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980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 料解读A“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

2、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

3、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A分封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B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士族地主得到较大发展5汉武帝时期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制度上,通过“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使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其“定型”主要表现在()解除相权对君权的威胁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巩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确立摒弃法治,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ABCD6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

4、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发展7.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8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

5、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9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6、11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仁义恭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A B C D 12右图是某一次展览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A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 B展品上的字体是小篆C印刷术已经开始流传 D纸最早发明于东汉二、非选择题13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7、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大学)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8、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 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材料三“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卷四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

9、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2)在材料三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

10、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

11、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作业手册)专题限时集训(一)1B解析 据所学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实施的对象、权利与义务。A项解读错误,“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分封制下土地所有权仍归周天子;分封制实行目的在于拱卫周王室,故B项解读符合史实;C项史料反映了分封制下的等级问题,与解读不相符,排除;D项史料反映了分封制的逐渐崩溃,解读结论错误,排除。2A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

12、及礼乐制度。3D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秩序被打破,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材料中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国君控制国政,实际也反映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破坏,故选D。4C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否定分封制、压制儒学等,可以判断为秦朝。秦实现了统一,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古代新的地方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绝对化,汉初存在分封制;秦朝采用法家思想,B项“摒弃”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5C解析 解答紧扣“定型”的限定词。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明代才解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错误;汉武帝时设置刺史,代表中央对地方监督,正确;汉武帝时推行

13、“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正确;汉武帝时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模式,错误。故符合题意。6D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7C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学生对材料信息处理并运用的能力,难度一般。材料“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意味着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瓦解,其根本原因是该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宗法制被打破

14、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8A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张安世身为诸侯,家有私人纺织作坊,夫人亲自纺织,财富超过大将军,实质反映了汉代私人纺织作坊的规模大,故选A项。明代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C、D两项皆与史实不符,排除。9D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紧扣材料,读懂材料。从材料来看,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无用之用”,这里边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主张“无用”,第二是显示了“有、无”的辩证关系。综合这两层含义,初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道家的代表人物。A项是儒家王阳明的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C项是荀子的观点;D项为老子的思想,“无用之用”的观点出自庄子,故选D项。10C解

15、析 本题考查孟子和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比较。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11C解析 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排除;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正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故选C项。12A解析 据材料对纸张特点的描述,可知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故选A项。观察图片可知字体为隶书,而小篆主要流行于秦朝,B项错误;印刷术开始于隋唐之际,C项错误;西汉前期,纸已开始出现,排除D项。13答案 (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

16、一体的政治体制。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最后一小问,选肯定、否定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天下。(2)李贽:经济、政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思想上,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但手段简单粗暴。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7、;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任答三点即可)14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另一方面,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