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58.50KB ,
资源ID:7946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94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1.doc

1、单元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题干材料“贵族色彩”说明当时政治受世袭势力的影响较大,这些势力属于西周分封制的产物;西周的分封制以王族为主,因此这种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特征。答案选C项。答案C2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划分

2、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A西周 B秦朝C西汉 D宋代解析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时代”代表奴隶社会,取其“封邦建国”之意,即分封制,其典型时期是西周时期。答案A3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B依靠血缘宗族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渐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

3、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中央集权”的含义,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而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实行层层分封,地方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4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A国家观念的兴起 B官僚政治的完善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中央集权的成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不是强调“国家观念的兴起”,排除A

4、项。由材料难以得出“官僚政治完善”的认识,排除B项。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是不可能成熟的,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观念、世袭制度逐步受到冲击的过程,因而C项符合题意。应选C项。答案C5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A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行政制度普遍建立C土地私有现象受到法律保护D血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解析从材料信息“克敌者”及赏赐内容看,当时按军功封赐官位和土地的现象已经出现,这是对分封制下世卿世禄关系的否定和冲击,A项符合材料含义。答案A6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

5、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材料从统治思想、政治制度和祖国疆域说明了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其中的“中国之政”指秦始皇创立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答案D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令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可能是()A. 禹建立夏朝 B. 商汤灭夏C. 周天子分封诸侯 D.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解析“皇帝”一词始于秦始皇,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因此D项正确。答案D8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

6、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在这次“转型”中()封建官僚制度逐渐代替世袭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逐渐得到巩固王位世袭制逐渐趋于衰落A. B. C. D. 解析在从商鞅到汉武帝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地方的官僚体系,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均正确。王位世袭制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表述错误。答案A9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

7、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颂辞来看,秦始皇封山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答案C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C.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D. 宗法制与郡县制解析“朕为始皇帝”反映的是皇帝制度;“后世以计数传之无穷”反映的是世袭制。答案B1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

8、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的爵位C颁行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谊的建议是通过“众建诸侯”来分割王国的实力,即后来的“推恩令”。答案C12据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的中央机构()A. 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 相互牵制,互相监督C. 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 部门众多,相权削弱解析从材料信息,唐代三省之间各有分工,职责明确,相互之间既分工又合作,避免了决策的失误,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三者之间的“牵制”“监督”。答案A13“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

9、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哪一社会现象()A中央集权 B外患频仍C强干弱枝 D文人政治解析宋代由于统治者害怕武将夺权,因此采取“重文轻武”的文人治国方略,军人地位低下,因此有了“好男不当兵”的俗语。答案D1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 设立三公九卿限制丞相权力C. 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 让文官担任丞相和地方官员解析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让皇帝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出任尚书令、侍中等,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答案C15“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

10、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来选拔官员,在社会上促进了重学风气的形成,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中形成“最具书卷气”的民族没有直接的关系。应选A项。答案A16中国古代某地发生灾荒,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 汉朝 B. 唐朝C. 明朝 D. 清朝解析由材料信息“内阁”,及政府部门直接执行皇

11、帝命令的情况看,这应属于明朝废除丞相后的工作方式。答案C17网上书店在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都采用了秦朝开创的郡县制。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

12、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解析乙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全面推行郡县制;丁同学的说法也不正确,内阁的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答案B18明朝人张岱在夜航船文官补服中写道:“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五品白鹇惟一样”,这主要反映了()A. 中央集权强化 B. 皇权至高无上C. 宗法色彩浓厚 D. 等级制度森严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不同级别的官员其补服图案有明确严格的区别,绝对不能僭越,体现的是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D19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

13、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礼乐”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刑政”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主张。材料信息表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兼采儒法二家的思想,但朱元璋进一步指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可见他更强调“礼乐”制度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故A项与题意不符合。礼乐制度的本质是强调等级制度,故C项与题意不符合。D项是朱元璋治国思想的特征,而非他的核心主张,故与题意也不符。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20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 三公

14、九卿制 B. 内阁制C. 八股取士 D. 行省制解析注意题目反映的是四个朝代“中枢”(即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明朝中枢机构的主要变化是废丞相、设内阁。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18分,第22题22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

15、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开拆”。请回答:(1)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12分)体现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制度或机构历史影响材料一材料二中央:地方:材料三材料四 (2)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4分)(3)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2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填写表格。第(2)问要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中所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皇权和相权

16、的关系,由它们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概括这一制度演变的趋势。第(3)问要求概括四则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答案(1)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分封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统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开拓了疆土,巩固了周王统治材料二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职责明确,互相牵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隶属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政权管理地方的新模式,影响深远材料三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

17、率材料四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办事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2)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强化皇(王)权。(3)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表。(或: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对比一览表或中国古代中央、地方主要政治制度简表。若只答中央集权、只答中央或地方一个侧面者、概括不准确者均不得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

18、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农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

19、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四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和唐朝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四回答,科举制度到清朝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该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以大量的文字史实为切入点,考

20、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的筛选,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的“孝廉”和材料二中的“诗赋”“才能”等关键词。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从社会对科举的重视等方面思考。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从科举内容方面思考。回答第(4)问时要注意科举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答案(1)汉朝:察举制。以品德和才能为主,后来发展到注重门第。唐朝: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3)变化:科举制度规格更为严格;文体采用八股文,讲求格式,内容空洞。影响:使读书人不务实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才干;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4)认识: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