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韩非子认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儒法思想具有互通性B. 实现国强民富成为士人共识C. 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D. 儒家强调统治者应为政以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儒法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儒学强调以民为本,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而韩非子则主张国强民弱、削弱百姓的思想,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中的儒法思想完全对立,谈不上互通性,故排除
2、A项;国强民弱主张不能表明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故排除C项2.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3.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统治和威严。在
3、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 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儒家学者所鼓吹儒术和政治主张在汉初被统治者重视,说明汉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正是汉初的儒家学者从儒家的仁义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故选C项;
4、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思想文化呈现岀活跃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先秦民本观念复兴工商皆本思想提出君主专制受到批判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古”是继承,“开新”是创造。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结合所学可知都正确。故选D
5、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主张5.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
6、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
7、“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
8、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7.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 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 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 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理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受理性“三纲五常”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而关汉卿把风尘女子赵盼儿塑造成英
9、雄形象,说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故选A项;在材料中的“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可知,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也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何影响分析解答。8.“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撅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D. 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不
10、识国民之原理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遮拾泰西皮毛”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上述言论应当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故C项正确;顽固派和洋务派均主张不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故A,B两项错误;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9.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 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 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11、C. 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 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可知是在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中国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先进思
12、想的指导。(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因而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C. 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知志
13、刚认为君主应该“尽君道”,否则容易引发危机,故选D项;志刚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评述,不能说明他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和推动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排除AB项;志刚只是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评述,不能证明他超越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1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A.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B.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C.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D.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
14、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与“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认为建立共和为社会进化的公理,是真正的近代政治文明,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的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表明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的观念,并未体现其已经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即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故排除。C项,维新变革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故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首创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15、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下列哪部著作反映了毛泽东作出了“自觉选择”A. 论十大关系B. 新民主主义论C.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D. 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可知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工农割据理论,这个理论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故答案为C。A是建国后的作品,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与农村包围城市无关,排除。B是毛泽东延安时期作品,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6、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农村包围城市无关,排除。D发表于1949年,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与农村包围城市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材料。13.下图是2012年某书封面,它主要纪念的历史事件A.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B. 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思想解放C.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开始转移到城市D. 首次倡导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等信
17、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发生于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思想解放,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开始转移到城市的是1984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首次倡导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1992年,但与材料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不符,故D选项错误。14.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得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
18、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B.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 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加上西方国家的威胁,毛泽东决定研制原子弹,巩固国防力量,B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A;选项C是1973年,排除; D是1970年,排除。15.下表19751990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统计表(单位:%)时间高等教育中等技校中等师范中学小学197532.634.4/39.345.0198023.437.226.039.644.6198530.03
19、8.6/40.244.8199033.742.452.441.946.2对表的解读可知A. 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B. “科教兴国”推动女性教育进步C. 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D. “双百”方针促进女性教育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751990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统计,依据表格可知,各个层次上的教育女生总数都在增长,但是总体的比例不是很高,说明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选项正确;依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总体上增加,但不能体现“大幅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在1995年提出,故B选项与材料不符;根据所
20、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16.王国维认为德智、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体发展是在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1949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此时并没有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57年,毛泽东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21、会主义 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我国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遭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主要以阶级斗争为主,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故D项排除。17.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A. 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B. 认知世界应根植
22、于理性C. 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D. 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真正存在的原因是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的存在,这是透过“事实判断”表面得出的关于世界的“价值判断”理性思考,因此苏格拉底已经意识到世界应根植于理性,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认知世界的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透过“事实判断”对世界“价值判断”的思考,并未体现自然运行的自身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
23、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A. 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B.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D.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可知,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方兴未艾,而且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其强调没有教会和国王,这正符合启蒙运动反对专制迷信的主张,选项D正确;材料中反对国王和教会,并不是追求人生享乐,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新航路开辟时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与材料时间限定不符,排除C。19. 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了人
24、文主义法学。即“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据此推断,当时的人文主义法学者的研究倾向是( )A. 复兴古罗马法律体系B. 笃信基督教神学思想C. 崇尚英国君主立宪制D. 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了人文主义法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知道CD不对,因为不符合上述时间;B错误,不符合上述“人文主义”的条件。故选A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20.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
25、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逐渐发展,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错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法拉第的发现并非源于社会
26、生产的直接推动,C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1.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60.6倍。而同时期对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35倍。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影响二战后资本流动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第三次科技革命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B【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
27、、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次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更加紧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是影响二战后资本流动趋势的主要因素。故答案为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解体,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二战后初期针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未能真正建立,排除A、C、D项。22.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表现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被引进到中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A. B. C. D. 【答案】C【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沉重打击了宗教
28、神学世界观;严复在近代将进化思想介绍到中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想警醒了国人,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是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时间是1859年,此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是在古希腊时期。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
29、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23.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A. 马拉之死B. 拾穗者C. 格尔尼卡D. 向日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描述,这一流派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不主张写实,体现了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表达艺术家的情绪和复杂心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流派是现代主义美术,C选项符合题意。马拉之死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A选项排除。拾穗者属于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B选项排除。向日葵是印象主义美术作品,D选项排除。24.如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
30、析】【详解】结合题干中作品的图片及名称并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薄伽丘的作品,出现在14世纪;等待戈多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综上所述,按出现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序号顺序是。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序号的排列顺序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
31、题思路: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25.法国著名艺术大师雷诺阿:“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上述描述是A. 古典主义绘画B. 浪漫主义绘画C. 现
32、实主义绘画D. 印象主义绘画【答案】D【解析】根据“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判断是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和色的瞬间变化,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
33、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材料二 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2)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
34、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2)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等信息分析概
35、括得出。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分析得出。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经济、政治等方面来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
36、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
37、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材料二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五四:未完成的启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答案】(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
38、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意义:政治: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时代到来;思想: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2)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可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材料“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
39、、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可见勤勉进取,守信坚韧;由材料“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可见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由材料“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可见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科学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作答。(2)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可知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据材料三“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
40、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第二小问,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28.【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
41、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拆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家庭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秦国家庭制度
42、变化的社会性、制度性因素。【答案】(1)商鞅变法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集体大家庭为主;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个体家庭被包容在大家庭之中。商鞅变法后:个体小家庭结构为主;结构简单,关系单纯,人数少。(2)社会性: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提供条件。制度性: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推行分异令,强制小家庭;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打击宗法贵族;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进行制度性保障。【解析】【详解】(1)商鞅变法前,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得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集体大家庭为
43、主;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根据材料“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得出:个体家庭被包容在大家庭之中。商鞅变法后,根据材料“推行分异令”“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拆到最细小程度”得出:个体小家庭结构为主;根据材料“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得出:结构简单,关系单纯,人数少。(2)社会性:主要考虑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制度性,回顾课本知识,结合材料及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作答,主要从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强制实行小家庭政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29.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
44、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
45、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解析】(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答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以答为: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答为: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