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18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

2、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摘自毛泽东文集)美字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赏美文文坛巨匠鲁迅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3、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燃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您也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啜泣;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黯然神伤虽有“彷徨”,但您从未放弃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4、鲜血。”您就是真的猛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任何困难在您面前都会被熔化。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一代代人不断向前!(2014高考作文训练:永远的先生,有删改)【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鲁迅这

5、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

6、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课外运用】示例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要老想你拥有什么,要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我对此言特别有感触。我觉得,一个人,的确应该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想自己没有什么,是侧重于学业或事业、精神或灵魂等等方面而言的。通俗地说就是,人要不断地追求,要不断地进取,才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完美。同样是人,为何会有差别,会有高低不等呢?主要是看人的自身努力、进修等如何。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越长大区别就会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后天的进修、学业、追求等情况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贤人、伟人,而有的人却止步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呢?都是后天学不

7、学习,努不努力,追不追求,进不进取使然。 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自然就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说是多想想自己的短处,自己的不足方面。反省,才会进步;自满,永远是止步。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我平时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

8、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反思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没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慢的。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追求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2012江西卷高考满分作文)美

9、文赏读清水之心纳兰泽芸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很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人不可貌相”,是一句老话,放在一些精神广博的大家身上,真是恰当。如果留心一下,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景仰的人,给我们的感受大多是朴素。甚至有一些,给人的感觉有些土气。但就是这样一个个衣着极其简单朴素的人,却有着无比广阔而丰饶的精神世界。很早时候还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及至后来阅历渐增,才明白,一个沉迷于精神世界的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因为精神高峰的拔地而起,而忽略了物质世界的例子太多,将怀表当成鸡蛋煮,将馒头蘸墨汁吃,出

10、门忘了穿鞋,走路撞电线杆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却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步行,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就像鲁迅,对于物

11、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工作的忙碌和来访者的众多,常常直到凌晨二三点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

12、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有时买回了旧的古书,书页的两头已染黑打皱了,他会认认真真地擦拭干净,然后耐心地一点点将书页磨平。大部分书他都会方方正正、一丝不苟地包上书皮。他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鲁迅幼年即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这种无路

13、可走,指的是精神上的无路可走,那是一种更为深重的心灵折磨,比物质匮乏的折磨深重很多。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生活,本身其实是简单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们制造出了太多的复杂。其实,你简单了,生活也就随之简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永远无法栖居在桥上的。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可是,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像爱因斯坦,像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

14、止的人。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净,始终纯美,始终涤荡着后来者的心。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咳嗽(sou)馄饨(dn)女佣(yn)校稿(jio)B衣裳(shn) 活泼(p) 陪客(k) 干枯(k)C兴致(xn) 剪辑(j) 弄堂(ln) 抽屉(ti)D规矩(j) 休假(ji) 仿佛(f) 剥落(b)解析:A项,“饨”应读tun;C项,“辑”应读j;D项,“矩”应读ju,“假”应读ji。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家滇味饭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一家川味饭店又挂起了招牌,两家饭店形成了鼎足之势,好生热

15、闹。B“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在西安揭晓,昆明、杭州、成都、宁波等十大城市脱颖而出,最终入选。C云南教育基金会继续选派讲学团,到保山和怒江支教讲学,为民族、边疆、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面对商家林林总总的促销,想不动心很难。但是也不能让商家牵着鼻子走,跟着商家的促销大潮随波逐流。解析:A项,“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饭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B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常用于人的才华。C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有贬义。D项,“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答案:D3下

16、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我们可以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奇珍异宝,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进而补充、丰富和创新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B得知自己当选为上海世博会“亲善大使”的消息传来之后,刘德华非常开心,认为亲善大使是一个既光荣又责任重大的使命,希望能有机会参观上海世博会园区。C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向各州、市、县、区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于2月20日至3月15日,在全省范围内紧急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渡过难关。D说起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的“郁闷事”,不仅不少消费者体会不到购物消费的乐趣,还惹来一身麻烦。解析:B项,结构混乱

17、,应删去“得知”或“传来之后”;“亲善大使是使命”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缺少宾语,应在句尾加上“的活动”。D项,语序不当,“让不少消费者”应放在“不仅”前;“还惹来一身麻烦”前主语不明,既可理解为“郁闷事”,也可理解为“不少消费者”。答案: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_,_。_,_。_。如果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就可能乱了自己的阵脚,迷失了自我。认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被人认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

18、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A BC D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然后完成58题。5阅读选文,说说选文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的句子分析概括。如“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可知他不拘小节。“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可知他对人比较和蔼。“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的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

19、也正谈得热闹”等可知他的乐观、热情。鲁迅踢鬼的故事说明他的幽默和不迷信。答案:生活上不拘小节,对人热情,和蔼可亲,思想上不迷信,是一个唯物主义者。6简要分析“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这句话的含意。答:_答案:鲁迅这句话不仅指身体的放松,更是指心灵、思想的暂时放松。7这篇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既可敬又可亲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带着柴米油盐的香味走来,与我们握手谈天。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写生活中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答案:细节描写。本文通过作者的细心观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

20、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8本文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这篇文章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21、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

22、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

23、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

24、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朱启钤

25、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解析:D项“一己之力”用词表述不当,文中是朱启钤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筹建和创办了营造学社。E项“北京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办法是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探索出来的”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E10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结合

26、文章第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27、11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段和最后一段。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答案:(1)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2)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3)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

28、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四、语言运用12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补写下面一段话。(40字以内)生活中充满辩证法,当你选择人生之路时,有时表面看上去是一条窄路,走起来比较艰难,但下决心走了之后,发现越走越好走。比如,_。解析:本题考查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仔细阅读题目可知,我们要灵活运用鲁迅的例子来证明所给的观点。具体作答时,要高度概括事例,并符合观点。答案:示例一:鲁迅到南京学洋务,在当时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窄”的,但鲁迅走出了“宽”示例二:鲁迅到日本学医,在当时学医就是“宽”,但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了“窄”,而这“窄”却使鲁迅成为一代

29、文学大家13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答案: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用笔墨写作14某地一个跟甲型H1N1疑似患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民工回到家里探望妻子和孩子,当地疾病防疫部门登门进行驻点(住在需医学观察者家)隔离观察,须先跟其妻说明情况,取得其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他们该怎么说呢?请将下面设计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80字)您的爱人回家途中跟甲型流感疑似患者乘坐的是同一辆汽车,这种流感传染性很强,_。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答案:我们担心他受到了传染,为了他的健康,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也为了他人的健康,我们只能让他暂时住在家里,并接受我们的观察,打扰了您的生活,很抱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