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512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下学期宣化一中高一语文期初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

2、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

3、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

4、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

5、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 !这就是艺术的妙谛

6、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

7、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 -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

8、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根据

9、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_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

10、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江之秋傅东华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 -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11、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 !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 -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 -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

12、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 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

13、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

14、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 !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 -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 !-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

15、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

16、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注)C1imax:英语,高潮。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

17、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

18、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

19、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

20、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

21、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注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三代:夏商周。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

22、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

23、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

24、做类比来评价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

25、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明河:银河。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

26、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 , _ ”。韩愈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 _ ”,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 _ ”。荀子劝学中,“ _ , _ ”两句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

27、的重要性,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常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中,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而经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让其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而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

28、定风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班会讨论活动,邀请你发言,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甲】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_。济南到春

29、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乙】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丙】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 -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 -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地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_,

30、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丁】文段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_ A.甲 B.乙 C.丙 D.丁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外选择对象,写一组句子。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8.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 000种产品关税,大约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这不仅惠及广大民众,许多东南亚企业还被吸引来中国开拓市场,给区域经济注入强大活力。10年来,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

31、,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强大推动力,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 12月1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20年起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大赛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设86个比赛项目,共有2500多名选手、2300多名裁判人员参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将有望诞生一批新技术,并推动一批新成果实现转化,进一步促进相关行业发展。2020-2021学年下学

32、期宣化一中高一语文期初试卷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A【小题4】【小题5】【解析】(1)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原文“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文中只是说易经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而韩非子并没有。 B.正确。 C.“并不是”错,原文“这种意境,

33、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D.“不应有评判标准”错,原文“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故选:B。 (2)D.“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原文“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文学形象。 故选:D。 (3)A.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原文“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

34、 故选:A。 (4)依据原文“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5)依据原文“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 依据原文“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意境不仅大

35、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 依据原文“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 答案: (1)B (2)D (3)A (4)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5)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1)

3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及作者观点的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

37、括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

38、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2.【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小题4】【解析】(1)B.“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故选B。 (2)C.“恰当运用抑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抑”的部分。故选C。 (3)画线的句子“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

39、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中,“并肩”“交臂”“搂”“躲”“目送”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或者或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两种手法的运用,赋予山以人的情感、神态、动作,生动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以及作者对动态的山的喜爱之请。 (4)观点一:不可删去。从结构上看,本段中“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气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与开头中“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相照应,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书写了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表现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从读者的角度

40、看,“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留下悬念,给读者以遐思的空间,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从结构上看,倒数第二段中,“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故可以删去。从内容上看,倒数第二段“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倒数第二段中“不是风景的因素”“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

41、景的一个特色”,行文上造成反差,在本段结束全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回味。 答案: (1)B (2)C (3)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4)观点一:不可删去。照应开头部分的“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 观

42、点二:可以删去。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一般“不是风景的因素”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造成反差,耐人寻味。(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

43、中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3.【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B【小题4】【小题5】【解析】(1)“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 “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

44、在“使”前断开,排除B。 译文: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故选:D。 (2)C“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 (3)B“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4)“俄”,不久;“以”,因为;“母忧”,母亲去世;“起”,就职。 译文: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灾害。 译文: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

45、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5)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石为国家的伟人。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来佐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

46、,可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不移、勇于改革等。 答案: (1)D。 (2)C。 (3)B。 (4)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5)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

47、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

48、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

49、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

50、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

51、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

52、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

53、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5)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朱熹和梁启超评价王安石的具体观点,再结合王安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

54、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4.【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D“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赏析错误,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故选D。 (2)苏轼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结合前文,作者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

55、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如此美景,作者心中被贬谪的阴霾被涤荡开来,心胸变得开阔,舒畅起来,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感觉自己好似“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本词,结合注释“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可知本词是词人被贬北归途中而作。词人泛舟洞庭湖,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词人在洞庭湖上泛舟,感觉洞庭湖是“玉鉴琼田三万顷”,再者自己

56、乘坐的一叶小船。词人自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表达了对自己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词中具体内容,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1)D (2)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

57、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

58、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

59、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

60、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

61、”“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阕。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

62、有过洞庭之作。“应”,因也,杜甫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

63、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

64、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张孝祥以“不

65、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

66、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重点把握即可。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5.【答案】【小题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小题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小题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故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蝣、粟) (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重点字:耻)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此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67、的能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赤壁赋名句辑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6.【答案】跳出舒适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跳出舒适圈。 游客温暖善意的喂食,会让动物们最终丧失觅食能力;父母的万般宠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走向毁

68、灭。说白了,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爱,认为让对方开心快乐是爱,让对方舒适安稳是爱,就不知太舒适的后果是伤害,是毁灭。当今社会上,不少父母已将这一错误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有关研究概括的“家庭教育四大误区”中,“温室误区”醒目地排在首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离开家庭这个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但不少家长却错误地让他们的孩子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导致孩子不懂展翅飞翔。 一时的宠爱并不是实质的爱,倘若真的爱他,就应该为他的将来考虑。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的,而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寒冬腊月也只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这

69、是因为中国的家长总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日本的家长则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事实证明,舒适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终会丧失社会竞争能力,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旦失去摇篮,便会狠狠地摔下一个大跟头。 苏格拉底曾说:“对子女供应多量财富而不注意增进他们品德的人,恰像那些把自己的马喂养得很好而从不训练它们成为有用之材的人一样。”真正的爱,是让他学会摆脱舒适的环境,学习谋生的手段,锤炼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用之材。福尔斯杂志封面上,穿戴考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

70、双手接过箱子。福布斯杂志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现在的有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却只留给心爱的女儿十分之一的家产。他断言: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与其给予他万贯家产,不如将工具箱交到他手中;与其让他沉浸在摇篮的醉梦里自我毁灭,不如让他尝点苦头,早日品到人生的滋味。总之,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高三某班某某某 2020年7月20日【解析】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解释“舒适圈”的定义,然后列举几种对待“舒适

71、圈”的不同态度。作文题目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倡导“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在磨练中成长”等基本理念,也并不妨碍多维思考与辨证思考。角度1一就“不少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消极意义入手,着眼“跳出舒适圈”这一角度立意。角度2就“也有人”的观点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舒适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一角度也可以是一个多向发散的角度。角度3就“还有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积极意义入手,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角度4就“更有人”的观点思考,针对自我和他人对“舒适圈”的不同认知,从自我与他人(或“表象与实质”)的角度谈关于“舒适圈“的多维思考。 参考立意

72、: 角度一: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温水之蛙”;青春在打磨中成长,人生在磨练中成熟。 角度二:性格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舒适感受;性格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舒适感受。 角度三:身处舒适圈,是遵从内心做出的选择,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选择“跳出舒适圈”要谨慎,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让自己活成一棵树。 角度四:表象“舒适”的背后也许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青春的底色还是努力奋斗。文章首段以游客喂食类比,顺势提出观点-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然后分析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分析孩子不能飞翔的原因。接着指出弊端,以日本教育为例对比论证。然后通过引用苏格拉底名言,列举福尔斯和“福布斯”两个事例,

73、进行正面论证。最后,总结号召,再次申明论点-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7.【答案】【小题1】C【小题2】【小题3】【解析】(1)A甲处“拿气候说吧”话没有说完,不能用感叹号,应该为“,”;B乙处,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句里面有了逗号,分句间应该用“;”;C使用正确;D丁处“我不知应当爱哪个”是陈述句,应该用“。”。故选C。 (2)分析例句,“济南与青岛”为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明确二者不同;“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知为比喻修辞,内容又是对比的两句话,喻体为“的”连接的偏正短语。综合分析,应是用比喻修辞来描述相关联的又具有截然不同特点的两种事物

74、,使其因比喻而生动,因对比而更鲜明。主体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人,风景、美食。句式为“与是多么不相同!一个设若比作的那一个便应当是的”。成句时注意语言应较具文采。 (3)横线前句是比较济南与青岛的夏天和冬天,双方完全不同。“但是”和前句形成转折,横线后具体比较济南和青岛的春天和秋天,通过“青岛也是这样”“青岛亦然”可知,夏冬虽不同,但是春天有相同之处。所以“但是”后句应是一个由后句得出的结论,结论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横线后句提到“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据此可知,横线处应填写济南的秋给作者的感觉,结合语段对济南秋的描绘,筛选出了关键句“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

75、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可知给作者的是一种安全感,所以第二空可填“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 答案: (1)C (2)示例一:北京与上海是多么不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粗犷豪迈的壮志伟男子,那一个便是细腻精致的情调小女人。 示例二:山东的女孩和杭州的女孩是多么不同的啊!一个设若比作红艳得灼目的木棉,那一个便是柔婉得可人的细柳。 (3)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着重考查感叹号、分号和问号,应结合语境辨析使用。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应注意内容贴切,注意句式一致,注意修辞的运用。 (3)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结合语境填写语句,注意语意连贯。语意连贯

76、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

77、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8.【答案】(1)语句,句式杂糅,“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两句式杂糅在一起,修改为:“商务部数据显示”或者“据商务部数据”。 (2)语句,不合逻辑,“大约90%以上”表意不合逻辑,修改为:“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或“大约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 (3)语句,主客颠倒,“许多东南亚企业还被吸引来中国开拓市场”主客倒置,修改为:“还吸引许多东南亚企业来中国开拓市场”。 (4)语句,成分残缺,“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前缺少主语,修改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 答案: (1)语句修改为:“商务部数据显示”或者“据商务部数据”。 (2

78、)语句修改为:“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或“大约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 (3)语句修改为:“还吸引许多东南亚企业来中国开拓市场”。 (4)语句修改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解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的的类型: 两个句式的杂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句子中“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去掉

79、其中一个即可。 两个句子的粘连 例如: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句子结构杂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两句话“拼装”在了一起,使整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结构混乱,将“出土”后的“了”改为“的”。9.【答案】第一句话交代了新闻主体、时间、地点,可概括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2月10日在广州开幕”;第二句是新闻背景,可去掉;第三句,提取关键信息,主题“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特点“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考虑字数,可压缩概括为“规格最高的”或“等级最

80、高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最后一句是展望,和主体事件关系不大,去掉。 答案: 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2月10日在广州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或“等级最高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要把握文段语意,抓住关键词,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 (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 (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