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考专题检测卷(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 D老子D关键信息为“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2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这是因为墨子的爱()A具有超阶级性 B代表平民利益C反对一切战争 D抑制了统治者D材料体现的是“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并非呈现了人们生活富裕的画面,故排除含的选项。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
2、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B根据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A道家 B法家C儒家 D墨家D“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D
3、项符合题意。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6“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C由材料“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可知,作者反对战争,所以选C项。7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4、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思想D礼治为先思想B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8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仁”与“礼”学说D“大一统”的思想D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巩固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9宋代司马光诗云:“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这可能与
5、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 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A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10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C“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故选C项。1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B董仲舒思想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所以选
6、B项。12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D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13西汉时期灾害频发,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灾害发生时,皇帝自省并下罪己诏,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7、”思想有关,A项正确。14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程颢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C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C项。15“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D本题考查宋代朱熹儒学思想。A项所讲的内容是程颢、
8、程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孔子的思想,故A、B、C三项错误;南宋的朱熹曾经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故D项正确。16朱熹曾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理在气先” 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 D“理在气中”B本题考查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根据材料“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其知有不尽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理”的重要性,并指出人们应不断追求“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故B项正确。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D两项属于心学。17.以下思想主张,属于王阳明
9、的是()A“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B“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A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致良知是其重要主张,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中庸中关于治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D项错误。18唐朝禅宗大师慧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选项中,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与材料中禅宗南派
10、顿悟成佛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伦理观,故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同属于程朱理学思想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觉悟不用通过外在的表现,只要在心中追求就可以,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D项正确。19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A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
11、治的本质是一致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20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CA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B、D两项是心学的内容。理学和心学最终都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服务,C项是二者的共同点。21下图中的条幅是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B材料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故正确答案是B项。22新版电视剧三国刘备参加会盟时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
12、有责”。网友调侃称:“原作者应该穿越回去索取版权费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原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应出自()A李贽的藏书B王夫之的周易外传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D顾炎武的日知录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是顾炎武,故选D项。23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谁的评价()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D由“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24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
13、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C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法治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他反对“一家之法”和君主专制,但他还未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25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A“公其是非于学校”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经世致用”D“天地之化日新”D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天地之化日新”属于王夫之的观点,故D项正确。“公其是非于学校”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观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
14、的主张。26【加试题】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A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末清初的这三位思想家都认为明朝的灭亡跟君主专制有关,所以要反省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27【加试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
15、奠基的作用D解答本题时关键要找准四个学派的共同点。A项只能体现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点,B项强调尊卑等级关系的是儒家思想,C项只符合儒家,故排除A、B、C三项;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故D项正确。28【加试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BC DC本题采用排除法。明清时期儒学发展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代表,他们
16、并未将儒学神圣化,神圣化儒学的是董仲舒,故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29【加试题】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B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故A、C、D三项正确。B项科举制虽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但由于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30【加试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
17、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A根据题干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可知所指为儒家,故A项正确;法家、墨家、道家均未孕育道德准则,均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8、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二程遗书卷十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答案比较简单,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比较抽象,注意要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回答,可对材料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答案】(1)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逐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
19、贯通明理。32学习、借鉴、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材料二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全祖望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朱子语类(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4
2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荀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吸纳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第二小问,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所以对其持批判态度。【答案】(1)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2)一方面,宋儒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另一方面,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所以对其持批判态度。33【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
21、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
22、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朴实学风先河。(2)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34【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
23、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从儒学内容的特点、董仲舒的改造、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推崇等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从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谈认识。【答案】(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2)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