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19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_与_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_”、“_”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后,孙中山设计了_。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_、旗袍、学生装和_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2)食: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维新派:主张“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_。辛亥革命前后,“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

2、_,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服装颜色从_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_,政府还倡导“_”。(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4)风俗习惯: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_、讲究卫生、_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竞尚洋装”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近代文明的影

3、响B西方服饰具有时代特征C民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推行新服饰D人们思想解放,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2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A西部内陆 B东部沿海C大中城市 D通商口岸3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它是下列服饰图中的()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5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

4、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客家围龙屋客家椭圆楼城堡围楼东西合璧式围楼聚族而居小农经济的基地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近代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A BC D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7“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造成民国时期婚姻变化的原因,包括()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 BC D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

5、尚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 BC D9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10“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

6、原因是()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

7、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3)上述材料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4)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5)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2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

8、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请回答:(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父母在,不

9、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习俗2西方文化(1)洋布洋装辛亥革命中山装粗布大衫裙子(2)吃西餐(3)西方建筑样式(4)断发易服婚姻制度断发易服剪辫易服简约文明二、1.(1)票证(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2实现小康(1)灰蓝色调多样化(2)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3)安居工程(4)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赈济灾区对点训练1A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近代文明和生活习惯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社会旧的风俗习惯,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2D3B题干材料叙述的服饰符合中山装的特征,四个选项中B为中山装。4B题干中描述的外

10、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5C从民居的规模和外观上看可知正确,从最后一幅图片的风格可知正确。6C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开始使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故C项正确。7B本题以近代文明婚礼的程序、内容为情境,考查近代婚姻礼俗的变迁及原因。与旧式婚姻相比,新式婚姻一是主张婚姻自主,二是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这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及重大社会政治、思想运动等都有密切联系。新式婚姻在清末民初就已出现,故不对。8C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

11、因。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9B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10B紧扣题干材料要求即“粉丝”由英语音译而来,B为最佳选项。综合运用11(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3)过程: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4)规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

12、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联系: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12(1)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3)社

13、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但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思考: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方法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词“当今”,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等角度分析归纳“产品丰富的原因”。答案要点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其次,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极为丰富的商品生产体系;再次,改革

14、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项目,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五,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请回答: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点拨可列举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变化的表现,然后从外因和内因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要点(1)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再到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2)变化原因:外

15、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重心。二、学习延伸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答案要点(1)调查对象可以是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向父母咨询,以自己的家庭物质生活的变迁为主题进行对比分析。(2)列表时注意时间是“改革开放前后”,内容是“物质生活”。可以参照以下格式: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穿着饮食住房出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

16、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到_的铁路。(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_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_。(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_、_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_、世界第四位。(4)新中国在_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_,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随之,外国近代_传入中国,民国时期_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_,包括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

17、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新中国成立后,由_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_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至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_。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建国前(1)电报19世纪70年代,_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_。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_,设立_。有线电报主要用于_,无线电报则供_。(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_。此后,发展缓

18、慢,普及率低。2新中国成立后(1)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_。(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_和_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影响:使_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和_。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C火车 D轮船2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公里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白银将这条铁路购回,然

19、后拆毁投入海中,这件事说明()A英国人修筑的铁路的确破坏了中国的风水B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C中国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D中国社会不需要铁路3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的重大意义是()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修建猛然增多,主要原因是()A国人渴望通过修建铁路救亡图存B清政府组织修建铁路C列强放弃了对华铁路投资D中国经济发展迅速5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ABCD6随着

20、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7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A B C D知识点二通讯工具的变迁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

21、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9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10据新华社2008年6月2日电:中国电信用1 100亿收购联通C网,这标志着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更加规范。下列有关通讯事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清政府至19世纪末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B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C2003年末,中国固定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D20世纪80年代起,电话用户达26万户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

22、人知是荔枝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些诗句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2)看下图回答: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看下图回答: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茨的三轮汽车早期试飞成功的飞机(4)结合三幅图说明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请选择一种能比较鲜明地反映它们时代特征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将它们归于其中的某一个时代,并按其时代特征简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23、和归类。注意,请按以下顺序作答:你选择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按你选择的划分标准划分出的各时代的名称及其简要说明。按你选择的历史时代划分,将以上六个图片所反映的交通工具分别归类,并作简要说明。(2)交通工具及其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综合水准和实力的结果与反映。请充分运用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中外历史知识,自选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联系中外史实,发挥个性理解;注重史论结合,力求文字通顺。【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唐山胥各庄(2)铁路网进展缓慢(3)宝成兰新亚洲第一位(4)机车的制造大提速2(1)上海筑路技术公路交通(2)公路

24、网青藏高原3(1)轮船招商局(2)国家统一管理4(1)冯如航空事业(2)北京天津(3)民航大国二、1.(1)丹麦上海台湾有线电报线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军事官商通报 (2)电话公司2(1)电讯网络(2)固定电话移动电话3信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对点训练1C结合题干中的“卷烟”“车轮”等词可判定是火车。2C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这显然是封建落后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故选C。3B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4A结合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并没有放弃对华铁路投资,而是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此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C、D两项是错误的;在中国近代,清政府组织修

25、建的铁路并不多。故正确答案为A项。5A本题是一道匠心独具的题目,既考查了历史知识还考查了地理知识,张家口和北京都是内陆城市,所以D项就可以排除。马车不够便捷,1910年中国的飞机还没有用于民航,京张铁路则已经于1909年通车,所以最佳的选择就应该是A项。6A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相冲突。7C图片是生动的历史,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演变说明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体现出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的加深。8B根据材料“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直接得出结论。9A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台湾架设,由此选A。1

26、0BA项应为“20世纪初”;C项应为“第一位”;D项应为1949年。综合运用11(1)畜力、水力。(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的出现、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使货物更快地销往各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铁路旅行的盛行,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新的通讯手段的出现,冶金业、合成化工等方面的创新、发明。(4)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欧洲列强为获得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另一方面,列强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27、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第(2)到(3)题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对交通领域的重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彻底改变,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更为便利的工具。第(4)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注意结合19世纪中期到

28、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做分析。12(1)标准:生产力的进步。名称: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说明:手工时代,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蒸汽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蒸汽动力;电气时代,内燃机出现,电和石油成为新能源;信息时代,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归类:图一、二属于手工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图三属于蒸汽时代,火车是当时的重要交通工具;图四属于电气时代,汽车出现;图五、六属于信息时代,虽然在电气时代就有了飞机和电车,但图五、六反映的是现代化的飞机和地铁。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29、答案要点(1)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人畅其途,货畅其流,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2)火车机车的改进,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请回答: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答案要点(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涉及轮船业的演变、铁路的发展、机车制造方面的新突破、汽车和公路修筑技术、飞机设计和制造等五个方面。以铁路的发展为例,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

30、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发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建国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西北、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特别是京九铁路的建成,更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祖国首都的联系。(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主要有:电报方面,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并建立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

31、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或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电话方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建国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二、学习延伸请回答: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理由是什么?答案要点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要想富,先修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讯和交通发达是经济起飞的前提,高速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效率最高,虽然现在利用

32、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高速公路的成本大,在中国现今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条公路的修建必然会使用大量资金,且一些公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造成很大的浪费。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和_等。(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_自己办的报刊。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_,后来_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2)新

33、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_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_作用,各种_、_报刊也创办起来。(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_。(3)新中国成立后,_和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34、。(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_。2电视事业的发展(1)1958年,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_。(3)在现代社会中,_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2发展:_后风靡全球,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1)具有迅速_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2)网络媒介可以集_、_、_于一体,还能模拟_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_,双向传受。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_。(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_、娱乐方式。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

35、纸的国家之一。关于中国报业的发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B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报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C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D19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2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7342.9%1898473985.9%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 B C D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

36、的影响包括()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 C D4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5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B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C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D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6近代中国电

37、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A定军山剧照 B歌女红牡丹剧照 C渔光曲剧照D风云儿女剧照7“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A艺术鉴赏性B传播信息的作用C娱乐功能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8.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 B C D9下面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表,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1999年2000年报纸总

38、印数(亿份)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 931 6823 381 44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526 483585 007互联网用户(户)3 014 5189 021 717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10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

39、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近代部分报刊图片材料三这两天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社会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中国经济网综述材料四春节联欢晚会的平台作为一种媒介,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

40、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今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新浪博客:央视春晚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据材料三、四,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

41、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据材料三、四,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央视春晚的思索创新说明了什么?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数千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化斋刻本材料二据信息产业部负

42、责人介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去年(2002年)年末的33.74%,通电话行政村比重由55.6%提高到85.3%。去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已扩大到10G以上,国内中文站点达到29.3万个,联网计算机达到2 083万台。 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张之洞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重要史实。(2)依据材料二,说出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如果你现在要与远方的朋

43、友进行交流,那么信息交流的方法有哪些?【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中国人2(1)维新思想革命派(2)民主科学(3)共产党解放日报(4)人民日报光明日报3(1)主导宣传专业性娱乐性(2)新闻价值二、1.(1)定军山(2)成熟(3)工农生活革命战争(4)辉煌2(1)北京电视台(2)逐渐普及(3)看电视三、2.90年代19943(1)传播信息第四媒介(2)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态(3)互动4(1)快捷与方便(2)生活方式学习对点训练1D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2B根据时间:1895年和1898年判断正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可知正确

44、;结合时代背景,清政府统治时期言论自由局面还没有形成,所以排除含的选项。3B近代中国,能够阅读和买得起报纸并成为一种习惯的只可能是社会精英阶层,而不可能是下层人民。4C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因而B、C两项符合。时务报和国闻报是维新变法的报刊,A、C、D三项符合。因此正确选项只有C项。5D20世纪50年代末电视节目才开始在中国出现,D项错误。6A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7C结合题干可知反映的是电视的娱乐功能。8B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相对于其他媒介的不同,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

45、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故排除。9D通过材料中数字的增长变化可以看出2000年互联网用户增长是1999年的近三倍,从而可以推知答案。10D这三类媒介在技术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存在替代的问题。综合运用11(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

46、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4)原因: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大众娱乐心态的期待和推介;大众媒体竞争的需要,对春晚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和积极创新;刘谦和小沈阳的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娱乐心态不断地追求更高,也说明了如今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12(1)张之洞出于国防、军事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线、开办洋务。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 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了电话局。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

47、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2)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3)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思考: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方法点拨材料分析的是电视为什么能够普及,可从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基础、精神需求以及电视的功能等角度回答。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电视能够普及的根本原因。随着人们实现温饱,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要求进一步丰富精神娱乐生活,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2)电视本身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图象、声音兼备,表现、感染力强,使用方便等优势。(3)随着电视

48、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请回答: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方法点拨通过与报刊、影视及广播相比,突出网络媒介的特点,找出其优势。答案要点(1)网络媒介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3)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二、学习延伸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答案要点(1)可以以你所在的班级

49、为范围,设计一个问卷,通过逐个调查的方式分析每位同学平时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及辅助学习。问卷可以包括每天接触这种媒介的时间、地点、主要浏览或听取的内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等栏目。(2)对以上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以备全班讨论或投稿发表。单元总结一、近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

50、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衣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百姓穿洋衣、洋袜增多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提高

51、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还实施“菜篮子工程”住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商人建造洋房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实施“安居工程”行轮船(1)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铁路(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2)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铁路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公路(1)20世纪初出现汽车(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航空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大众传媒的变迁及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1大

52、众传媒的变迁(1)近代化的中文报刊始创于外国传教士。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6年正式开播。电影的产生较早。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开播。之后,电视迅速发展。现在,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互联网自1994年在中国开通以来,迅速发展,现已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异同点(1)相同点都具有信息传递的传媒作用。都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

53、点: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1下列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其出现或兴起的先后顺序是()A BC D2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3.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右侧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A经济发达,丰衣足食B生产力水平低下C股票市场非常活跃D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4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5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

54、成立B蒸汽机的发明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6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介,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给人们留下了反思历史的“原件”。下列报纸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A BC D7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近代报刊的作用有()成为宣传政治纲领的斗争武器起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推动了政治运动的高涨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A BC D8.2008年12月15、16日,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敝,被指为“勒索营销”。这表明()A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 B网络信息要辨

55、别使用C我们应该远离网络 D可以杜绝垃圾信息题号1234567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许金城民国野史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

56、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上海研究资料请回答:(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A本题通过服饰的变化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掌握基本史实。长袍马褂是通常服饰,西服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山装于辛亥革命后出现。2B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分别体现了典型的地方特色。鸦片战争后,上

57、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3B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行主要是由当时粮食、油料、肉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造成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4C一定时期服饰的变化是时代特征变化的缩影和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盛行,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革命、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5A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打破了列强对水上运输的垄断。6A是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通过报纸中的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的标题判断的时间为1972年;通过

58、“神六发射成功”字样判断的时间为2005年。7A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大多以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为目的,立足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思想,而不在于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8B现代信息技术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故A、C说法错误。D说法不能体现题意。人们对待网络信息正确的态度应是辨别使用,故B符合题意。9(1)变化:断发。原因: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带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的断发法令措施的推行。(2)说明:在移风易俗方面,中国人受西方影响,开始断发,但受封建思想毒害、影响特别深,彻底根除陋习是相当难的。结论:要想彻底地移风易俗,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时政府的决策要果断、彻底。解析第(1)题从三则材料都可以概括出断发问题。从政府政策和西方影响等方面概括断发的原因。第(2)题结合材料有效信息从两方面回答,从实现移风易俗的条件上谈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