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520KB ,
资源ID:80268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026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A.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B.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保其家邦”“勤劳于王家”可知,西周把国家和周王家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卿世禄制度,排除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点睛】2. 周

2、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 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 等级制度走向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服饰以正色为贵,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却开始推崇作为“间色”的紫色,打破了原有的礼乐制度,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甚至走向崩溃,故选B;服饰多元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走向消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3. 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

3、非其国也”;汉代晁错认为“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两者都认识到统治者应该A. 劝课农桑B. 重视国家粮食储备C. 轻徭薄赋D. 防备水旱自然灾害【答案】B【解析】【详解】礼记王制载强调了国家粮食储备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晁错认为粮食储备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说明两者都重视国家粮食储备,B正确;A、C、D是晁错的主张,在礼记王制中并未体现,排除。4. 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 导致了农耕经济

4、的衰落B. 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 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坞壁经济”是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这是南北朝时为了应对战乱而求自保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因此不利于统一,故C正确;这种生产模式是动乱时期农耕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有利于农业发展,故A错误;“坞堡”有许多世族聚族而居,这推动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故B错误;“坞壁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5.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

5、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 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 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 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隋朝通过大规模的检索检出大量隐漏人口,这就加强了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减少了户口的流失,从而削弱了豪强世族对人口的隐匿,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故选B;隋朝的这种举措是国家控制力加强的表现,并非是吏治腐败,排除A;隋朝的这种举措主要是为了检索人口,没有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更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D。故选B。6.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

6、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 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刺史、行省长官、巡抚等官职的设置,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需要,故D项正确;古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临时委派的做法并不能杜绝地方割据的出现,故B项错误;地方官员的职责很多,监察只是其中之一,故C项错误

7、。7. 官渡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曹操)公兵不满万, 伤者十二三”的记载。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材也往往表述为“袁绍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但近年来,学术界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这说明A.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B.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 历史事实的考

8、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与许多历史教材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远远少于袁绍,而“近年来,学术界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也在十万左右”,这两种观点有较大出入,其真实情况还需要继续考证而接近真实,故选C项;历史研究资源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考古资源等其他方面,只要能服务于考证都可以,排除A项;题干的两种观点都是从材料中得出来,非先入为主而有意为之,排除B项;D项中的“只有才”本身存在逻辑漏洞,排除D项。8. 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

9、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A. 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 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C. 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 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客户在总人口中比例减少,意味着有地农民增加,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选项A正确;客户大部分是佃户,客户减少说明佃户减少,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数据无法判断土地所有权的更迭,选项D排除。9. 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

10、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A. 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 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 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 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巡抚由中央派出的临时官职过渡为地方常驻官职,君主则再选派“近官”加强对巡抚的监督和制衡,由此说明明代君主对地方的掌控不断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故选B;“提高行政效率”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不断完善监察体系”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行省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D。10. 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

11、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B. 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C.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出现众多的训诫类史书,主要训诫宗室和权臣外戚,说明这两类人容易窃用君上大权,威胁皇权统治,通过训诫,更加强化明朝君主专制,说明当时的政治开明程度降低,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兴起,C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D错误。11. 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

12、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稍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A. 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B. 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C. 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D. 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虽然明知长颈鹿是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让将其当做朝贡之物,而皇帝也厚加赏赐,说明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同,以强调明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故选C;朝贡贸易更多的是带有政治色彩,并不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排除A;长颈鹿是朝贡到明朝,而非宣扬国威于域外,排除B;长颈鹿是作为“祥瑞”进攻的,不是为了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排

13、除D。12.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D.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D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

14、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B正确。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B.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 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D. 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答案】D【解析】【详解】清政府因为英国人提出的核定关税比现有税率还高便爽快的接受,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国家主权的损害,说明清政府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选D;A项没有反映本质,排除;清政府接受了英国人的要求,已

15、经无法体现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模糊,并没有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排除C。1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 太平天国运动B. 民族工业兴起C. 新思想的萌发D. 维新变法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加剧,引发了失业问题,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推动了1

16、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林则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是受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直接刺激,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开展,故D项错误。15.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 清政府力

17、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16. 1873一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两家轮船公司四次签订航线营业份额合同,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线份额为38%55%,北洋航线为37%60%,上海至宁波、上海至福州航线为50%55%。这A. 表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B. 说明了中外新技

18、术合作的加深C. 反映了清政府自强求富的探索D. 适应了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是其自强求富口号的产物,C正确,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故选C。17.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当地手工缫丝者的生计受到影响。为此,陈启源决定把大缫丝机改制成小式缫丝机,“每人一具,携归家自经,缫出之丝无论多寡,市上均有店收之,其利更薄”。由此可见,陈启源A. 利用机器大生产追求利润B. 立足国情扶持小农经济C. 通过与外商争利实现救国D. 运用技术革新改善民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继昌隆缫丝厂创办

19、以后,陈启源为了解决当地手工缫丝者的生计问题,决定把大缫丝机改制成小式缫丝机,“每人一具,携归家自经”。由此可见,陈启源注重运用技术革新改善民生,故D正确;利用机器大生产追求利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陈启源没有扶持小农经济,故B错误;材料和与外商争利无关,故C错误。18. “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十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B. 盲目排外心理推动C. 向西方学习的深入D. 白话文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自创词汇取代外来词汇,说明随着中外民族

20、矛盾的激化,中国人产生民族主义的心理,故A正确;盲目排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向两方学习的深入和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和D。故选A。19.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A.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D.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

21、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20. 有学者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日本分配使用清政府支付的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简表(如图所示)。据此可推知,日本这一做法A. 使清政府丧失了财政的主导权B. 颠覆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C. 为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伏笔D. 意味若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从表格信息可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朝支付的战争赔款大部分(84.6%)用于扩充军备,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日趋膨胀,这有利于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可推知为后来国际纷争与局势持续动荡埋下

22、了伏笔,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由于缺乏东亚各国综合实力对比数据,无法判断“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状况,B项错误;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B. 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度肯定西方文明,而到了

23、20世纪20年代初,则认为西方文明存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灾难,暴露出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文明,故选D项;A项表述不能解释梁启超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梁启超当时依然主张以社会改良的方式挽救中国,其对社会变革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22.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北

24、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3.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

25、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 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 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C. 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可知五四运动促使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深入思考,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民主政治有不同的追求和探索,反映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深人探索,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而非对民主的认识,排除A项;实

26、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材料强调的是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排除B项;认识到苏俄革命的可行性是无产阶级的主张,不能代表其他的社会阶层,排除C项。24. 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 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D.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

27、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 ,可得出,材料叙述的是国民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C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未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B、D项错误。 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全面贯彻了党的

28、民主革命纲领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当时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说明宪法大纲与中国革命实际有脱节的地方,是导致“左”倾错误的重要因素,正确答案为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在1931年制定的,国民革命运动指19241927年的革命,故A项错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规定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而宪法大纲规定“资本家、富农”没有政治自由权利,与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宪法大纲深受俄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26. (改编)下图为抗日战争

29、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火柴盒贴画)。其主图为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 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B. 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C. 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D. 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77”指的是七七事变,可以看出企业借全民族抗战来做商品的宣传,反映出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故C项正确;普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共仍然有矛盾,排除D项。27. 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

30、总产值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这些成就的取得A. 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 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 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1952年我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D正确;国民经济体系指由物质生产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总体。包括农业、商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文化艺术等。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完整体系”,A排

31、除;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排除。故选D。28. 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A. 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B. 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C. 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D.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七千人大会总结了过去一些教训,在经济发展路线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调

32、整,D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强调了“三面红旗”不能动,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思总结历史问题,因此没有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排除A、C两项;七千人大会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背景下召开,这是由于经济建设思想错误,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29.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

33、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 下图为198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该作品A. 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创作风格B. 描绘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C. 宣扬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 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84年”、“承包”、“富”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农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生活上的富裕,故选D;该漫画带有写实性风格,

34、与中国传统文人画表达意境为先的风格不符,排除A;漫画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排除C。故选D。31. 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C.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说明所谓的民主不一定是真正的民主,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选C项;“19

35、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与公民的身份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不能说明这几个人是贵族,故排除B项;“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说明参与的人数较多,不能证明缺乏热情,故排除D项。故选C。32. 在罗马共和国的相当长时期里,裁判官或执政官在就职时,通常会发布阐明自己施政方针的通告以及指导和审理案件时公诸于众的原则,即所谓的裁判官告示。其中,外事裁判官告示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了裁判官法制度。由此可知A. 习惯法对罗马社会发展影响深远B. 平民斗争推动公民法日益完善C. 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36、D. 罗马法的核心是裁判官法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裁判官告示是将自己施政方针以及指导和审理案件时公诸于众的原则告知民众,意味着这些内容对于大部分人是适用的,而且尤其重视外事裁判官的告示,换而言之,外事裁判官的通告直接影响案件的判决,由此可知,裁判官法制度与万民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C正确;告示张贴示众,因此不是习惯法,排除A;裁判官法制度包含外事裁判官告示,由此说明其并不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B;罗马法的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D。33. 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

37、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A. 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B. 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C. 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奴隶贸易“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故B错误;奴隶贸易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奴隶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作用,故D错误。34. 14世纪中期,黑死病

38、传遍欧洲,给整个欧洲以毁灭性打击。人们通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能以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无路可走的人们开始酗酒玩乐,日夜狂欢,用纵情玩乐忘记身边的痛苦。材料所述现象A. 使罗马教会丧失对欧洲的控制B.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发展C. 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D. 直接导致欧洲宗教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宗教仪式在黑死病面前毫无作用,结果引发了民众通过纵情狂欢来忘记身边的痛苦,这种行为本身意味着宗教权威遭受冲击,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的享乐,这有助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和发展,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C中的“开始”无法得到证实,排除;宗教改革

39、发生在16世纪,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35. 由于每一个州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独立前,北美移民们认为自己既是英王的臣民,又是某个殖民她的公民。独立后,他们基本的、持续的忠诚还是倾注于自己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某个州。这说明当时北美移民A. 国家概念模糊B. 缺乏民族观念C. 没有建立政权D. 抵制邦联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独立后,北美移民基本的、持续的忠诚还是倾注于自己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某个州。这说明当时北美移民国家概念模糊,故A正确;北美移民忠诚于某个州,而不是国家,这体现的不出民族观念缺乏,故B错误;此时美国已经独立,故C错误;材料和邦联体制无关,故D错误。36. 在现代英国宪政

40、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审议一切立法,但事实上它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立性相媲美。材料说明英国A. 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者B. 行政权一定程度上控制立法权C. 首相是国家大权的掌握者D. 上院制约了下院行使某些权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议会下院事实上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说明英国内阁行政权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议会的立法权,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国王、上院的信息,排除AD;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C。【点睛】37. 新全球通史记载,英国1720-1721年间颁布印花布法案,禁止从印度、波斯、中国进口印花棉

41、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要使用羊毛裹尸布。据此可知A. 法案限制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B. 羊毛制品的质量有所降低C. 市场需求将推动技术革新到来D. 法案体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等地区的棉布冲击了英国的纺织业,迫使英国在纺织业领域进行技术革新,故C项正确;法案有利于英国纺织技术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质量的问题,排除B;法案是国家干预的体现,不是自由主义的体现,排除D。38. 有学者指出,19世纪后期的德国,“不管人民好恶与否,表述怎样,以服从为特点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普鲁士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要求“臣民必

42、须绝对服从这位“受命于天”的公仆”的摆布”。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未能突破旧体制的束缚B. 宪政思想影响体制构建C. 强调君权来源的神秘性D. 注重对政治权威的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的德国,“以服从为特点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普鲁士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这位受命于天的公仆的摆布”等信息说明19世纪后期的德国,注重对政治权威的维护,故选D项;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但它引入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排除A项;材料侧重强调政治权威和专制思想,与宪政思想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虽然提及“受命于天”的概念,但是并未反映当时德国“强调”君权来源的神秘性,故排除C项。3

43、9.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A. 体现了总统与议会间的相互制约B.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D.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并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麦克马洪此举是行使宪法赋予总

44、统的职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总统与议会间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的强弱,故C项错误;保守派与共和派都代表资产阶级势力,故D项错误。40. 下表是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B. 新经济政策时期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所以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上升D. 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作物耕作面积有所下降、粮食作物产量增幅不大【答案】A【解析】【详解】19141918年,19181920年分别是四年

45、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根据图表内容可知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故选A;新经济政策后粮食产量超过一战前水平,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是19181920年,粮食产量没有上升,C错误;苏联从1928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图表上时间不符,D错误。二、非选择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

46、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

47、示例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一战后,美国迎来了“繁荣年代”。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大危机导致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农民收入锐减,失此人数激增。这场危机不仅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提取一个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

48、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历史现象:结合所学,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原因方面应指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影响应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总结。42. 如表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741894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单位:100万英镑别年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利成品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7744.10.72.28.517849.60.92.110.7179415.4

49、0.82.519.0180427.41.11.733.8181436.41.50.738182435.51.00.932.6183447.72.51.942.1184451.05.23.551.4185489.46.611.685.31864165.310.425.3142.71874173.423.747.1205.31884169.024.659.6196.61894156.430.675.3173.5据【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等(1)根据材料,概括17741864年英国主要进出口品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这种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与17741864年英国主要进

50、出口品的发展趋势相比,18741894年有何变化?简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趋势:1774至186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明显增加,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规模一直较小原因: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逐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倾销商品,逐渐成为“世界工厂”。(2)变化:1874年至189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呈减少趋势,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呈增加趋势。原因: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774至1864年,英国原材料进口和制

51、成品出口明显增加,而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规模一直较小。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774至186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生产力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逐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倾销商品,逐渐成为“世界工厂”。(2)变化: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874年至189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呈减少趋势,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呈增加趋势。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74年至189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根

52、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

53、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年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

54、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不同之处: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经济政策,而中国的闭关政策则是消极的自我保护政策;美国在关税保护下赢得了发展机会,而中国则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意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55、。 (2)背景;保护民族工业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欧洲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解决内战财政支出和遗留问题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第(1)问,不同: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回答。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第(2)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太量英国产品的输人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861年”“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结合背景,根据材料二中“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开始出现贸易顺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4

5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1641年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大批死亡。期间明政府出资千两白银命太医院治疗瘟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自春二月迄今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又出二万金下巡城御史收殡”。鼠疫随着李自成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帝下“罪己诏”;地方士绅募粮药,“身至被灾之家,计口授食”;民众祈神、驱鬼、祭祀仍无法抑制疫情,形势惨重。十六到十七世纪伦敦鼠疫盛行。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病患家庭主动隔离,1603年,强制隔离制度经议会认可成为防控疫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期间,政府颁布法令,要求瘟疫期间及时清理街道污物、禁止牲畜游荡、取缔城内

57、屠宰场。将掩埋死者、清理垃级、物件消毒等作为地方防疫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来救助因瘟疫、灾荒造成的流民。坚信“疾病的康复是把握在人的手中的”这一信念也促使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等材料二 19世纪以后,中国的近代卫生防疫体系开始建立。1919年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求卫生之术而谋防治疫病之道也”。为开展日常防疫、预防时疫流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下令各省设立卫生处,市县设立卫生局,先后公布污物扫除条例、取缔灵枢暂行章程、饮食品制造场所卫生管理规则、工厂安全及卫生检查细则等法令。1932年霍乱大流行期

58、间,防疫组织在“一些大城市及港口建立”,实施预防注射,查询隔离染疫病人。民国后期,专门的传染病救治院(室)逐渐增多,除政府自己创办外,还鼓励外国教会创办医院。1932年南京成立了夏季流行病预防联合会,开设了有40张病床的隔离医院,北平、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建立起类似的医疗机构。摘编自谭晓燕民国时期的防疫政策(1911-193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和伦敦防治鼠疫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防疫政策的特点,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答案】(1)相同: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关注灾后救济。不同:明朝官方与民间救济相结合;缺乏科学措施,依靠封建迷信。英

59、国科学防疫,措施详细;关注公共卫生;坚定人的作用。(2)特点:卫生防疫体系起步较晚;防治结合;重城市轻乡村;形成中央到地方的防疫体系;利用西方相关成果。意义:有利于防疫治疫,医疗技术进步;提高民众卫生意识;促进城市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相同:据“明政府出资千两白银命太医院治疗瘟疫”、“出二万金下巡城御史收殡”、“政府颁布法令,要求瘟疫期间及时清理街道污物、禁止牲畜游荡、取缔城内屠宰场”、“向全国征收普通税来救助因瘟疫、灾荒造成的流民”等信息可从政府采取措施和关注灾后救济上总结中英两国防治鼠疫的相同之处。不同:根据“崇祯帝下罪己诏;地方士绅募粮药,

60、身至被灾之家,计口授食;民众祈神、驱鬼、祭祀仍无法抑制疫情”可知明朝官方与民间救济相结合;缺乏科学措施,依靠封建迷信。根据“将掩埋死者、清理垃级、物件消毒等作为地方防疫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信疾病的康复是把握在人的手中的”可知英国科学防疫,措施详细;关注公共卫生;坚定人的作用。(2)特点:据“19世纪以后,中国的近代卫生防疫体系开始建立”得出卫生防疫体系起步较晚;据“求卫生之术而谋防治疫病之道也”得出防治结合;据“防疫组织在一些大城市及港口建立,实施预防注射,查询隔离染疫病人”得出重城市轻乡村;据“省设立卫生处,市县设立卫生局”得出形成中央到地方的防疫体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利用了西方的相关成果等。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民国时期的防疫政策有利于防疫治疫和医疗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民众卫生意识促进城市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