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文阅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一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疏通文意阅读第5讲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5大角度比对准,4步流程巧解题题型突破篇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把握文意分析综合题,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题。本考点就是帮助考生疏通文意的。其错误点往往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等几种。一般在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干扰,或者故意混淆传主的生平事迹,把这个地方的事情写到那个地方去,把这个时间的事挪到那个时间去。为此,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人物事迹。具体做题时注意用语细节,小心比对原文。栏目导航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
2、 二、分析综合题解题四步流程 跟踪训练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角度一 比对人物 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1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
3、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选项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分析 _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4、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2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
5、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20河北邯郸模拟)(胡世宁)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节选自明史列传八十七)选项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分析 _ 答案“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误,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参考译文(胡世宁)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
6、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命题设误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3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安徽六安模拟)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崔斌)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
7、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节选自元史崔斌传)选项 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分析 _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不是崔斌“任东平府太守”期间,应是“崔斌任中奉大夫”时。参考译文至元十年,诏令丞相伯颜统领大军南征宋朝,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任崔斌为宣慰使,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年十月,元军围攻潭州,崔斌带兵进攻西北铁坝,持盾率先登上城楼,攻占铁坝。诸将忿恨潭州军民持久抵抗,要把他们都杀
8、掉。崔斌耐心向他们讲明兴师南伐的本意,不是杀人,而是取得土地和民众。诸将还要求:“百姓按照您所说不杀,敌兵则必全诛。”崔斌又劝道:“他们也是为自己的朝廷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诸将又听了他的劝告。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4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8全国卷)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节选自晋书鲁芝传)选
9、项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分析 _ 答案 从弄错地点的角度设误。由“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
10、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命题设误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5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8全国卷)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
11、,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选项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分析 _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误,原文说“激驸马都尉王诜曰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纯礼的气,没有挑唆王诜诬告纯礼。“最终遭到免职”说法错误,由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可知,纯礼只是被降职,并没有免职。参考译文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
12、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6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安徽卷)先生(指传主朱筠)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选项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
13、同辈。分析 _ 答案 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先生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他想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教官和学生,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勉励别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深厚,离开后人们更加敬重思念他。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
14、,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命题设误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7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全国卷)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15、”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选项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分析 _ 答案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不满。参考译文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
16、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自己(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8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全国卷)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17、,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选项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分析 _ 答案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
18、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丢失的东西,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角度五 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命题设误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比对方法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
19、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9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安徽示范高中联考)(王)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选项 D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分析 _ 答案 从混淆因果关系角度设误。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而是王汉忠“自矜尚”。返回导航第一
20、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10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
21、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摘编自小山类稿)选项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分析 _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说法混乱,原文中的“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意思是“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回家告诉母亲后,张祖才逃避躲藏了起来,内容涉及多个事件,说法混乱。故A项与原文不符。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
22、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洪武帝元年,闽中一带的法令严厉,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刻。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疑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规避,手指断了不能再接,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于是逃避躲藏了起来。没过多久,斩指事件被发觉,朝廷下诏逮捕(这些人)戍守边疆。犯事者说张某刚开始时也和某人有此约定。追捕了许久没有抓获。恰逢天显异象,朝廷大赦天下,(张祖)才回到家中。家中空无一物,以至于把拴马的柱子、拦牛的栏杆,斗和木桶都毁掉当柴烧。考虑到若不用功学习就无以树立门户,于是下决心学习儒家经典。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
23、解 第1轮 语文二、分析综合题解题四步流程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6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1)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3)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分析”中的细节。可以通过四步解题流程,找到解题关键点。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
24、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2019全国卷)原文见第 1 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
25、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解题指导第一步:整体读文,标注区间见“整体阅读文本”部分,4个选项对应区间在文本中已用横线画出并给予说明标注。四个选项的先后顺序与原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大体一致,便于快速定位选项对应区间。第二步:选项切片,精准比对选项一般用一到两个四六字短语概括人物品格事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略加分析。设误点大多在分析部分。比对内容一般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添加内容、删除内容、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
26、解 第1轮 语文选项标注选项敏感点找准原文对应点依文推断判断 A 项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概括语: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1)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3)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1)正确(2)正确(3)正确(4)概括语:正确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选项标注选项敏感点找准原文对应点依文推断判断 B 项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概括语: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
27、恨。(1)悉更秦之法;(2)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3)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1)正确(2)正确(3)正确(4)概括语:正确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选项标注选项敏感点找准原文对应点依文推断判断 C 项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概括语: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1)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2)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3)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1)正确(2)时间事理顺序颠倒了。(3)概括语:没有获重用,错误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
28、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选项标注选项敏感点找准原文对应点依文推断判断 D 项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概括语: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1)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2)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3)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1)正确(2)正确(3)正确(4)概括语:正确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第三步:关注错点,仔细排除关注易错点,仔细比较各个选项,区分细节,找出出错最典型的一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
29、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第四步:回归原文,查对正误 答案 C 解析“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选项错误。据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任命他为梁怀王的太傅。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另外,“重新得到重用”也不准确,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前后都是做地方王的太傅。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2020山西长治模拟)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
30、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节选自清史稿王杰传)选项 A王杰在乾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殿试考卷呈送给皇帝时他名列第三,因乾隆皇帝认识他,遂将他的名次提为第一。这样,王杰就成为陕西自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新科状元。分析 _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错在“乾隆皇帝认识他”,原文内容是“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意思是“乾隆皇帝仔细看了他的字迹,就觉得好像是平日里很熟悉的人(写的)”,后文还有“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意思是“等到新科进士晋见皇帝时,(看到)王
31、杰风度稳重端庄,皇帝更是高兴”,说明乾隆皇帝以前不认识王杰。参考译文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王杰考中进士,殿试考卷呈送给皇帝时他名列第三。乾隆皇帝仔细看了他的字迹,就觉得好像是平日里很熟悉的人(写的),因他过去给尹继善誊写奏章,皇帝邀请过他进宫游玩,就向人询问他的人品,于是将王杰的名次提为第一。等到新科进士晋见皇帝时,(看到)王杰风度稳重端庄,皇帝更是高兴。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2原文(2020福建莆田模拟)初,(贾)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节选自宋史贾逵传)选项 B贾逵为人孝顺,敬爱母亲。父亲早逝
32、,他送给继父大量财物,把母亲接回奉养;他意欲辞职赡养年老母亲,终获朝廷准许。分析 _ 答案 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终获朝廷准许”不正确,由原文“以母老辞,不许”可知,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职,没有被朝廷允许。参考译文起初,贾逵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职,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3原文(2019广东中山模拟)初,(邹)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
33、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节选自宋史邹浩传)选项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分析 _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参考译文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
34、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4原文(2017全国卷)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节选自宋史许将传)选项
35、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分析 _ 答案 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选项为“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原文中为“及至北境”,所以前去谈判的地点不是在“代州”,而是在契丹境内。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参考译文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