易懂,这表明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形式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地域特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学,无法说明不同文学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明清的小说,并未说明其受欢迎程度,排除D项。15. 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见如表,由此推知当时A. 市镇经济有所发展B.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 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
16、】根据材料“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市民阶层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并壮大起来的,明代文学中出现大量描写市民的作品,正是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选A项;明代文学中关于市民的作品较多反映了市镇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就此推断私营手工业已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据所学明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16. 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17、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可知,宋曹所述的字体为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楷书,B是楷书,故选B;A是行书,行书有行云流水、款逸易识的特点,与材料中的“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不符,排除;C是小篆,小篆横平竖直,圆劲均匀,与材料中“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不符,排除;D是隶书,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与材料“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联系楷书的特点分析
18、解答。17. 下面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作品踏花归去马蹄香,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这幅画的主要特征是A. 追求抒情和写意B. 以花鸟为主要素材C. 讲究布局和构图D. 逼真摹写自然景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可知,作者通过蝴蝶追逐马蹄来间接表达花香的手法,体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借景抒情、写意传神的主要特征,故选A项;根据“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花瓣:马在奔腾着”可知,这幅画的主要素材不是花鸟,排除B项;踏花归去马蹄香不能体现均衡与对称等布
19、局和构图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这幅画追求的是神韵意趣,不是逼真摹写自然景物,排除D项。18. 亚历山大大帝访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表明,第欧根尼A. 具有浓厚民主意识B. 捍卫思想自由独立C.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D. 反对王权专制暴政【答案】B【解析】【详解】面对亚历山大的强势,“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体现了第欧根尼不求功利,捍卫思想自由和独立,B项正确;追求阳光与民主意识无关,A项错误;公民生存权利与材料中选择阳光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反对王权专制暴政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中的
20、对话内容不符,D项排除。19. 如图,据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描述,面对死刑的审判结果苏格拉底说道:“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他拒绝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免刑的机会,最终慷慨赴死。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A. 社会的公平正义彻底崩溃B. 法律判决的结果符合正义C. 法律应具有独立的权威性D. 主张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格拉底看来,不论法律判决是否合乎正义,试图规避这种权威,就是违反与国家的协议
21、,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故C项正确;A、B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表述不是讨论个人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故排除。故选C。20.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白己”的命题。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说明三人都A. 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 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D.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格拉底将“人”的研究引入哲学,柏拉图指出意志、感情和理性三者中,理性最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至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人的共同点是重视人的发展
22、和价值,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选项正确;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和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与材料内容不符,AC两选项错误;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21. 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 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B. 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C. 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D. 重视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了自由落地运动规律。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开始思考,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选择C.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22. 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表解读正确的是A. 只有两处依据,结论不能采信B. 缺少
23、了中国,不符合史实C. 依据时间不吻合,结论不可信D. 世界科学中心集中在欧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从16世纪至今,经历了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过程,这反映了世界科学中心集中于欧美国家,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平凡社年表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两者虽有时间差异,但作为世界科学的中心,两者相互印证,排除A项;两个年表选择的时间是16世纪以来科学中心转移的情况,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步衰落,排除B项;两个年表关于各个中心的时间虽有差异,但都指出了这些国家曾经是世界科学的中心,排除C项。23. 某学者评价达尔文时说:“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
24、文无所不看。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该学者在说明达尔文A. 善于观察并运用理性去思考B. 解释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规则C. 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D. 从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可知,该学者在说明达尔文善于观察并运用理性去思考,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物种起源、进化规则和创立进化论,故BC错误;从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信息,故D错误。24.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
25、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A. 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B. 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C. 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D. 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反映了进化论在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盛行,这体现了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故C正确;生物进化论对传统势力提出了公开的挑战,故A排除;进化论形成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故B排除;材料
26、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改良的主张,故D排除。二、材料阅读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所谓“新”是意味着由分散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原氏族部落基础上的邦国,逐步合并为真正地域性、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绚烂多彩、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学说、流派,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的。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抑制、颉颃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但并非所有先秦各家都同样积极参与了或平等地吸收、保留在这个综合潮流中。相反,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
27、的思想、学说、派别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摘编自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材料二 唐代中晚期种下的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代开花结果,引发了对于儒家理论新的阐释。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已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
28、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的规范之内。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历史原因,并举事例说明思想合流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答案】(1)历史原因: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事例: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特点:强调内心修养
29、;注重伦理规范;融合佛道思想;思想派别众多。影响:复兴了儒学,使儒学形成了严整的思想体系;强调“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意志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其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析】【详解】(1)历史原因:根据“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得出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据“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得出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根据“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结合所学得出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事例:根据“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以先秦儒
30、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为例进行说明。(2)特点:根据“内圣修已”得出强调内心修养;根据“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得出注重伦理规范;根据“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得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据“宋理学派别众多”得出思想派别众多。影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可从复兴了儒学,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
31、“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
32、“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1)根
33、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和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答案】(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2)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
34、慢;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理学占统治地位;黄宗羲的思想仍囿于传统治理模式【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可得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据材料一“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可得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据材料一“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可得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据材料一“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可得“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2)第一小问共同
35、之处,材料一主要阐述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以法来制约君权;材料二主要阐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来防止专制,维护民主。两者的共同点是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第二小问原因,在原因分析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考虑问题,进行解答。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掌握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影响有限,从根源上说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居于正统地位,这些因素也导致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36、没有提出新的治理模式。2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编自赵子平与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
37、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
38、思想。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史实: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等。【解析】【详解】(1)黄宗羲: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等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由“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
39、群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要求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根据材料一“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可知其反对专制暴政;由“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等。(2)理由: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中国还有一个
40、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权力和国家统治传统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史实: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内容中,寻找历史依据,作进一步说明,比如中国之小农经济对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理学强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28. 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民族凝聚和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摘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 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尽管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的更迭,但在
41、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摘编自汉字五千年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率领785人使团来华,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进入21世纪的门口,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国家超过一百多个。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字书写载体。并概括汉字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汉字的作用。(3)材料三中,与18世纪末相比,21世纪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2、答案】(1)书写载体:龟甲兽骨;金属器具;竹木简;丝帛;陶器瓷器等。(答出其中三种载体即可)特点:由繁到简;趋向统一。(2)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记载、传承、传播。(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3)变化:汉字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回答出“汉字使用的世界范围不断扩大”给)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得出“书写载体有竹简、丝帛、金属、石头、陶瓷器等”;第二小问,依据表格可知汉字呈现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信息“把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的人民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得出“汉字具有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结合所学可知汉字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793只有一人略通中文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进入21世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超40000万,国家超过一百多个”得出“汉字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第二小问,抓住“21世纪,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外交流加强等因素都推动汉字在世界上的使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