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5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和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A中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 从材料中的“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和奴隶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可以看出,这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正式成立了,
2、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故排除。【答案】 B2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解析】 由材料可知论述的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的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答案】 C3在“1954年宪法”制定时,政协与
3、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解析】 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可知其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关系,排除B;人大是中
4、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不能相互转化,排除C;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可知其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排除D。【答案】 A4(2020潍坊模拟)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
5、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解析】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1954年宪法已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1954年宪法已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答案】 D5(2020临沂模拟)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D国
6、民素质普遍提高【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代表比例不能反映民众内心的主观愿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C项;“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表述绝对,排除D项。【答案】 B6(2021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政党制度时曾经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民主建政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体现了(
7、)A中西方政治制度相融合的体现 B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D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解析】 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参照西方做法是走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民主建政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是经过历史考验,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故选B项。【答案】 B7(2020河南名师联盟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解析】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项;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项。【答案】 D8(2020株洲模拟)学者俞可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
9、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 题干述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
10、,排除C。【答案】 D9(2021卓越联盟联考)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香港的过去好像一家大酒店,人与酒店的关系只是房客关系。今天的香港人不必再因战乱或九七问题而颠沛流离,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材料说明香港回归后()A港人治港已成为了现实B彻底摆脱了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C香港人获得了独立主权D一国两制是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保证【解析】 根据“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有利于强化香港的凝聚力,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香港是高度自治,但没有独立主权,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答案】 A1
11、0(2020昆明模拟)下表为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和港商投资额比重,据表可知()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解析】 香港回归是1997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和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可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
12、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答案】 B11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解析】 材料“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即蒋经国作为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的儿子希望父灵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奉献于国家”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故选C项;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是在1979
13、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排除A项;蒋介石是浙江人,而闽是福建,材料没有反映闽台之间交流的信息点,排除B项;仅蒋经国认可“一国两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而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 C12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解析】 根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34%则不支持”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未涉及到两
14、岸统一的内容,故A项错误;依所学,“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两岸交流合作的主旨不相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说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主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的交流,而不是强调“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2021惠州第一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以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部分边疆民族出现
15、游离之态。二十世纪后,革命派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提出“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而立宪派认识到了革命派建国理论的缺陷,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摘编自冯建勇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观念,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摘编自郭溪土新中国头十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构建民
16、族国家理论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民族政策的影响。【解析】 (1)据材料一“18世纪以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可知,西方民族国家模式的影响;据所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可知,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一“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可知,清王朝构建民族国家的失败;据材料一“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可知,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据材料“二十世纪后,革命派从出发提出”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内容可知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
17、”并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知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2)据材料二“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可知,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据材料二“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据材料二“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二“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答案】 (1)西方民族国家模式的影响;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构建民族国家的失败;传统华夷观的影响;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上统一多
18、民族国家的影响。(2)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
19、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 件
20、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结合材料中提供的材料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
21、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答案】 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
22、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