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861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A. 建立了世袭制B.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 建立了国家D.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正确;据所学可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进步的标准,应从生产力的角度,故A错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B错误;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后

2、,出现私有财产后出现的,C错误。2.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D.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即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人的自觉意识,故A项错误;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孔子地位,故C项错误。3.中国古代汉族人姓名中往往带有辈名,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卿”就是颜真卿兄

3、弟们共用的辈名,表示他们是同辈关系。这反映了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 宗法体系中大宗处于支配地位C. 宗法观念严格区分亲疏长幼关系D. 血缘政治中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卿”就是颜真卿兄弟们共用的辈名,表示他们是同辈关系”突出的血缘关系,强调的是利用宗法观念对亲疏长幼关系的区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分封制,A选项排除;大小宗是一种相对关系,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神权色彩,D选项排除。4.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这样记载:左传:“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

4、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晋书:“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楚庄王问鼎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 神权与王权结合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王敢于向周王问鼎,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微,周王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借助神权加强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或嫡长子继承制等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秦汉以来的史实,排除C项。【点睛】其备考启示:

5、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

6、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6.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 进行有效统治B. 推翻商朝政权C. 发展西周经济D. 扩大周朝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有效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此时商朝政权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发展西周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扩大周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

7、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B.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 开创皇帝制度D. 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全国,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D正确;AB是经济措施,不符合“从政治上看”,排除;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C。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

8、,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可知,材料中的“封建的统一”一词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反映的是分分制的国家管理模式,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主要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是正式的统一政府,C正确;A错误;三公九卿制、皇帝制是中央官制,而材料中的“统一政府”主要强调对地方的控制,B、D错误。9.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

9、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

10、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10.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士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 打击贵族势力C. 使人民获得了自由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理解和认识。材料中的“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可看出秦朝实行郡县制,郡

11、县制下的贵族没有封地,官位不能世袭,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与之前的地方管理体制进行比较,无法体现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郡县制虽打击了贵族势力,但最终的服务宗旨还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不是最主要的作用,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民的自由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11.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土赐

12、民”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是世卿世禄的,世代为官即可世代享受俸禄。但官僚制度兴起后,皇帝任用他,他就是官员,不任用他,他就是百姓,因此动摇了世卿世禄制度,B选项符合题意。题目涉及到的是官僚制度,尚未涉及到小农经济,A选项排除。“防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基础,分封制废除并不能巩固宗法制,D选项排除。12.“打虎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锦衣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政府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

13、察,故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故B正确;丞相、太尉分管行政、军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明朝设立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且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联系所学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内容分析解答。13.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全国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这些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加强中央对这些政区的管理,汉武帝创建了A. 中朝制度B. 刺史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三司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创建了刺史制度,故B项正确;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A项错误;三省六

14、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三司制度有两种,一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的财政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二是明代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由时间排除CD,由“全国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排除A项。14.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宋明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 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答案】B【解析】材料“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导致农民起义易于失败,宋代

15、科举制使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的问题,故A错误;“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增多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 “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 )A. 郡县制B. 三省六部制C. 科举制D. 君主立宪制【答案

16、】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的“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说明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且是以才能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应是科举制,C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制度,排除B;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D。16.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 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

17、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 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1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制B. 西汉的刺史制度C. 宋朝的枢密院D.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答案】D【

18、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可知该制度与君主专制有关;根据材料“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该制度分工明确,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A选项排除;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地方,B选项排除;宋朝的枢密院主要掌握的是军权,无法体现分工明确的特点,C选项排除。18.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9、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标准是血缘关系;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声望;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因此A选项排除;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因此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族望,因此D选项排除。19.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 加强专制皇权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20、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20.“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宰相制度的

21、废除D. 内阁制度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项。B项,朱元璋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废除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

22、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1.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A. 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B. 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C. 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D. 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答案】A【解析】由“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可见明代内阁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故排除CD,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

23、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22.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帝就用这种方法考察、教育官员。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这表明,密折制度A. 有助于谏正皇帝过失B. 发展了君主专制制度C. 有利于完善选官制度D. 加强了地方官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中可以看出,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各级官吏的“驾驭”,这反映出君主专制度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的加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排除;密折制度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故D项排除。

24、【点睛】“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是关键信息。23.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图是指: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C.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D.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并非说明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排除B;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决策权,D错

25、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联系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职能分析解答。24.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顶峰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 1位B. 2位C. 3位D. 4位【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明太祖的话与史实不符;秦始皇

26、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的话符合史实;隋唐时期中央实现三省六部制,故唐太宗的话符合史实;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雍正的话符合史实。故符合史实的有3位,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5.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A.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 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C. 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 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时期重视全国性地图的纂修,并对边疆地区进

27、行测量,反映了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主权观念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领土的测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全国性地图的绘制不是处理边患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26.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 反对奴隶制度B. 主张权利平等C. 抨击贫富差别D. 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28、”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27.梭伦指出:“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

29、受到损害。”他的这一做法A.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B. 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C. 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D. 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梭伦改革既维护了贵族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由此可见梭伦改革试图采取中立方式化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故选D。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才发展到高峰,排除A;材料主要涉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并不涉及农民与商人之间的冲突,排除B;材料中的措施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没有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问题,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学生根据材料的描述再对应梭伦改革的特点即可作出判断。

30、28.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该故事主要反映了A. 陶片放逐法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 公民素质影响民主程序正常运行C. 陶片放逐法限制了反民主势力D. 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种过激的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实行的是直接的民主,公民的素质、文化程度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决策,强调的是古雅典的民主是一种过激的民主,D选项符合题意;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并非毫无积极意义,A选项排除;公民素质影响

31、的是决策,而非民主程序,B选项排除;陶片放逐法限制了反民主势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29.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

32、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30.下列的四种说法中,有几个观点是符合史实的全体居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无实际民主可言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遥不可及雅典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导致城邦民主政治的衰落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是统治者

33、,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非“全体居民是统治者”,第一个观点错误;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雅典民主是真实的民主,第二个观点错误;雅典民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遥不可及,第三个观点正确;雅典狭隘的城邦体制,是导致城邦民主政治衰落的因素之一,民主政治的弊端是城邦民主政治衰落的重要因素,第四个观点错误;故共有一个观点正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31.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A. 精英政治的特征B. 民主政治的暴民性C. 直接民主的弊端D.

34、 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选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不属于精英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的暴民性,B选项排除;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2.罗马帝国时期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A. 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B. 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C. 罗马开始颁行成

35、文法,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D. 罗马开始颁行十二铜表法,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中国的皇帝世袭制度始终是存在的,一直到清王朝灭亡,故排除B项;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排除C、D项;罗马帝国时期颁布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国废除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故选A。33.公元前445年,罗马的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罗马的这些法案A. 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B. 有助于缓和

36、共和国的矛盾C. 保护了广大奴隶利益D. 促使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26年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材料中对平民利益进行保护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共和国内部的社会矛盾,故选B。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罗马是奴隶制国家,不可能保护广大奴隶的利益,排除C;万民法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D。34.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A. 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B.

37、 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C. 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D. 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可知,万民法的制定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万民法是具体法律条文,排除。自然法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没有具体条文,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35.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父亲的罪名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为的继承人。”材

38、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A. 保护弱者的原则B. 权利平等的原则C. 行为归责的原则D. 注重证据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父亲的罪名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体现的是根据自身的行为来进行定罪,强调的是行为归责的原则,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弱者的保护,A选项排除;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不可能实现权利平等,B选项排除;材料与注重证据原则无关,D选项排除。第卷(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39、”。材料二 如图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答案】(1)制度:察举制度。 方式:推举标准:才学和贫道(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3)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

40、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材料,结合材料“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可知应是察举制,举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联系所学及材料“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回答标准。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分析与理解。从图中一至九品的内容及所学可知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联系这一制度的选拔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后来科举制实行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以后我国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候,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采取

41、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科举制。结合所学,从科举制方式、标准等方面分析归纳其进步性。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目前的高考历史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混合型材料题三类,多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来呈现。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开刀上药”开语文刀(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及主要结论),上历史药(根据设问,联系历史知识,进行规范答题)。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审题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

42、、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米利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古

43、代史材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滥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祭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衡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

44、史意义,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认识。【答案】(1)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频繁;城邦体制独具特色;公民具有较高参政素质等。(2)意义:罗马法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价值。认识:古希腊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在当时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但也给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借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可知主权在民;依据“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可以得出权力制约;依据“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可知法律至上等。条件:依据所学从古代希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邦政治以及公民意识等角度回答。(2)意义:依据“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等,并结合所学从罗马法巩固自己统治以及对于后世法学影响等回答。认识:可从古希腊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