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郑伯克段于鄢本课话题亲情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上述文字主要写郑伯掘地见母的故事,作者宣扬了儒家的亲情、“孝”道。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近来,各地“抱团养老”渐成趋势,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记者近日走访泉州市一些社区、乡村发现,抱团养老已成为泉州市不少“空
2、巢老人”自发的选择。我国正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对于养老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原有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以房养老等方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于是,某些具有群体物质的“空巢老人”,亲如一家、互助互暖,就显得更有“黏性”,且颇受期许。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共叔段()遂恶之()亟请()虢叔() 不义不暱(
3、) 缮甲兵()具卒乘() 泄泄() 施及()【答案】gngwqgunshnshngyy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佗邑唯命()2谓之京城大叔()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焉辟害()5无庸,将自及()6遂寘姜氏于城颍()7若阙地及泉()8永锡尔类()【答案】1.“佗”通“他”,别的2.“大”通“太”3.“参”通“三”4.“辟”通“避”5.“庸”通“用”6.“寘”通“置”,安置7.“阙”通“掘”8.“锡”通“赐”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爱2鄙3兵4乘【答案】1.动词,喜欢,爱好动词,舍不得,吝惜,爱惜动词,爱慕,欣赏动词,怜惜,同情名词,恩惠2.名词,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形容词,鄙
4、陋,鄙俗形容词,轻贱动词,鄙薄,轻视3.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士兵名词,战争,军事,军备名词,用兵的战略,策略4.shng,名词,战车shng,数词,“四”的代称shng,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chng,动词,登,升chng,动词,驾,坐,骑chng,动词,顺应,顺着chng,动词,冒着,顶着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故名曰寤生()_2今京不度 ()_3隧而相见 ()_4臣请事之 ()_5公入而赋 ()_6惊姜氏 ()_7无生民心 ()_8爱共叔段,欲立之 ()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取名2.名词用作动词合乎法度3.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4.名词用作动词侍奉5.名词用作动词赋诗6.动
5、词使动用法使受惊7.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8.动词使动用法使立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廪延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的连词。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古义:今义:尊称跟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小的男子。3其谁曰不然古义:今义:表假设的连词,相当于“如果不这样”。4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答案】1.一直到。2.太叔,尊称。3.不对,不正确。4.把当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译文:2颍考叔,纯孝也。()译文: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文:4敢问何谓也?()译文:5姜氏何厌之有!()译文:6君何患焉。()译文:7其是之谓乎!()译文:8君将
6、若之何?()译文:9郑武公娶于申。()译文:10亟请于武公。()译文:【答案】1.判断句都邑城墙的长度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2判断句颍考叔是真正的孝子啊。3被动句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被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4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您在说什么呢?5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6宾语前置句君王对他有什么可担心的呢?7宾语前置句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人吧!8宾语前置句您将对它怎么办?9状语后置句郑武公从申国娶妻。10状语后置句(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失明作家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
7、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逐渐强大,多欲王天下。本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内、对外都十分的残忍,争夺土地和地位。本文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钩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
8、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将其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非常形象生动。1文章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案】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共叔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2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答案】伪善伪
9、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足以表现其虚伪。3文章中写共叔段为叛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答案】第一,加强城邑的防备。共叔段在修筑城墙时,突破“不得过百雉”的规定,并在以后不断加以“完聚”,加固防守。第二,扩大兵源。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通过扩大地盘来收罗人口,增加兵源。第三,加强军队建设。一边“缮甲兵”,加强武器装备;一边“具卒乘”,建立完善的军队编制和兵种。第四,制订军事策略。决定偷袭,发动突
10、袭战;同时利用间谍,即用其母姜氏做内应,里应外合。4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具体有哪些?【答案】(1)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2)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以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1写作特色细节描写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11、。“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能够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能够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服务;能够直接或间接揭示作品主题思想。2写法指导(1)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2)选用典型情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情节,这样才更具有代表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
12、象。(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达到一字传神。3迁移应用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200字以内。【参考示例】一阵凉风吹来,他裹了裹身上还带有母亲体温的棉衣,暖和了许多。他突然发现,衣服上的线密密麻麻,十分舒服。他回想起那晚的一幕:他正在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灯光照在母亲那充满老茧的手上,母亲一针一线的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油灯的照耀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的光芒1课内素材“和”为贵本文记叙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这件事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对于共叔段
13、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可见偏见是造成这次骨肉相残灾祸的原因;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而共叔段贪欲无厌,最终招致流亡国外。历史是一面镜子。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消除纷争,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稳步快速地发展。【应用角度】“和谐”、“舍与得”、“偏爱的危害”、“利益与亲情”等。2精彩运用“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
14、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个去琢磨,去感悟。司马迁舍弃男人的尊严,得到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当然这些都是大“舍”与大“得”,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却难以企及。我看郑伯克段于鄢桂花飘香昨天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故事第一个注解说这篇故事“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郑伯阴险毒辣在什么地方。当时想了很多。想郑庄公不过是
15、这篇故事中的陪衬人物,他的角色对这出戏的贡献无非是铺垫,让他手下的两个大夫有机会出场说出忠臣能臣应该说的话,让颍考叔有机会表演把肉珍藏起来拿回去给母亲食用。他自己,也就是做了国君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贡献了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虽然这篇故事的注解告诉我说此处之后有删节,我以为是无关紧要的删节。其实我早就看过被删掉的内容,只是忘记了。今天看了古文观止才知道删掉的是什么。删掉的是这么一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力主编的这部古代汉语要删掉这段,这段评论应该是解释了为什么说相互倾轧,为什么要说郑
16、庄公阴险毒辣和虚伪。古文观止文后的评论是,郑庄志欲杀弟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参看删掉的段落,意思就明白了。按照春秋无义战的道理来衡量,那么这一战应该是不义之战。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还有可以挖掘的内容可供讨论。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要杀弟弟,是不是不必等到弟弟造反。弟弟和母亲两人联手,一定会给他带来麻烦。他采取的策略就是纵容弟弟,让他有机会造反,然后名正言顺讨伐。那么按照古代作者的意思以及古代汉语的编者以及古文观止的编者的策略,那就是哥哥应该先教弟弟守规矩,应该仁爱,兄弟不应兵戎相见。只是,弟弟是能教好的吗?如果左传作者所依据的是几百年间的历史经验以及仁爱的种种道理来判断此
17、事,那么今天的读者阅读时具备的中国历史知识应该更多。在中国,争夺权力从来都是血腥的,两千多年以来,和平的解决方式极为罕见。另外,在这篇故事里,庄公之所以有信心认为弟弟必然失败,应该有很充分的理由。让我猜测:他治理国家比较妥当,深得百姓拥戴,根本不怕弟弟造反。本国百姓讨厌战争,讨厌弟弟造反夺权这类犯上作乱的事情。弟弟也许做了很多让百姓讨厌的事情。他手下兵强马壮,料到弟弟无论如何不能有那么多兵车,不会有外国强援。这篇故事本身并没有说,弟弟准备造反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多少车马。古代汉语的注释说,庄公出动的军队是车200乘,即甲士600,步卒14 400。估计段的军队没有那么多。故事也没有说,当地百姓
18、何以拥护哥哥而反对弟弟,结果弟弟看起来像是失道寡助,造反未成只好仓皇出逃。说到这里,我对古文观止作者的解释就有些不理解:既然庄公一心要杀弟弟,既然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事情果然按照他的预料发生了,为什么让弟弟跑了呢?要杀一说,仅从文章来看,不成立。要除掉弟弟这个心头大患,看来是成立的。但要说郑庄公志欲杀弟,似乎没有根据。推测一下:如果弟弟没跑掉(哥哥事先料到会跑而在边境上布置人马抓捕或者弟弟竟然与哥哥有一战结果兵败被俘),会发生什么情况?哥哥应该还是有机会杀掉弟弟。不知道他有没有其他选择,比如囚禁,比如剥夺权利等等。弟弟跑了,可能还有机会在敌人的资助下东山再起,这种事情在当时并非不可能。即使如此,
19、庄公似乎也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还是让弟弟跑路了。创造条件让弟弟造反,由此认为庄公阴险毒辣和虚伪,虽然有些勉强,这个说法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不过我还是没看出来,究竟有什么特别阴险毒辣和虚伪。不过,要说一定要杀弟弟,在我看来,没有依据,显得非常勉强。 1学质疑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亲历者已经作古,而后来者都有自己的背景。本文作者看了郑伯克段于鄢之后,心有疑惑,于是写成此篇文章。读书不只是记忆,还有更重要的质疑。2学分析作者在第一段文字中先写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下注解的看法:“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理解,再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段则对删节部分提出质疑,第三段则详细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说理透彻。3学语言这篇文章作者在评议时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在娓娓道来中,读者所感到的就是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