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知识梳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建立及统一1、起义爆发: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3、完成统一: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丞相制度(1)原因:加
2、强皇权。(2)措施: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3)作用:专制皇权空前强化。2、设立内阁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3、宦官专权原因直接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根本原因:皇权专制强化。权力内廷
3、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雄厚,能够支撑朝贡形式的对外贸易。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3、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特点:(1)厚往薄来,不计成本;(2)为炫耀国威,不以获利为目的; (3)规模大,时间长,航程远;(4)和平,主动外交。5、评价:(1)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
4、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2)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倭患严重1、原因:(1)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3.平定倭患:(1)人物:戚继光、俞大猷 (2)战役:台州九战九捷 (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三)欧洲殖民者侵扰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
5、人以贿赂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3)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民族关系边疆民族明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北部蒙古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明前期,为防御蒙古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1449年,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明后期(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西南藏族(乌思藏)明廷在藏族地区,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
6、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东北女真族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1)满洲兴起与建国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朝灭亡:1644 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3)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知识拓展】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
7、、全面改革官制(1)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2、改革科举制(1)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考试形式: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调整与宰相制度的发展历程项目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的发展历程秦朝三公九卿制,设三公九卿
8、,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宰相制度形成汉朝初期沿袭秦制;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设“中朝”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相权开始受到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被一分为三,遭到削弱宋朝设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台谏监察相权被分割,宰相地位大大下降元朝中书省一省制宰相制度重新加强明朝罢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被废除三、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点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待从咨询,无决策权,遵旨拟诏,不参与施行,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非法定,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影响对皇权有
9、一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强化君权四、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目的和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3)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4)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但是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五、知识补充: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住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
10、济目的,主要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知识巩固】1.(2019河南平顶山高一期中检测)明太祖曾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其目的是( )A.扩充内阁职权 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避免权臣乱政 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2.(2019河北唐山一模)明代曾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査、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C.明代政局的混乱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3.(2019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检测)朱元璋曾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
11、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赋,得其民不足以供役。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 ( )A.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 B.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C.希望建立平等外交 D.已有强烈的忧患意识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能体现这两种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两府三司制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C.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D.明朝设置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5.1376年
12、,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设立“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后来因军事需要,又在地方增设总督、巡抚,权位比布政使高。这一变化( )A.结束了宰相制度的影响 B.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节制了地方权力的扩大 D.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6.(2018湖北宣昌高中检测)御倭杂著载: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恶果7.(2019山东济南高一学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
13、“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土8.(2019河北沧州高一选考)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管理朝廷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使、大理寺(督审刑狱)的大理寺卿合称为“九卿”。“九卿”分别理事,各自向皇帝负责。这表明( )A.中央机构实施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鲜明的民主特色B.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归于皇帝,中央集权加强D.六部的地位相对下降,内阁的地位明显上升9.(2019湖北武汉外校高一月考)明太祖在遗诏中说:“三
14、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顾问国事,明太祖设立( )A.政事堂 B.中朝 C.殿阁大学士 D.内阁10.(2019江苏镇江高一选考)黄宗羲在某书中曾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人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这些阁员( )A.实际行使宰相职责 B.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C.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1.(20171全国2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
15、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益衰弱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12.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章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奏章上面,称为“票拟”,上呈给皇帝供其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实施,称为“批红”,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A.强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13.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历史名词“鉴真、玄奘、郑和下西洋”等。这些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C.古
16、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D.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1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暖风
17、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A. B. C. D.16.(2020山东菏泽高一期末考试创新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地区明朝清朝台湾派兵远征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北部边疆西北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西藏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
18、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应琚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三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应琚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6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