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211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精练(12)第三单元综合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

2、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

3、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

4、“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

5、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6、项是()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

7、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肘,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2、父亲的鞋子李汉荣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

8、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儿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 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培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

9、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 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用梳

10、子帮父亲梳了梳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

11、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 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 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

12、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感情深沉隽永,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沉思与触摸,享受生活中朴实的挚爱。B.大米与面条,凝结着父亲的劳动和深沉的爱,所以 “我”心存温热;父亲的白发和驼背,让“我”想到了父亲艰难困苦的一生,所以感到酸楚。C.到楼下抖鞋子,表明父亲在“我”家不习惯,和儿子、 孙女之间有隔阂.也为下文写空地成了“百

13、草园”做铺垫。D.这篇散文以叙述为主,通过对一些家常琐事的记述,表现了父亲清贫而富有的人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价值观和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2.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3.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 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

14、直面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

15、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

16、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逾古稀的施

17、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

18、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我们跑得更

19、好更快。”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B.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C.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D.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

20、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B.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C.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D.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E.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3.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21、面问题 王济,字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枢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疏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

22、。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惠,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济颇涉经史,好读春秋左传,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授置禄仕。素与内臣裴愈

23、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 【注】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B.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C.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D.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

24、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秀州城被盗贼攻陷后,王济的父亲被杀,王济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怒斥盗贼,盗贼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认为王济有义气而放了

25、他。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百姓财力的十点决策,言辞切合时政。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D.王济在年轻时,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2)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

26、典。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望秦川唐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此诗中指长安一带。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意境。D.尾联中的“霜

27、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名句是“_,_”。3.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积水空明”比喻皎洁的月光,以“_”比喻竹、柏之影,十分精当传神。7、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2月6日,西门子宣布裁撤7 800个工作岗位,这一规模甚过此前预期的7 400人。其中,医疗业

28、务首当其冲,在公司财报中被点名。B.基本医保报销受诸多因素影响,患者能获得的医疗费用报销额度并不高,这些救助费用对于因病致困的家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C.如果长期食用含有毒品的食物,就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如土色、犯困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D.大部分运动员在少不更事时就被送到体校,相比同龄人,训练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学业几乎荒废。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

29、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 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 “互联网+ ”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9、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B.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C.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

30、务。D.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1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流行词本身并不具备褒贬倾向,比如使用“小鲜肉”“颜值”等词语,_,使用这类词语说明使用者格调不高,而在喜欢的人看来,_,无需遮遮掩掩。词语无罪,_,因此,喜不喜欢某个流行词,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之争。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只有从道义上进行谴责,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没有明确的指令

31、,因此会时时产生一种反馈,促使其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内心评判。有这样的“软约束”存在,一个人只要做了有违道义良知的事情,就必然会生成耻感,而不是全然的麻木不仁, 甚至连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全然不知。 并非只有道义谴责才会给人带来舆论压力。_。_。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32、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C; 3.C解析:1.表意绝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不当。 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2.曲解原文,“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3.“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

33、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2答案及解析:答案:1.A; 2.父亲的鞋子”既是文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全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鞋子”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3.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父亲虽然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不尽;以草木”作比,喻父亲的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动;呼应前文关于春天那片空地上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 深化题旨。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34、。B项,想到了父亲艰难困苦的一生”于文无据。 C项,“表明父亲在我家不习惯,和儿子、 孙女之间有隔阂”错,父亲到楼下抖鞋子,是怕把家里弄脏了。D项, “以叙述为主”错,从全文看,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叙述,后半部分是抒情和议论。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散文中,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意;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揭示文章的主旨;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父亲的鞋子” 是本文的标题,从结构上看,它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所叙之事, 都与“鞋子”有关,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也是由父亲的“鞋子”引发的;从主题上看,本文以小见大,“鞋子”引发了作者对父辈和当下的人们人生态度的看法

35、;从情感上看,“父亲的鞋子”作为文中的重要物象,蘊含着父亲对儿子和孙女的爱,也寄寓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全文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最后分析句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从全文内容上看,这里的“草木”并非客观存在的花草树木,而是比喻父亲留下的一切。以永世芳香”来高度评价,语言生动形象。表明父亲虽然不在了, 但他的美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此句说父亲留下的东西,那么,父亲留下了什么呢?文中第段谈到了这个问题:第段说他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

36、、权力和尊荣,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第段 “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这句话表明“我”从父亲那里收获了感情;第段说父亲留下的还有“大地上的一切,这是指父亲的劳动成果,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句,“草木呼应了前文父亲抖鞋子。那片空地上长出花草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AC; 3.施平年轻时就立下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并为之奋斗一生。 施平在高校工作的时间里,大胆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绩。退休后仍然牵挂儿时梦想,到西北去植树造林,还学会了摄影。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对未来的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希望,理念超

37、前。解析:1.“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2.B项,“也因此而入狱”理解不当。他入狱的原因是被卷入1957年的“反右”运动。D项,“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无中生有,他年轻时学过美术,但文中并没有明确是否涉足过摄影。E项,原文中的“拆除围墙”是开放办学的形象说法,并不是指拆除真正的围墙。3.略 4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A; 3.C; 4.(1)(王济)接受诏令与刘综更改制定茶法,对旧的茶法改动很多,因此冒犯了丁谓、林特、刘承规等人,他们就与王钦若不断地诋毁非议王济。(2) 王济一直与内臣裴愈不和,裴愈因事犯罪,真宗十分恼怒,命令宪府进行审问,王济恰好知道其他一些

38、事情,极力为裴愈辩白开脱,终于使裴愈只获较轻的惩罚。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关注句式、句末语气词、句首词等,还要注意句子的意思,本句中“牧守多勋旧武臣”的意思是“当时基层官员大多是功勋武臣”,所以“勋旧武臣”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句中“颇恣暴不法”的主语是“戍卒”而非 “王济”。所以答案为D项。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记忆。A项,关于“童生”的表述错误。古代未考取生员资格的,无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快速浏览原文,将人物的不同阶段,发生的各种事情做个分类,然后

39、将选项回归到原文,仔细对照,看有何不同。本题C项原文是说他督促官吏煮粥,并不是他亲自为百姓煮粥。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句中关键词语是“忤、迭、诋訾”等 词,其中“忤”意为“冒犯”,“迭”意为“不断”,“诋訾”意为“诋毁非议”;同时要注意补出主语“王济”。(2)句中关键词语是“隙、坐、 相”等词,其中“味”意为“矛盾、不和”,“坐”意为“因事犯罪”,“鞠” 意为“审问”。 5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诗人将离长安时,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40、。 表现了诗人官场的失意。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 “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同时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又直抒胸臆。解析:1.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2.略 6答案及解析: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水中)藻、荇交横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澹,竦, 峙;(2)直,圆;(3)荇。 7答案及解析:答案:C

41、解析:A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使用恰当。 B项,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使用恰当。C项,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不合语境。D项,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使用恰当。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句式杂糅,“根据调查”和“ 调查显示”两种说法保留一种即可:成分赘余,“ 1 2”包括“之间”的意思,应删去“之间”。 B.语序不当,应把“三个月内”放到“每名学生”后面,C.搭配不当,“推动”与“受益”不能搭配,可将“和”改为 “并使”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莅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当。

42、B、“忝”字,作为谦辞,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C.“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此处可改为“为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语言得体注意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注意一些词语的固定运用对象和固定运用场合。 10答案及解析:答案:在不喜欢的人看来;则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该思考的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解析:处根据后文“而在喜欢的人看来”判断,此处应填不喜欢的人看来;处根据前文“使用者格调不高”和后文“无需遮遮掩掩”判断,此处应填使用者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处根据后文的“价值观之争”,此处应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问题。 11答案及解析:答案:“软约

43、束”的指令与反馈机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个人做了有违道义良知的事情,不一定会产生耻感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句,明确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第处难度较大,既然“软约束”没有明确的指令,那么怎么可能产生反馈,以至于规定着人们的具体言行呢?两句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第处的“只要”与“就”搭配,就意味着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一个人“做了有违道义良知的事情”和“生成耻感”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12答案及解析:答案: 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旅游,有人想感受异国情

44、调,有人欲领略城市风采,亦有人欲投身自然。在我看来,其虽不失为良策,但何妨借此机会去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呢?历史名城的青砖碧瓦,该承载着怎样的人事啊。可还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京口北固亭?想当年,金戈铁马壮;可还记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那座萋萋空城?想当年,龙盘虎踞雄;可还记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那一尾乌衣巷?想当年,秦淮歌舞艳;可记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想当年,春风十里扬州路。如此之景,除了历史名城,又能往哪里去寻呢?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名城,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浓厚的文化沉淀,什么是沉厚的人文情怀?访古探幽,除诗中的

45、景,我们更应领略诗中的情。不走进那雨巷听听那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怎么领略那红尘女子独守空阁的孤寂呢?每一座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来过无数的人亦发生过无数的事。当你立于那一面青砖碧瓦的古墙前和一扇雕花漆红的大木门后,思绪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翩翩起舞了。谁曾在此处生,又在此处死呢?谁曾在此处爱过,又在此处放手释怀呢?不亲临一座有历史的都城,以上种种都是无从体会的。在这样一座老城,每一片瓦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块砖亦是有温度的,这就是积淀,是无从模仿的专属记忆。诚然,体验异国风光和探访大都市抑或是走进大自然,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有哪一样能比徜徉在有厚重历史的古城更有韵味呢?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异国他乡;

46、大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充斥着是更多的是现代的嘈杂和喧嚣;大自然的静谧固然让人放松,但当代青年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滋养与传统的熏陶,更何况,细雨滴落在空调机上发出的单调声响是无法与雨打芭蕉绵密的声音相媲美的不然为什么叫听雨呢!纵身于自然享受自然风光,但缺了人间的温情,自然又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清了呢?在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长假中,选择去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妨去看一座老城,观一处古迹,慢慢去品味每一座古殿的巍峨,每一条古巷的幽深,每一面古画的山水诗意,去感诗中情,去品画中意,去探城中事,此乃人生之幸事。解析: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47、。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面对小明和几个朋友高三毕业暑假旅游在地点上分歧,你的建议是什么? 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选边站的意识,具体明确地给出建议的去处。 第三,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小明等人的身份与出行时间,在行文中要体现出建议的意思,不能仅仅是自我态度的呈现,观点的展示,而缺少建议的成分。 第四,要结合具体的景点阐述建议的理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如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 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感受自然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自然美景能给予人无尽的宝藏,让精神

48、丰润起来; 自然不仅是这个世界原色的缔造者,是数以万计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灵魂的皈依之所。 自然的清新、安静、舒爽、自由、真实等。 历史名城。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 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 历史古城经受过岁月的雕刻,时间的淘洗,斑驳的城墙上刻满的是历史与文化,是传承与悠远; 可以倾听历史的心跳,可以感受人事的变迁; 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修身养性,鉴古知今; 可以感受古意盎然,可以遥想时代兴替,还可以怀想悲欢离合。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繁

49、华都市。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心酸与血泪、奋斗与拼搏、荣耀与失败; 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发展变化、繁荣进步,从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科技发展、法治建设等; 以及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 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