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88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

2、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

3、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

4、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 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

5、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

6、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7、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行迹的结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

8、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屠呦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苏容杨华(一)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 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她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

9、人死于疟疾。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自己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她如此描述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 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二)在抗疟研究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梳理了中国历代医籍和民间治疗方法中的两千多个候选配方,到 19

10、71年,已经从200种草药中获得380多种提取物。研究人员开始评估这些提取物是否能清除疟鼠血液中的疟原虫。其中青蒿的提取物看起来很有希望,它能神奇地阻止这种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生长。他们从选用北方生长的青蒿到采用南方的青蒿;从淘汰青蒿茎和杆,到锁定青蒿叶;从放弃冬春的叶子到采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夏秋季叶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研究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在哪里?寻寻觅觅中,中国古方犹如神启,再次给他们以引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早在我国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不是煎服,是取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

11、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青蒿素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是 1972年。世界乃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人类生活已经因为屠呦呦手里的一棵草而不一样了。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我们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寄养到

12、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母女三人只见过一次面。当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不认识父母,不愿意叫爸爸妈妈。 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如果中毒,我后果自负。”屠呦呦和课题组的两位同事是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幸而受试者情况良好,青蒿开始了临床试用。在海南疟区的高温酷暑中,她亲自喂患者吃药,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次 30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三)屠呦呦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是 81岁

13、。那年,她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奖最看重的首创。其中包含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美国筛选了 30多万个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成分,为什么屠呦呦能先锋性地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呢?她认为学科交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准备。当年,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的屠呦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到1962年,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

14、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但同时,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 (四)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宠爱。父亲有着开明的教育思想,他的书房里有中医药方面的书,屠呦呦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看这些书里的插图。中学时的屠呦呦并非学霸,生物成绩却很突出。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 16岁那年,她因为染上肺结核暂时休学,从此对医药学产生兴趣。她选择学习医药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接受“ 523”项目任务那年,屠呦呦39岁。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

15、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是唯一的出路。” (选自中国妇女杂志官网有删改)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发现了青蒿素。 B高温破坏了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导致青蒿提取物对鼠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C拉斯克奖最看重的是屠呦呦团队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及其效果的首创价值。 D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

16、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改进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B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C选文多处引用屠呦呦自己的话,直接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叙述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有记叙,也有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请结合选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根据。3. 现代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17、,完成下列各题。 哭佩弦郑振铎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 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 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

18、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末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 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 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 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

19、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 “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 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 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末热烈的争论了。 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 -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

20、开始受了伤。 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 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 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 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 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

21、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们过的还是那末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 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的学”。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倒了下去。 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

22、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时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 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末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茑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有删改)【注】佩弦,即朱自清。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

23、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出对朱自清去世的惊讶和痛惜之情。 B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 C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 D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

24、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 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

25、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

26、,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B.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C.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D.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

27、年的,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或为帝王所宠爱为幸,文中是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C.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 D.本纪,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李渊宽厚待人,有意广结人缘。在周为唐国公时,因其宽厚爱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隋时到地方做郡守,也有意结交人才,拉拢人心。 B.李渊相信相术,曾经得意自负。文帝时

28、因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系,受到亲近和宠爱,历任三州刺史;一位善看相的人说他必成帝王,为此他很是自负。 C.李渊英武善战,并能身先士卒。在龙门之战中,他亲自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有数千之众的贼兵,箭无虚发,接连射杀七十人,使得贼人大败溃逃。 D.李渊善于应变,做事足智多谋。他故意纵情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野心,以消除杨广的猜忌;得知王威等将对他不利,他不动声色暗中作好准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 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

29、,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本诗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

30、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有何作用?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论语十二章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_ , _ 。论语十二章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_ , _ 。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_ , _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奥斯维辛的经历 一场噩梦,但这段 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

31、的那样,只是为了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 你可能会被不可控的一些力量拿走很多东西,因此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

32、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 A不齿可堪回首巧取豪夺差强人意B不啻不堪回首争权夺利毫无意义C不齿可堪回首巧取豪夺毫无意义D不啻不堪回首争权夺利差强人意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B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追求,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用 C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使命 D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寻找,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责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33、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B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C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D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8. 根据下面材料,概括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不超过60字。 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2300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爬至高度为440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

34、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1公里,地势就上升400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川、冰瀑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

35、,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 _ 。(用四个字回答)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王开岭说:“精神明亮,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精神明亮是一种力量。它是刺破人生暗夜的一道闪光,是架在命运地的一道彩虹,是升腾在灰暗心底的一轮明月。精神的明亮,本质上是一种对抗,一种屈服,一种牙关紧咬的优雅,一种劫波渡尽的从容。”大堰河在苦难的日子用爱支撑起生命与希望;刘和珍在黑暗的岁月以微笑彰显正义与勇气;梁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满怀忧愤与希冀。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

36、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精神明亮的人,他(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选择一个典型,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运用细节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0-2021学年上学期宣化一中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1月份)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D【解析】(1)A.“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错,文中第一段为“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C.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节“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

37、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可知,“这就决定了”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D.“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 (2)C.根据原文第五段“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可知汉书并不是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而是很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D.“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 答案: (1)B (2)C (3)D(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38、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2.【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解析】(1)D“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

39、”无中生有,假设不成立。 (2)D“也有细腻的描写”与选文不符,选文以记叙为主,没有细腻描写。 (3)作者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可以结合“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

40、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等内容概括得出。 答案: (1)D (2)D (3)屠呦呦践行了科学家热爱祖国的精神。她体会到了国家对她的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她努力拼搏,完成了使命,让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她践行了科学家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她发现了青蒿素,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都无名无利;为了科学事业,她不仅牺牲家庭,还准备随时牺牲自己。 她践行了科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她面对青蒿素治疗疟疾出现耐药性的问题,她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她践行了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半个世纪中数百次的实验,数百次的失败,她与团队一起顽强地坚持了下来。(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

41、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答案】【小题1】B【小题2】【小题3】【解析】(1)B根据原文,“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理解错误。语境中是说“他郑重的说

42、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可见,他是实话实说,并不是“碍于朋友情面,而一声也不言语”。故选B。 (2)文中说“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说明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表明抗战时亲人被迫离别,他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

43、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表明抗战时,他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 (3)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结结实实”是表现了朱自清的外貌特征。从对表现朱自清形象的角度分析,“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结结实实”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质。从表现作者态度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通过对比,强调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

44、惜和悲愤之情。 答案: (1)B (2)抗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健康;抗战时亲人被迫离别,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抗战时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 (3)突出朱自清“结结实实”的外貌特征;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质;对比突出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阅读文本

45、,找到文中讲他的牺牲与抗战有关系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这句话本身的作用,对表现朱自清的作用,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做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

46、、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4.【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解析】(1)“辽东之役”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督运”是谓语,“于怀远镇”是状语后置,故断在其后,据此排除BC;“驰驿”是同义

47、复词,意为“驱马疾行”,为“镇”的状语,故“驰驿镇弘化郡”其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D。译文:大业九年,升为卫尉少卿。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 (2)C“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错误,应该是“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 (3)A“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分析错误,原文“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中的“其”指李渊,句子意思是“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李渊的喜欢”。 (4)“甲子”,甲子日,“视事”,到职工作,“非常”,意外,“严兵于外”,在外面部署军队。译文: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

48、军队,以防意外。 “会”,副词,恰逢,正好;“诣”,去、到、往;“谒”,干谒,拜谒,拜见。译文: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 答案: (1)D (2)C (3)A (4)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 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 参考译文: 高祖李渊在周朝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等到年长,性格洒脱,胸怀坦荡,真诚率直,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隋朝受禅,李渊被补授千牛备身的职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特别被亲近宠爱,历任谯、陇、岐三

49、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善于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帝王,希望您保重,不要忘记我的话。”李渊因此很是自负。 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被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升为卫尉少卿。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李渊历任朝廷内外的官职,一贯树立思德,到这时结交豪杰,很多人都诚心归附(他)。当时隋炀帝猜忌心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和恐惧。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道:“你舅为何迟迟不来?”王氏以舅舅有疾病对答,炀帝说:“病得会

50、死吗?”李渊听了越发恐惧,因而放纵自己沉溺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真性情。 大业十一年,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李渊前往山西、河东处理官員升迁和讨伐逮捕贼人的事务。军队临时驻扎在龙门,贼首母端儿率领数千人进逼城下。李渊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他们,射了七十发箭,贼人都随着弓弦的响声而中箭倒地,贼众于是大败溃退。大业十二年,李渊被升为右骁卫将军。 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群贼蜂起造反,江都被阻绝,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首先倡议,鼓励李渊兴兵起义。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造反,李世民与王威、高君雅打算集合军队讨伐他。李渊于是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和门客长孙

51、顺德、刘弘基分头招募新兵,十日之间招募人数将近一万,李渊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去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王威、高君雅见军队大量集中,怕李渊发动变乱,二人怀疑恐惧,请李渊到晋祠求雨,打算对李渊发动袭击。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个阴谋,将此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暗中作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就杀了他们示众,于是开始起义。打开仓库来救济穷困贫乏的人,远近的人都响应起义。(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

5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53、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5.【答案】【小题1】B【小题2】【解析】(1)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曲解诗意

54、,联系后文可知,战争悲惨残酷,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实是沙场哀怨。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 (2)本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借景抒情,表现征人怀乡之情;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以一幅边塞征战图表现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征戍者;最后四句,写征人望着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勾勒了一幅戍客思归图,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答案(1)B (2)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

55、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第三幅图画是由最后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

56、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赏析: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

57、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

58、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

59、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60、”(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

61、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结合诗句,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

62、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

63、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6.【答案】【小题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小题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析】故答案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点字: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字: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重点字:知)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

64、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表

65、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教育弟子专心求学的几句话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7.【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D【解析】(1)不啻:不只,不止;如同。不齿: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联系原文可知,此处为“奥斯维辛的经历堪比量梦”之意,故此处应用“不啻”。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可堪回首:真是不堪回首。虽然二者词义近似,但根据前后文联系可知,“不堪回首”更恰当。争权夺利:争夺

66、权柄和利益。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财物、权利)。和前文“祈求快乐”相对,这里应有追求权柄、利益之意,此处应选“争权夺利”。毫无意义: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联系前文“苦难”可知,应用“毫无意义”。故选:B。 (2)解题关键点在于这指代的是什么内容。结合前后文来看,“这”指代的应该是“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排除BD再根据句意,此处应是人们被赋予使命,使用被动句式,排除C;故选:A。 (3)前后主语要一致,关联词语使用要恰当。结合后文可知,分句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关联词应为“但”,排除BC“它”指代的是“一些不可控的”,排除A故选:D。 答案:

67、 (1)B。 (2)A。 (3)D。(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

68、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8.【答案】抓住“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山坡上冰川、冰暴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的特点和“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概括即可,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梅里雪

69、山的攀登距离超过人的体能极限; 路程中的坡面陡峭难行; 地形复杂危险; 气候多变,雪崩频发;面积极大,迷路难救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9.【答案】【小题1】谨言慎行【小题

70、2】【解析】(1)题干要求用四个字归纳,就应从“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抓关键词“讷”、“敏”和“言、行”,即可概括为:谨言慎行。 (2)题目其实是要求用范氏的话来说明孔子提倡“谨言慎行”的理由。从“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可概括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从“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可概括为:言行一致,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否则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要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答案: (1)谨言慎行 (2)原因:君子就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作为君子,在言行问题上就不能轻诺寡信,要谨守一诺千金的原则。作为君子,必须恪守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

71、准则,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注意要是四个字。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重要观点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般要通过提取文本信息,抓关键词句,加以筛选整合。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整合思路。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

72、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0.【答案】乐观 我漫无目的地游走在街上,看着匆匆的人群从我身边擦过,快乐是属于他们的。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常常走在

73、街上,就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几个月前我还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可当我收到家里的信后,得知父母双双下岗,于是我不得不为我昂贵的学费而奔走了,真没想到找工作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从开始的信心十足到最后的垂头丧气,我的锐气和乐观被现实一点一点吞噬掉。我的世界似乎有无数堵墙,而我只能四处碰壁了。今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虽然此刻已是华灯初上,可我还没有吃饭,“算了,干脆饿死,当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得了”,最后我还是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宿舍。 “唉,你可回来了。我这刚好有一份工作,你干不干?”刚走进宿舍,就听到有人冲我打招呼。是学姐,据说很神通广大。“什么工作?”“轻松得很啦,给一个残疾人当保姆,月薪二千,不低吧

74、!”我迟疑了一下,想我一个学生,竟要去伺候一个人,不过工资的确很令人心动。“那就这样吧,明天早上去上班,我先走了。”学姐见我犹豫不定,赶忙扔下地址走了,我拿起纸,“天天小区361室”,事到如今,也只能去了。 满怀心事地睡了,真不知明天会怎样。 第二天我醒得很早,急忙赶了过去,一路上我在想,该用什么方式对待这个残疾人呢?他们总是让人同情的对象啊! 然而很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眼中完全没有悲观,有的只是阳光般的笑脸,甚至他比我更要快乐。一时间,我因为他的乐观而有些不适应,愣在了门口。“进来呀,桌上有水果,随便吃。”他摇着轮椅替我将门掩上,“哦,那我应该干什么呢?”也没有太多的事,简单地收拾一下屋子就

75、好。坦白说,这份钱我拿得很不实在,因为他的房子几乎不需多加打扫,更多的时候,只是和他谈天说地。我很敬佩他的乐观态度,不自然地被他感染着,慢慢地我的快乐又回来了,原来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这天,当我提着水果走进房子,眼前的一切把我惊呆了,我甚至怀疑我在做梦:他,他笔直地站在我面前,身边是那个空荡荡的轮椅。“原谅我骗了你,我只是想帮你,当我看见你一蹶不振地走在街上时,我只想让你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许多扇门可以走的。于是我装成残疾人,希望可以用特殊的乐观让你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我感动得早已说不出话,只是打开门举起右手,打出胜利的标志。【解析】材料共两段,第一段是王开岭的话,共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

76、精神明亮”,一是“精神明亮”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段列举出教材中课文里的一些人物,指出他们的品质,比如“用爱支撑起生命与希望”“正义与勇气”“张口大笑,满怀忧愤与希冀”。这些人都是“精神明亮”的人。写作要求从生活中选择身边“精神明亮”的人,写出他们的形象及对自己的影响。文体选择为记叙文。 参考立意: 1、那个乐观的人; 2、“坚强”让我终身受益; 3、感受精神的高贵; 4、以无所畏惧的态度面对生活; 5、做个懂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6、在生活的残酷中热爱生活;等。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