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临夏县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A)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2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
2、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A公民素养的开放性 B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宗法传统的延续性 D儒家文化的保守性3管东贵先生认为:“当分封制随宗法组织的解体而解体,再由秦始皇重新统一而转变为皇帝制后,社会上仍留有很浓的、由封建社会濡化而成的血缘意识。”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北人南迁以血缘关系集体迁徙族而居为主B楚汉战争时刘邦分封韩信等人为各地诸侯王C范增建议项羽顺应民意立楚怀王的后裔为王D明朝徽州地区建立与族规家法相结合的乡约4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
3、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化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6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7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
4、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8两汉三国学案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 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9.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1
5、0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2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朝,“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
6、的出现主要说明( )A清朝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13.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14“荷马也非常喜欢描写希腊勇士的轻快的战船,他们驾驶着战船在海里快速航行,有时抢劫那些在地中海各港口之间穿行的载重较多、速度较慢的货船;更多时候,他们直冲向目标中的敌人。
7、” 上述记载最能折射当时( )A古希腊城邦制度臻于全盛B地中海各港口间存在客观联系C地中海经济贸易较为发达D古希腊经济较常依赖海上掠夺15.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16.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8、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1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8.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下列符合“普鲁士式的宪政”的是( )总统任期七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皇帝
9、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A B C D19.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A 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B巴黎公社的失败 C“票共和”的实现 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20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反对贵族等级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 )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
10、专制统治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廷的迷信 D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2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 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中国民众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22.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
11、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25.1948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26.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
12、,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7.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 A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C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D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28.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
13、:“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29.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30.“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二、材料分析题(第
14、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请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31.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机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成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其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
15、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山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费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农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
16、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 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古代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6分)(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方面有何不同。(6分)32.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它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
17、的温和办法。”材料二 下图为二战后某次局部战争时期的宣传单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20世纪世界史材料四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
18、时期。(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3分)(2) 材料三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2分)(3) 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4) 材料二所说的“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33.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 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撒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 摘自光绪皇
19、帝宣战上谕的咨文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家,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联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摘自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材料二 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
20、中国通史材料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日双方宣战出兵的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该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理解并加以史实说明。(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
21、16分,共40分)31(1)制度表现:三省六部制。根本不同:古代中国的分权服务于(或加强了)皇权专制,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或保障了)奴隶制民主政治。(6分)(2)不同: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6分) 32(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分)(2)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分)(3)新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2分)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4)标志:苏联解体。趋势: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33(1)理由:中国: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去帮助朝鲜平息内乱;日本:帮助朝鲜巩固独立,维护东亚与世界和平。(4分)(2) 态度:美国支持日本的做法。国际环境:列强在侵略中国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纵容。(6分)(3)观点理解:中华民族的觉醒。证据:戊戌变法、台湾人民反期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