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师说本课话题从师学习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本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在求师的问题上给了人们最好的引导。人生下来就会有疑惑,有了疑惑就要从师学习,否则疑惑就不能解决。所以从师学习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必由之路,并且,应不论年龄、地位地从师学习。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今年60岁的朱进东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
2、学的博士生导师。但在54岁那年,他却以“考生”身份参加了博士招录,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如今依然博士在读。“我学故我在。”朱老师一直身体力行着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老师是传道者,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其实朱进东并不缺少一顶“博士帽”。1999年,他就已经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2006年,朱进东教授成为南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但一直怀有攻读西方哲学博士梦想的他,一直想给自己圆个梦。除了在学术上“术有专攻”,朱进东在语言上也广泛涉猎,除了英语,他还自学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朱进东解释说:“国外的书籍能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视野和角度,也能让我在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见解。”背诵
3、相关名言警句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嗟乎()句读()或不焉()近谀() 乐师() 郯子()苌弘() 师襄() 老聃()李氏子蟠() 经传() 贻之()【答案】jidufuyyutnchnxindnpnzhuny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答案】1.“受”通“授”2.“不”通“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师(2)于(3)之(4)其(5)则【答案】(1)师:名词,老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
4、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2)于:介词,对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被 (3)之:代词,代道理/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其: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5)则:副词,就/副词,就是,表判断/连词,表转折,却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师道也()_2惑而不从师 ()_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4吾从而师之 ()_5圣益圣,愚益愚 ()_6小学而大遗 ()_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_8位卑则足羞 ()_9耻学于师 ()_【答案】1.“师”,名词作
5、动词,学习2.“惑”,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3.“下”,名词作动词,低于4.“师”,意动用法,以为师5.“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6.“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 8“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9.“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
6、: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的凭借。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并且。4.指一般人。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6.不一定。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译文: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5不拘于时。()译文:【答案】1.判断句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状语后置句他懂得道理的时间本来就比我早。3省略句他们的才智也比圣人低很多。4
7、宾语前置句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5被动句不受时俗的拘束。“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
8、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作品有马说师说张中丞传后续祭十二郎文。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韩愈就写了师说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本文是韩愈的一篇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确定了“师”的概念,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老师的职责
9、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强调学必有师;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确定了正确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师生关系的相对论,客观、辩证地讲清了师生间应有的正常关系,冲破了儒家所宣扬的“师道尊严”的藩篱。_【答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1自然段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D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A项,说明老师的作用;C项,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从师学习;D项,说明要做学问就必须从师学习。
10、【答案】B2下列对第2自然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段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有天壤之别。B本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结论。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重要性。D本段把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了“小学而大遗”的谬误。【解析】B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士大夫之族”的观点。【答案】B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11、后,术业有专攻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BCD【解析】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只有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答案】A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
12、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解析】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答案】C话题:韩愈师说中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也有人说文章中表现了韩愈的封建意识,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甲:我认为没有封建意识。韩愈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对我们当今的
13、教育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的观点:【参考答案】我认为有封建思想。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1写作特色态度鲜明的对比论证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令人信服。2写法指导怎样正确运用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
14、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
15、词、模棱两可。3迁移应用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答案】仲永生五年,即能作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且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此后他父亲便带着他四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以求取钱币,不再让他学习,因此到十二三岁时,方仲永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到了二十岁时,更是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色了。孔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持之以恒地学习,才有了“万世师表”的美誉。应该说,方仲永的天资是相当聪颖的,绝非常人可比,然而即便是这样天资过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勤奋刻苦,也是断然不可能成才的。方仲永这前
16、后判若两人的变化过程,值得我们深思。1课内素材忍无可忍,逼上梁山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也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学习,处处向比自己高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上,不唯书”,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应用角度】“不耻相师”“能
17、者为师”“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等。2精彩应用不耻相师,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痛批“耻学于师”,提倡“不耻相师”。的确,花朵不吸收水分就会枯萎,航船无灯塔就会迷失方向,人不从师,就会难解疑惑。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封闭自己,势必变成井底之蛙,虚心求教,才会有所进步。人无完人,但却人皆有所长。也许他不如你聪明,但却比你勤奋,也许她不如你漂亮,但却比你纯真,也许他不如你勇敢,但却比你沉稳。世间万众,只要有长于己处者,皆可为我师,我们要做的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与人之间,只有“不耻相师”,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毕淑敏我小的
18、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
19、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随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
20、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
21、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王老师沉吟着答应了。那天下午的情形,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选自毕淑敏散文荟萃,选文有改动)1学悬念被老师读作文本应是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但作者却用“怪味豆”来描述自己独特的感受,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入胜。2学过渡第8段,苦寻“万全之策”再现了作者陷入自己“上进之路”和避免同学嫉妒之间的矛盾,上承前文自己的苦闷,下启作者的探索之路,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性。3学结尾通过自己的探索与老师的交流,作者成功避免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作者才智双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笔触伸向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凸显作者的笔力和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