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摸底试题年级:高三 科目:历史 座位号: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三代(夏商周)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 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 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2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
2、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 )A宗法原则被彻底地放弃 B七国之乱爆发C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D土地兼并严重3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4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5公元
3、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6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7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
4、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8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9“克利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
5、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10古罗马流行的观念: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 罗马皇帝曾有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这表明()A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 B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人民利益C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 D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11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
6、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12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 袁世凯上台有时代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3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
7、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14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A江西制瓷工艺水平相对较高 B明朝统治者生活日益腐化C全国瓷器主要来源于江西 D社会市场对瓷器需求量较大15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
8、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16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了()A东西半球平等的交流 B欧洲工业文明的到来 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1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 824 000270 7171920年1 759500 620 000557
9、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18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9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
10、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20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21下图阴影
11、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这一组织的发展 ( ) 1967年 1973年 1995年 2004年 A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立 B实现了货币的完全统一 C基本实现了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D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C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23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12、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24威尔杜兰在评价文艺复兴之父彼得拉克时指出:“一般人都同意他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第一位作家,他以简洁有力的文辞来表达人类有权去关心自己的生活,去享受和争辩生活之美,去劳动以便造福自我和后世。”这反映出欧洲1417世纪 ( )A.自然力量超过了超自然的力量 B.人性和人权取代了神性和神权C.重视自我、现世、合理的享乐 D.劳动成为主要社会阶层的共同追求25郑观应易言公法中说:“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向来划疆自守。夫
13、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话表明了作者()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 B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C初步拥有了世界意识和观念 D国家观念有了根本改变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7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第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二、必考题(本大题2小题,共35分。其中26题20分,27题15分)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
14、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
15、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引自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2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
16、廉政措施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2分)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
17、、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 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 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
18、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9分)三、选考题(15分,考生在第28、29、30、31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请写清楚题号。)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后浸多,至于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19、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后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于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于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后,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后世钱多。(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9分)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按照洛克的分权理
20、论,国家政治权力应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定期开会,通过法律,但议会不能干预法律的执行。行政权属于国王,国王指导法律的执行,否决议会法案,使议会不致夺取全部权力而破坏“公民的自然权利”。联盟权亦属国王,即由其处理宣战、媾和等外交事务。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关于王权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分权论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
21、响。(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洲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近代化的表现。(9分)30(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194019411943英国苏联美国35(50)(15)658545111139375同盟国总计35195625德国日本意大利60(10)07560201013845轴心国总计6759018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6分
22、)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
23、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9分)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摸底试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13DCCDCBCBBCCC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ACDCCDDBBCC二、必考题(本大题2小
24、题,共35分。其中26题20分,27题15分)26【答案】(20分)(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2分)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2分)(3)加
25、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2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27【答案】(15分)(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3分)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3分)(2)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4分)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
26、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近代化方向的转型。(5分)三、选考题(15分,考生在第28、29、30、31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请写清楚题号。)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诸侯国相对独立自治,自给自足;工商食官,政府严控贸易流通;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民众安居乐业。(6分)(2)国家统一,交通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玉、金银量少且用途转变。(7分)影响:便于流通,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2分)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l)观点:限制和削弱但不抛弃王权。 影响:
27、英国议会通过种种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同时又在不影响国家本质的前提下保留了国王原有的许多特权。(6分)(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9分)30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变化特点:同盟国和轴心国军费总量都得到增长;同盟国由落后变为领先;美国的增长量最大;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9分)(2)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6分)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6分)(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4分) 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