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答案】D【解析】【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
2、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故选D。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3、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BCD【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解】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森林
4、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
5、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 ,A正确,BCD错误。故选A。4(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A寄生B领域行为C食物D天敌【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详解】ACD、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ACD错误;B、内源性调
6、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故选B。5(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详解】A、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B、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
7、物网,B正确;C、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正确;D、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故选D。6(2022浙江高考真题)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
8、、由图可知,甲在图中的每个时间段的数量差不多,故甲即不趋光也不避光,乙在午夜中的数量比中午明显要多,故乙有避光性,A错误;B、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C、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故选D。7(2022浙江高考真题)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因年
9、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包括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据题图可知,该种群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幼年(生殖前期)个体多,老年(生殖后期)个体少,属于增长型种群。【详解】A、题图是年龄结构示意图,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A错误;B、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故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C、果树大都是人工繁殖,年龄结构对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起决定性作用,C错误;D、性引诱剂会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
10、体,而题图中处于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故选B。8(2022浙江高考真题)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
11、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详解】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有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B、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D、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型增长,
12、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故选B。二、多选题9(2022山东高考真题)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C【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
13、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14、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BC。三、非选择题10(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答出3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答出2点即可)。【答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2)(Sn)/m(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
15、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解析】【分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1)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
16、、样方数量要适宜。(2)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NS=nm,则N=(Sn)/m。(3)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志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1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
17、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答出2点即可)。【答案】(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2)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3)物种丰富度(4)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分析】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包含增长型、稳定性个衰退型。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
18、捕法。(1)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是指不同年龄在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对种群内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响,当幼年个体数最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最少时呈增长型,此时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4)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同时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动物的活动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鸟类取食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12(2022山东高考真题)在一个
19、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度级1%20%21%40%41%60%61%80%81%100%ABCD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 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
20、因素有_(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答案】(1) E 大 广(2)200(3)ABCD(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解析】【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 (1) 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 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
21、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4)群落演替的原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
22、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13(2022浙江高考真题)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_。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_图形。(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_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_结构。(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_。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
23、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_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_。【答案】(1) 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2) 组成 时间(3) 生物量 顶极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
24、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1)标志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的较大型动物。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季相就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3)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就可称为顶极群落。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考生理解群落的结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以及识记生态系统
25、中有关生物量和初级生产量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2022广东高考真题)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荔枝园种类(种)个体数量(头)害虫比例(%)天敌比例(%)AB52356810327810411836.6740.8614.1020.40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
26、取样。(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有利于其生存。(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答案】(1)趋光(2)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3) 低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林下
27、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解析】【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2)由题图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3)由题图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 ,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
28、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15(2022湖南高考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养殖天数(d)浑
29、浊度(FTU)总氮(mg/L)总磷(mg/L)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110.810.5814.727.730.440.01315.540.3133.168.371.270.01523.121.0472.789.042.380.02734.440.4674.029.354.120.01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填序号)。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福
30、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样方法(2)竞争(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4)(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解析】【分析】分析坐标图形:单独培养时,随培养时间增加,本地田螺生存率较高且持平,福寿螺生存率下降,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下降,福寿螺生存率上升。分析表格,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总N量、总P量均增加。(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
31、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以前需要考虑
32、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一、单选题1(2021辽宁高考真题)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蛤蜊岗生物多样
33、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
34、误。故选B。2(2021年江苏高考真题)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D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
35、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D、该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对生态系统调节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D。3(2021年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B种群中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影响种
36、群的基因频率C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共同进化的现象D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详解】A、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种群中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害虫抗药性在喷洒农药之前已经存在,喷洒农药只起选择作用,C错误;D、水葫芦大量生长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
37、样性,D错误。故选B。4(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
38、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
39、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故选B。5(2021年湖北高考真题)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
40、群数【答案】D【解析】【分析】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详解】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不同种群的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
41、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故选D。6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瓢虫密度和饥饿状态,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D、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
42、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C、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和饥饿48h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故选B。7(2021年福建高考真题)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
43、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碎片类型植株数(株)幼树小树成树合计5公顷碎片21933315公顷碎片5781782连续森林3922268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C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
44、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故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A正确;BC、据表格数据可知,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分别为33 、82和87,故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可推知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B正确,C错误;D、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同树龄植株(如幼树、小树和成树)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D正确。故选C。8(2021.6月浙
45、江高考真题)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落叶松与该昆虫幼虫为捕食关系,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
46、存在负反馈调节,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B、两者由捕食关系形成反馈调节,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C正确;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落叶松的种群数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寄生生物或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误。故选D。9(2021年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
47、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
48、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故选C。10(2021年广东卷)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
49、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详解】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由于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
50、,“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故选C。11(2021年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降低。【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
51、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故选B。12(2021年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
52、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数量,降低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同时增大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指数。【详解】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3、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故选B。13(2021年广东卷)金霉素(一种抗生素)可抑制tRNA与mRNA的结合,该作用直接影响的过程是()ADNA复制B转录C翻译D逆转录【答案】C【解析】【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3、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4、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DNA的过程。【详解】
54、分析题意可知,金霉素可抑制tRNA与mRNA的结合,使tRNA不能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从而直接影响翻译的过程,C正确。故选C。14(2021年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
55、】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详解】AB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
56、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故选A。15(2021年山东卷)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 只/公顷B77 只/公顷C83 只/公顷D88 只/公顷【答案】B【解
57、析】【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B正确。故选B。16(2021
58、年1月浙江卷)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过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
59、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B、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C、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故选A。17(2021年1月浙江卷)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
60、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绵羊种群
61、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D。18(2021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
62、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D与其它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分析图示可知,该昆虫种群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呈现为增长型,种群中年幼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详解】A、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图示只能表示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A错误;B、常用性引诱剂来
63、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比率,会影响雌性个体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C、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呈现增长型,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不断增长,之后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D、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基因有更大的概率进入生殖细胞,D正确。故选D。二、多选题19(2021辽宁高考真题)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
64、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AD【解析】【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
65、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详解】A、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B、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C、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入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D、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66、故选AD。20(2021年河北卷)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答案】AB【解析】【分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7、,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详解】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
68、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故选AB。21(2021年山东卷)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BC【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
69、量达到最大。【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B、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 ,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 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故选BC。三、
70、非选择题22(2021辽宁高考真题)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_,群落发生_演替。(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方法: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
71、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实验结果是:_。(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注:野艾蒿一植物,锈菌一真菌,广聚萤叶甲一昆虫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_,判断依据是_。(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
72、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答案】(1)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降低次生(2)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3) 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 种植野艾蒿喷洒锈菌【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1)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
73、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增长。生物入侵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降低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2)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是以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3)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4)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则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入侵及生
74、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3(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树高X(m)马尾松(株)石栎(株)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x58975846485047455X10252730283030252826271
75、015131614151232122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理由是_。【答案】随机取样 2055株/公顷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解析】【分析】
76、种群应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调查种群密度应调查同一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详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马尾松成年的树较多,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
77、势树种。【点睛】最后一问的作答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表中数据和树种特性进行分析,只考虑树种特性的答案是不完整的。24(2021.6月浙江高考真题)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下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_。(2)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当群落演替到_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_。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_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_的生物量呈下降趋
78、势。【答案】积累量次生演替垂直顶极群落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乔木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亮一些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2、群落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初级生产量(GP)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余部分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叫做净初级生产量(NP)。即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详解】(1)由于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
79、,植株内的有机物质会越积越多,故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2)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能力的孢子和种子等,故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有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即顶级群落阶段,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此时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GP-R=0,生物量不变。分析题图可知,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乔木的生物量将上升;而高灌木、矮灌木和草
80、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点睛】本题以森林火灾为情境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2021年全国甲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答出1点即可)。(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81、答案】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赛达伯格湖)湖泊【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详解】(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
82、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度较小,需要记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能顺利解题,需要注意的本题考查了一个细节:林德曼研究的是湖泊生态系统,容易忘记该知识点。26(2021年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
83、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
84、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分析】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详解】(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
85、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间竞争概念
86、,竞争导致的两种不同结果,以及竞争排斥和竞争共存的区别。27(2021年河北卷)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
87、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分析】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2、碳循环:(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
88、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详解】(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
89、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
90、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8(2021年1月浙江卷)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会经历定居扩张占据优势等阶段,当它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的分布型更接近_。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_(填“开花前”或“开花后”)。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_。(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
91、之间建立起以_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_。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_的部分较多。(3)加拿大一枝黄花虽存在危害,但可以运用生态工程中的_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答案】均匀分布开花前分解者营养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体温物质良性循环【解析】【分析】种群的分布型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为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维持体温)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详解】(1)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
92、果,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内的个体种内竞争激烈,故其分布型更接近均匀分布,有利于种群个体发展;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开花前,防止该种群开花后结种子,否则自然腐烂后会将种子留在土壤中;收割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自然腐烂是分解者的作用,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由于在食物网中,某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其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鸟类是恒温动物,需要分解有
93、机物释放热能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由于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体温的部分较多,故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说明鸟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更少)。(3)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的特性,故它虽存在危害,但可运用生态工程中的物质良性循环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作用、能量流动的去向以及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知识。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
94、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
95、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A正确。故选A。2(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
96、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
97、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解析】【分析】本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
98、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感情。【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故选AB。【点睛】本题是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索,但需警惕外来
99、物种的潜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种,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4(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A【解析】【分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
100、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详解】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
101、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故选A。5(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102、;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C。6(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
103、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详解】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故选B。7(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6)一种当地
104、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调节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为什么?_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生物措施有_。【答案】(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解析】【分
105、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详解】(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
106、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及防治、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