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故A项正确;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
2、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C项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增强。2.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
3、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3.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世袭制C. 察举制D. 分封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 “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所以本
4、题选择A选项。D选项是周朝地方制度,B选项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C选项是汉朝选官制度,都与题意不符。4.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诸侯争权夺利D. 井田制的破坏【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被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取代,故A正确;BCD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名师点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制度的演变、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根源生产力发展的结果。5.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
5、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 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 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意为:由上天决定事情就会社会安定,由人决定的事情就会引起纷争;一件事情交给上天去决定,纷争才不会产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把先天决定的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符合材料中王国维的评述,B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6、,A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制度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制度与天子决策的关系,D选项排除。6.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逃至齐国,没有对士阶层是否重要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
7、;材料中没有对周天子权威进行维护,齐国大夫韩晳所要表达的是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旨在说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为起违反了礼制,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故B项排除,C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还没有被破坏,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能够透过史料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紧扣材料中“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的历史现象,从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约束力分析归纳即可。7.“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范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的建立B. 奴隶制度的废除C. 百姓地位的下降D. “大一统”的加强【答案】D【解析】从黔首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8、来看,秦始皇认为大一统之后天下万民都是他的“战俘”,也就是说普天之下都是他的领域,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特点;B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
9、识点。A项“长期存在”说法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其因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B项正确;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集权应是不断加强,并不是“削弱”,而且题干未涉及中央集权,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或涉及。点睛:官员是国家任命的,而且不定时的流动,一些繁琐的事务由熟悉地方事务,又有专门技术的“吏”来处理,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吏把持地方行政事务的处理,结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表现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9.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
10、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 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答案】C【解析】“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指的是根据自身国家法律来解决,反映的是属人主义原则;“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指的是依据唐朝法律及法律行为发生地的法律来解决,体现的是属地主义原则。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没有反映法律至上,排除D项。点睛:法律上的属人主义是指法律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和在本国登记注册的法
11、人适用,而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或者本国领域外。非本国公民即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该国法律。法律上的属地主义是指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唐律疏议在法律适用上已经采用两大原则,体现出法律制定的先进性。10.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
12、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通过忠孝来选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故答案选B选项。其它三项都不符合忠孝的标准,故排除。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题中所给定的时间是西周,因此所产生的影响应该离西周不会太远,所以可以初步断定在A、B选项中。再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11.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
13、制完备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C不是材料主旨,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故D正确。12.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正式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14、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故选B。13.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
15、免权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各部是内阁的下属,且无法体现六部停止运行机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以得出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是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排除;材料中所述现象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14.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颜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
16、一个高潮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揭开帷幕”、“中国濒临灭亡的边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且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材料中的“贫穷、衰败”,故错误;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20世纪初美国商品也没有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故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大肆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故正确。故正确,故C选项正确,
17、ABD都排除,故选C。1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A.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 获取在华特权D. 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答案】B【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是因为中国义和团的反抗斗争伤害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出兵的主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早已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因此扩大资本输出和获得在华特权已经不再是新尝试了。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对比能力。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具有历史对比的眼光,关键要对比不同事件的共性和差异,要注意
18、强调共性,分析差异,阐述差异的原因,这是我们要格外培养的意识。16.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可知伊东佑亨认为科举取士不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意为中国制度(科举制)需要改革,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引进自然科学”,材料
19、没有涉及“向日本学习”,排除BC;D不是材料的主旨。17.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外国势力介入中国事务的程度愈深,“买办”的影响力愈大,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突出反映”的要求,排除;材料现象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
20、关,排除C项;D项不能反映,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与该现象的关系,排除。18.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记形現中A. 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C. 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B【解析】本题以漫画为切入考查学生阅读漫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07年”“政治寓意”。由材料时间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常带有讽刺意义,题干中漫画寓意为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项
21、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与题干中“政治寓意”无关,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9.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答案】D【解析】设问中的“变化”是指:礼部、理藩院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转变。注意“礼”“藩”与“国”的差别。这里的“国”指近代世界平等的民族国家,而这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体现,故选D项。A项错在“根本”一说。B项本身说法有误。C项错在“取代”一词。20.
2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0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由此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说明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培养中国精英,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
23、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ABC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庚子赔款21.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了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方案,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反西化,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实行盲目的排外政策,体现了反西化的特征,故选B项;戊戌变法时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不是反西化,故排除
24、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仿效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也不是反西化,故排除D项。22.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答案】D【解析】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反映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故D正确;A
25、历史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A错误;B表述错误;C不符合“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排除C。23.“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该决定提出的事件可能在A. 九一八事变后B. 华北事变后C. 七七事变后D. 八一三事变后【答案】D【解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日本侵略,A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民党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电表示抗日,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
26、海,威逼南京,蒋介石决心抗战,故答案为D。【名师点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5、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两党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合作。6、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2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
27、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A. 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B. 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C.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D. 促进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答案】B【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中国革命主要任务是抗日,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对富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目的存在扩大抗战的群众基础,B项正确;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已完成长征,到达陕北,AC两项错误;对富农政策的调整是受当时民族矛盾上升的影响,不是为了加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不选D。25
2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
29、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和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是解题的关键。26.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A. 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B.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 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D.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A【解析】 “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说明清政府条约不能兑现。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太平天
30、国定都南京,控制长江航道,因此选择A; 1872年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说明已经开国通商,C D错误。27.某同学在查阅抗战中某次战役资料时找到以下几个关键词:“民国二十九年”“华北”“交通破袭”,该战役应是A. 太原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百团大战D. 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公元纪年=民国年+1911,1911+29=1940,1940年在八路军在令彭德怀指挥下,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向日军交通干线发起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知道公元纪年与民国年的换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公式是:
31、公元纪年=民国年+1911。28.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A. 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B. 全国人民支持民主共和C. 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D. 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和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后期走向和平解决“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不是传统的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导致。AD不符合“和平解决”;辛亥革命后期走向和平解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故C正确;B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29.遵义会议上没有推荐毛泽东“在党内负总责”,
32、也没有让他成为“最后在军事指挥上下决心的负责者”,但红军贯彻和运用会议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说明A.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B. 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 毛泽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D. 遵义会议便全党与全军团结统一【答案】C【解析】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被采纳,根据材料“红军贯彻和运用会议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说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C项。党内张闻天负总责,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说明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点睛: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3、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陕北。30.如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A. 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B. 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C. 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D. 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冲击反应”模式反映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落后文明的反应,显然是以“西方中心论”为思想基础,排除A;该模式是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
34、动过程,没有看到中国社会内部存在近代化因素,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排除BC;该模式认为中国是别动学习西方的过程,认为缺乏步入近代社会的内部机理,故选D。3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 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 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中强调“协助国
35、家机关”“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反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发生转变。32.以下为不同年代人民日报国庆头版上的部分标题。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叶剑英委员长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A. B. C. D. 【答案】D【解析】是1966-1976文革时期,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是19531956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故时序排列正确的是D. 。33.有人说,“一国两
36、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B.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D.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原则不符合材料“包容性优点”“柔性特征”,排除A;美国联邦制,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自主权,中国“一国两制”也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让地方(港、澳、台)保留较大自主权,故B正确;地方(港、澳、台)不能独立行使主权,C项错误;美国地方和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34.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
37、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时间分别为1954年、1955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BC时间不符;万隆会议是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国家参加的会议,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A错误;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都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D正确。【名师点睛】首先需要知晓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时间分别是1954、1955年,通过时间排除BC两项,其次要清楚万隆会议参加国是亚非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参
38、加国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D项与1949年建交高峰时期的时间不符,因此可以从时间上很容易的排除ABD项。建国以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的外交环境的改变,形成了数次的建交高潮,故选C。【名师点睛】答题关键是找出三次建
39、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建国以来始终坚持的外交政策,是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36.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导致阶段A军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冷战下出现了“热战”朝鲜战争阶段B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阶段C军费开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危机下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阶段D中美逐渐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曲线图,阶段D的起点时间是1975年,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说法错误,说法正确,故选A项,排除含有的BCD项。37.1972年中美
40、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 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 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 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 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角度:美国的意图。题干反映美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使中美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B项题干没有涉及或体现;C项是从中国角度的认识,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38. 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
41、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表明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和控制 蒋介石决意走台独道路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可知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蒋介石的退出表明了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所以正确的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正确的选项是C项。考点:现代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表现39.在古雅典由于公
42、民大会召开和其他政治活动都比较频繁,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劳作的人是不能做一个公民的。”雅典民主政治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劳作和参政之间的矛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按财产多寡划分政治等级B. 采取间接选举方式参政C. 限制劳动阶层参与政治活动必D. 对参政者给予一定的津贴【答案】D【解析】根据 “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劳作的人是不能做一个公民的” “为解决劳作和参政之间的矛盾”判断,对参政者给予一定的津贴使其不因参政而影响生计,D正确;A材料没有涉及;古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B错误;C与材料内容相悖。40.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
43、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山地派利益的是A. 颁布“解负令”B. 划分四个选区C. 设四百人会议D. 划分公民等级【答案】A【解析】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解负令”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度的举措,反映了山地派深受债务奴隶之苦的下层平民的利益,故选A;划分四个选区和设四百人会议反映了要求民主政治的利益诉求,没有直接体现山地派的利益,排除BC;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的局面,体现了海岸派工商业者反对贵族专权的利益诉求,排除D。点睛:梭伦改革实行的“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
44、不偏袒平民是梭伦改革的形式之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梭伦改革效果之妙。本题实际是要挖掘梭伦改革的内容,要能分析其价值取向。41.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迫求。”这段话意在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C.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柏拉图认为民主不是完美的,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存在着一定的人的欲望的问题,所以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存在
45、一定弊端,A项正确。B选项与材料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不符,排除;C选项错误,雅典民主已经建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选项说法正确,可是材料在批判雅典民主,揭示这种民主的弊端。所以选A42.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 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 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
46、隶”,在雅典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外邦人、奴隶都没有政治权利。这体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作为民主权利基石的公民权有着明显的狭隘性。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43.“根据万民法,一个公民不是叙利亚人或不列颠人或西班牙人,而是一个罗马人。”这说明依据万民法,在罗马帝国统治的范围内A. 只有罗马人才有公民地位B. 各民族自由民都是罗马公民C. 不承认其他各民族的存在D. 只有罗马人能得到法律保护【答案】B【解析】“一个公民不是叙利亚人或不列颠人或西班牙人,而是一个罗马人”说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公民是都是罗马人,包括叙利亚人或不列颠人或
47、西班牙人,故B正确;A、C、D是对材料的误读。44.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来看,这反映了公共资源由任何人享用,不受限制,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了人们行为。故答案为D项。A项只涉及到了材料“某人可能被禁止进
48、入他人土地”,不全面,排除;B项罗马法公正的对待公共资源的使用,而非保护,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点睛】紧扣材料信息“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分析即可。但材料题解题时应注意,要全面概括材料,不能片面理解材料。45.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一原则规定有利于A. 维护社会平等B. 追求司法公正C. 强调法律权威D. 限制公权滥用【答案】D【解析】通过“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于预个
49、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法律是保护个人私权的,即使国家也不能滥用权力,干预个人生活,故D项正确;A、B、C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二.材料题46.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50、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
51、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特征:对抗。因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态势:
52、合作与冲突交织。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可以依据材料中“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等信息可推断出当时中美之间敌视的立场,原因分析可以从两方面归纳,即根本原因(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现实原因(采取何种社会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把握关键词:“20世纪70年代”“较正常的关系”即归纳70年代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影响的分析需要首先考虑对亚太地区
53、的影响,其次分析归纳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从中美关系的合作与冲突相交织反映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态势是合作与冲突交织。由此可以归纳出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次类题目,需要结合上面问题分析,围绕材料主题分析归纳,中美双边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为主题展开论述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认识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背景,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54、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景与影响47.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材料二 (民众法庭的)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确立新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
55、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封建转帝制”这一转型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2)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什么原则?(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答案】(1)特征: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从分裂割据转向统一王朝;从以血缘维系的宗法分封制转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6分)(2)方式:抽签选举、差额选举。(2分)体现原则: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2分)(3)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
56、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6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中国在商鞅到秦建立这300年中是从封建转向帝制的一个阶段。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并不是封建制度,所代表的是分封制。这也反映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一个转变。在政治方面主要体现在分封制转向郡县,中央集权加强,血缘政治逐步转变为官僚体制。(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雅典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我们需要概括整理即可。结合教材所学,我们可以发现雅典民主政治在选举公职人员上得到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体现在其中。但是这种机会均等是建立在贵族统治下的。(3)本题考查分
57、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我们得知美国在权力制衡方面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立上面,司法,立法和行政大权分别属于三个部门。此外联邦制也是权力制衡的体现之一,两党轮流执政也有利于分权与制衡。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内涵;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48.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阶段时间政治选
58、择第一阶段1860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第三阶段19141928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第四阶段1928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第五阶段19491976年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二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59、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在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材料三 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杭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
60、,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仃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答案】(1)史实:第一阶段: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61、清末新政。第二阶段: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因: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行;改革开放。(2)原因:政府的专制(权威主义)统治: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尝试失败;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性质。(3)条件:民主制度有所发展;进步力量发展壮大;战时体制下孕育经济现代化的因素;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独立主权。(4)必要条件:民族独立。【解析】(1)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依据材料一可知,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从18601911年,第二阶段 从19111913年。联系所学知识,列举出这两个时期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事件
62、。第五、六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2)中国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个阶段进展缓慢。具体原因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府的专制统治、列强的侵略等方面分析。(3)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包括: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这说明民族的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