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历史小题强化练习:第38练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46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小题强化练习:第38练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4高考历史小题强化练习:第38练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8练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1“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A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 D“君权神授”理论1B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理论。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天”与 “人”的相互感应关系,故选B。2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上述材料说明 A汉武帝好大喜功 B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黄老思

2、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 D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错误的2B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转变的原因。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汉武帝谋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新发展的儒家思想便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3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3B诏书的意思是,从现在起,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再连坐。这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和谐的伦理观故选B。4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

3、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4D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由“百家”到“独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思想专制,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D。5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佛、道 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说明唐朝时三教已经融为一体 D唐时三教对立情况严重,冲突激烈5A本题考查“三教合一”。三教指的是儒、道、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但并非融为一体;道教和佛教的发展虽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儒学仍为正统;D说法错误。6“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

4、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最早提出此认知论的是朱熹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材料认为万物皆有理D提出此主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科学之真6C本题考查“格物致知”。首先提出格物致知的是程颐、程颢,其目的在于明道德而非追求科学之真。7“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 B C D7B

5、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由“人欲中自有天理”可排除,正确;以“饮食”“美味”作比喻,可得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故选B。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8B由“一念向善,心存良知”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中观点为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9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9A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即理学和心学。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论,主张以物穷理;陆九渊的观点属主观唯心论,主张以心穷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世界。10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 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10D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即知行合一。他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