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第8课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癸丑()修禊事也()会稽() 流觞曲水()激湍() 趣舍万殊()放浪形骸之外() 殇()嗟悼()(2)给多音字注音系 乐2辨形组词 3词语释义(1)崇山峻岭:_(2)游目骋怀:_(3)放浪形骸:_(4)情随事迁:_4名句默写(1)群贤毕至,_。(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3)是日也,天朗气清,_。(4)仰观宇宙之大,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一、整体感知(一)实词1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_(2)虽趣舍万殊:_2古今异义(1)群贤毕
2、至,少长咸集古义:_;今义:_(2)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_(3)俯察品类之盛古义:_;今义:_(4)或取诸怀抱古义:_;今义:_(5)夫人之相与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次(2)致(3)期4词类活用(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2)齐彭殇为妄作:_(3)群贤毕至:_(4)少长咸集:_(二)虚词5之6所(三)文言句式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8引以为流觞曲水:_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1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四)翻译文句11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译文:_1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译文:_1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译文:_14固
3、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二、深层探究15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笔调而作,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16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技法迁移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文本回顾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最后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悠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技法点拨这样的素材,可
4、以运用到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写作中。王羲之对生命的探寻是深刻的、敏锐的,这一切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此素材还可指引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生命,进而热爱生命。技法运用以王羲之对待“死生”的态度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基础梳理1(1)uxkui jshntunqhishnji do(2)xjlyu2崇高鬼鬼祟祟驰骋聘用干燥急躁湍急惴惴不安流觞曲水彭殇禊事锲而不舍3(1)形容高大的山,高大的岭。(2)放纵目力观察事物,开畅胸怀欣赏风景。(3)形容行为放荡,不受任何约束。(4)指思想感情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4(1)少长咸集(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惠风和畅(4)俯察品类之盛
5、所以游目骋怀(5)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6)齐彭殇为妄作文本互动1(1)“悟”通“晤”,面对面(2)“趣”通“取”,趋向、取向2(1)都有盐味(2)旁边,此处指曲水之旁a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b.次要的地位(3)指自然界的万物物品的种类(4)胸怀抱负抱在怀里心里存着(5)两个词。夫,助词,引起下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3(1)旁边行军途中驻地次一等次序(2)情致达到得到招致(3)至、及期望、要求期限约定一周年,读(j)4(1)一:数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2)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做相等(3)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4)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5助词,表定语后置助词,的用在
6、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往、到达代词,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6用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所之”即“已获取的东西”名词,处所、地方与“以”连用,“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以此用来”7判断句8省略句9介宾短语后置10定语后置11阴历三月初(的某一天),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12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13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14(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15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
7、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16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的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彻,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东晋崇尚清谈、士大夫喜欢拾老庄唾余的风气中,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作者见解不同凡响,认识是清醒、深沉的。技法运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