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836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 兼爱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新情境激趣引航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墨家认为,有差别的爱,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兼爱”应是互相善待,爱人如己。墨家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与功利性。墨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一种回应,它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2 新知识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了解墨子。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复述、翻

2、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白对译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先生墨子说:“仁人用来做事的原则,一定是兴天下的利,除掉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的害,用这个原则做事。”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先生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互相攻打,卿大夫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的封邑跟卿大夫的封邑互相争夺,人跟人互相残害,国君对臣下不仁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臣下对国君不忠诚,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儿子对父亲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不融洽,不协调,这些就是

3、天下的祸害。”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既然这样,那么考察一下这些祸害又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因为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人们不相爱产生的吗?先生墨子说:“是因为人们不相爱产生的。现在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因此不害怕发动自己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家的兵力来攻打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卿大夫只爱自己的封邑,却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爱别人的封邑,因此不害怕发动自己的封邑的力量来争夺别人的封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邑。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的身体,不爱别人的身体,因此不害怕拿其身以贼人之身。是

4、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自己的身体来残害别人的身体。所以诸侯不相爱就一定会在郊野打仗,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卿大夫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争夺,人跟人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伤害,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君臣不相爱就一定会君王对臣下不仁慈,臣下对君王不忠诚,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爱就一定会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敬,兄弟不相爱就一定会不融洽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不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一定控制弱小的,人多的一定抢寡,富必侮贫,贵必敖夺人少的,富有的一定欺侮贫穷的,社会地位高的一定傲视社会地位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低的,不诚实的一定欺骗敦厚的

5、。天下所有的祸乱、争夺、仇怨、憎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它们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产生的,因此仁人反对它。”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既然已经反对它,那么用什么方法改变它呢?先生墨子说:“用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不分亲疏远近毫无差别地互相爱、互相使对方获利的方法改变它。”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既然这样,那么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将如何呢?先生墨子说:“看待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别人的国家像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封邑像看待他自己的封邑,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看待别人的身体像看待他自己的身体。所以诸侯相

6、爱就不会在郊野打仗,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卿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和人相爱就不会相互伤害,君臣相爱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会君王对臣下仁慈臣下对君王忠诚,父子相爱就会父对子慈爱子对父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孝敬,兄弟相爱就会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的就不会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抢夺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地位高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的就不会傲视地位低的,狡猾的就不会欺骗老实的。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祸乱、争夺、仇怨、憎恨不再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相爱产生的,是以仁者誉之。”因此仁人

7、称赞兼爱。”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说:“对,至于人与人能兼爱就好了。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虽是这样,但兼爱却是天下难以做到的迂远不切实际的事情。”先生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说:“天下的士君子只是不懂得兼爱的好处、分不清兼爱的得失罢了。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现在像那些攻打城池在郊野打仗以及牺牲生命成就名声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百姓认为很难做到的事情。如果君主喜欢这样,那么天下百姓就能做到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这些。拿兼相爱、交相利相比,就跟这不同!爱

8、别人的人,别人一定因此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就爱他;使别人获利的人,别人一定因此就使他获利;憎恶别人的人,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别人一定因此就憎恶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因此就伤害他。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君王不按照这一原则处理政事、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士不按照这一原则指导行动的缘故啊。从前晋文公喜欢士大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晋文公的大臣们都穿母羊皮做的袄,系简单的皮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带用来带剑,戴熟绢做的帽子,进宫用这样的形象朝见君王,出宫用这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

9、样的形象在朝廷上站立或行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王喜欢这样,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所以臣子就能做到这样。从前楚灵王喜欢士大夫腰细,所以灵王的臣子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们都把每天吃一顿饭作为规则,屏住气息之后再系上腰带,扶着墙之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才能站起来。到了一年,朝中大臣都是黑中带黄的脸色。这是什么原因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呢?君王喜欢这样,所以大臣们就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大夫勇猛,教育训练他的大臣们时,偷偷地叫人烧船引发火灾,考验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他的大臣

10、们说:越国的珍宝都在这里!越王亲自擂鼓催促他的大臣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们让他们前进。大臣们听到鼓声,人群分散了,队列混乱了争先恐后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地往前冲,踩着大火被烧死的近臣有一百多个,越王这才鸣金让他们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退回来。”所以先生墨子说:“至于像少吃食物穿不好衣服、牺牲生命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成就名声等事情,这些都是天下百姓很难做到的事情,如果君王喜欢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这些,那么百姓就能做到这些,比较兼相爱、交相利,跟这些就不同了。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爱别人的人,别人

11、也因此就爱他;使别人获利的人,别人也因此就使他获利;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因此就憎恶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因此就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伤害他。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君王不按照这一准则处理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政事、士大夫不按这一准则指导行动的缘故啊。”基础导练一、文言实词1强必执弱执:_2天下之难物于故也故:_二、文言虚词1家之与家之相篡之:_2以不相爱生邪以:_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其:_控制,驾御事,事情音节助词,无实义连词,因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自己的三、通假字1贵必敖贱(“_”通“_”)2既以非之(“_”通“_”,_)3天下之难

12、物于故也(“_”通“_”)4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_”通“_”,_)5苟君说之(“_”通“_”)6教驯其臣(“_”通“_”)7破碎乱行(“_”通“_”,_)敖 傲以 已 已经于 迂辩 辨分别,辨别说 悦驯 训碎 萃 聚集四、一词多义1爱以不相爱生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利必兴天下之利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动词,相爱动词,吝惜动词,爱护名词,利益、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使锋利3独今诸侯独知爱其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只、唯独副词,难道五、古今异义1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古义:_今义:名词,偷东西的人2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13、古义:_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语3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古义: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动词,残害别人虽是这样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4特上弗以为政古义:_今义:动词,认为5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古义:_今义:表约数和方位6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_今义:破成碎块以,介词,把;为,动词,处理身边侍候的人,近臣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_2君臣不惠忠()_3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_4越王击金而退之()_5破碎乱行()_6是以仁者非之()_名词作状语,在郊野名词作动词 施惠,尽忠名词作动

14、词 给利益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分散,使混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不正确,反对七、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则天下之害也。()译文:_2何以易之?()译文:_3此何难之有?()译文:_4入以见于君。()译文:_判断句,“也”,表判断这些都是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宾语前置句,“何”,介词“以”的前置宾语用什么来改变它呢?宾语前置句,“何难”,谓语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起提宾的作用这有什么困难的呢?被动句以这样的打扮去被国君接见。八、名句积累1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_,父子相爱则慈孝,_。2夫爱人者,_;利人者,_;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君臣相爱则惠忠兄弟相爱则和调人亦

15、从而爱之人亦从而利之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墨子(约前 476前 390),名翟(d),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 71 篇,现存 53 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2.相关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

16、想基础。句段赏析1兼相爱、交相利。【句意】“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所以,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评析】我们的国家是充满仁爱的国家,墨子曾提出兼爱的学说,主张爱人。我们要继承墨子兼爱的思想,不让爱被仇恨玷污,让真爱变得更纯洁。我们要舍得付出爱,只有付出才能收获,也许你的爱微不足道,但也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句意】在这

17、段话里,墨子实际上是在强调“爱是相互的”,如果人各自爱、自利,就必然导致人与人彼此交恶。所以,人们只有各不相害,把个人利益融入到整体利益之中,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评析】墨子的话启示我们要爱人、利人,即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价值选择;同时还启示我们,一切都是相互的,不要去“恶人”“害人”。墨子思想的主体是以自爱之心去爱与我相关的人或事物,最终实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即唤起对方爱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多做反思,从墨子思想出发,让自己更多地去爱人而不要去伤害人。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句意】仁人用来作为自己事业的,一定是兴天下的利,除掉天下

18、的害,以此作为做事的原则。【评析】墨子指出了为政者治理社会的原则:兴利除害。如果施政者不以此为出发点,与民争利,那么,上行下效,国家就会混乱无序,也就不会出现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3 新课堂合作探究1.归纳探究本课选文的主旨。提示: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

19、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2墨子眼中的“天下之害”有哪些?墨子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及消除“天下之害”的方法是什么?提示:在墨子眼里,“天下之害”的具体表现是国与国之间相攻,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相篡,人与人之间相贼,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之间不和谐。墨子认为天下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消除“天下之害”,就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3从课文内容看,“兼相爱、交相利”的具体内容是什

20、么?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提示:从课文内容来看,所谓“兼相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所谓“交相利”,就是交往的双方互相使对方获得利益,即交往的目的是“利他”而非“自利”。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又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只能是一种寄寓着美好理想的“空中楼阁”。4课文前面反复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已经非常明确,后半部分又列举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这是否多余?提示:不是多余。文章前面部分虽然反复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观点明确之后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明了,同时也体现了说理逻辑的严谨。另外,引用这三个事例,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