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两篇文章。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自己的侄子韩老成写的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是王安石为欧阳修写的祭文,表达了崇敬与怀念之情。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祭文一般是颂扬死者功业德行、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的惯例,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与侄子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了解文章不拘常格的写法。祭欧阳文忠公文对欧阳修的文章学术和人格修养予以高度礼赞,是一篇低回婉转、情深意挚、哀思绵绵的抒情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欲扬先抑、
2、曲折传达的思念追慕之情,品味文章用词精当、善于比喻、讲究排偶、辞采纷呈、气韵充沛的语言。第1课祭十二郎文1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明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2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临江仙3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5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一、字词积累1字音闻汝丧(sn)之七日衔(xin)哀致诚时羞之奠(din) 省(xn)吾所怙(h) 兄殁(m)南方从嫂丧(sn)来葬 归取其孥(n)丞相薨(hn) 汴(bin)州佐戎(rn)徐州 遽(j)去吾万乘(shn)之公相 辍(chu)汝而就无涯之戚(q) 斗斛(
3、h)之禄夭其嗣(s) 殒(yn)其生窆(bin)不临其穴 比(b)得软脚病2通假字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同“馐”,美食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止一岁通“只”,只有敛不凭其棺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3一词多义(1)省(2)幸(3)世(4)就(5)知(6)终(7)致(8)诚(9)孤4古今异义当不复记忆古义:记得,作动词。今义:指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作名词。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结婚,组成家庭。吾与汝俱少年古义: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而齿牙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指不稳固,不坚定。毛血日益衰,志
4、气日益微古义:神志,精神。今义: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5词类活用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家业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6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惟兄嫂是依(助词“是”将宾语“兄嫂”提前)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即“其又尤何”)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3相关知识祭文,在告祭
5、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行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角度或侧面描述了叔侄间的交往与相处情状?明确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极力铺叙了叔侄之间的相处与交往,字里行间洋溢着哀痛、遗憾、后悔、愧疚之情。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叙写:(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这里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写起,然后交代了十二郎的年龄等有关情况,“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后来“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他与十二郎年龄相若或是稍长一些而已
6、,且从小在一起生活,相处甚洽,并且是韩氏家族中仅存的两个男子,“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叔侄二人之间的情感之深笃,不论从家族的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是情理之中。孤苦零丁,相濡以沫,以维系韩氏一门的延续与发展,责任何其重,其情何其悲,其状又是何其哀!(2)详写韩愈与十二郎之间成年后的三次相聚与别离,其中三次别离又有不同的描述和感受。十多年间,叔侄间仅有三次相聚,以第三次相聚一年为最长,另外两次相聚的时间都很短暂。“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作者痛感叔侄间聚首之时何其短,天人相隔,生死两茫茫,情何以堪,家门何以堪神明何在?情理何在?作者的怨尤之情凄婉动人,悔疚之语随心而发,“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
7、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书信中的话,抒写了十二郎之死出乎自己意料的诧异和难以置信之情,“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长者、尊者祭奠晚辈,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状可哀,其情堪悲,又怎能不使作者摧肝裂肺,哀痛不已。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敢相信而又不得不信,除了两鬓平添几缕白发以外,也只能喟叹命运,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了。这样,三个层次依次铺写开来,写出了叔侄之间的悠悠深情,如杜鹃啼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叙事中抒情。具体说来,作者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一是骨肉亲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而
8、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零丁,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兴旺、家道高贵的古代,不能不引起作者彻心切肤心痛。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团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这不能不令作者悔恨:“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遽去吾而殁”怎能不让作者悲痛之极;以至于老成(十二郎)之死,使作者顿生“其信然邪”“其梦邪”的怀疑,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更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
9、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别多聚少,以至于抱憾终生;作者年龄比老成大,身体比老成弱,但“少而强者不可保”,哀叹人生之无常,体现了痛切之情。总之,这篇祭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3文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彼苍者天”与“曷其有极”这两句诗,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明确“彼苍者天”的意思是:那苍天啊!语出于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本意是写秦穆公卒时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凡三章,分挽三人。这两句诗充分反映出秦国人民对“三良”的悼惜以及对压迫人陪葬的残暴统治者的憎恨。“曷其有极”语出于诗经唐风鸨羽,原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10、”,意思是:老天爷啊,我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啊。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正是要表达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和极度的悲哀、苦痛之情,显露了深深的悔恨和自责。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后,心中情感的抒发各有侧重。前面一层,极力铺写心中的遗憾和内疚。“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字里行间,悔疚之情溢于其中,深深的自责,无穷的悔恨,不尽的伤感,在作者心中交织、缠绕,因而呼苍天,叫神明,表现其悲痛之深,亲情之哀。后面一层,则明确地表示出慰抚亡侄家属、抚养其子女及为之迁葬之意,也袒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思归之情。
11、就情感的抒发来说,这两句诗的引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运用得恰到好处。4文章将叙事和抒情紧密融合,所叙之事多为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明确本文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顺带提到兄长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每字每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像并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话。篇中叙述十二郎生前种种家庭琐事,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即使是讲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像死者就在旁边倾听,例如讲死期死因一段,就像二人在一起核实情况一样。同时,文中不时插入一句问话,“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汝其知
12、也邪?其不知也邪?”像是作者当着十二郎的面在问他,更增强了当面对话的意味。因为是讲给死者听的,所以文中不发半句议论,朴素如口语,全文反复曲折,好像絮絮叨叨,实则不觉其烦,而且越读越打动人。三、主旨归纳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四、写法鉴赏1本篇祭文的抒情方式不拘常格,采用自由抒情的抒情方式。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
13、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血缘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2本文在抒发情感上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
14、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血缘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庭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坠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
15、,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3本文在语言形式上采用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不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h)及长(zhn)B丞相薨(hn) 归取其孥(nn)C万乘之公相(shn) 尚飨(xin)D孰谓汝遽去吾(j) 省坟墓(xn)解析:选
16、B。“孥”应读“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窆不临其穴D敛不凭其棺解析:选C。A.“羞”同“馐”;B.“世”同“逝”;D.“敛”同“殓”。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项的一组是()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A BC D解析:选D。为“即使”,其他为“虽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吾与汝俱少年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C而齿牙动摇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解析:选D。“
17、无涯”为“无边”的意思。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将成家而致汝C吾书与汝曰D函梁君臣之首解析:选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A、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季父”是韩老成的小叔。B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C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
18、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解析:选D。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应为欧阳修。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
19、,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呜呼!其信然邪信:相信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够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夭:早死D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解析:选A。信:确实。8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将成家而致汝A BC D解析:选A。均为转折关系。无义,表顺承关系。9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之所以不相信十二郎之死,理由有三:一是十
20、二郎的父亲有美好的德行,二是十二郎纯正聪明,三是十二郞年轻强壮。B让韩愈从疑梦中走出来,不得不相信十二郎猝死的是亲眼看到了十二郎的灵柩。事实俱在,彻底打破了原来“梦也”的幻想。C幻想破灭,作者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自己内心的悲痛。 D选段文字,由疑说到信,又由信说到疑,最后把十二郎之死归咎于天,归咎于神,归咎于理,把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写得哀婉动人。解析:选B。B项,是亲眼看到了报丧的信。10翻译下列句子。(1)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译文:(
21、2)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译文:答案:(1)如果是真实的,我兄长怀有美好德行怎么会使他的后代夭折呢?你纯正明智又怎么不能够蒙受先人的德泽恩惠呢?年轻身强的夭折死亡,年长体弱的却活了下来呢?(2)即使如此,我从今年以来,灰白的头发已经变得全白了,松动的牙齿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天更加衰弱,精神一天天地更加萎靡,过不了多久,我也可能会跟在你后面就死去了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祭鳄鱼文注 韩愈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
22、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23、,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访民问苦,知道鳄鱼为患,便写了这篇祭文来驱逐它。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军事衙推秦济推:推官,刺史属官B及后王德薄,不能
24、远有及:以及C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揜:踏涉D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亢:通“抗”,对抗解析:选B。及:到。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B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C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D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解析:选C。C项中的“以”为承接连词,其他均为表目的连词,用来。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在僻远落后的潮州,他并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骚客遭贬后那样碌碌无为。潮州百姓受鳄鱼威胁已久,韩愈身为一介书生,没有盖世武功,没有绝世神通,但一篇祭鳄鱼文已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勇气与决心。B虽然连为民除鳄
25、也要郑重其事地作文祷祝,似乎有迂腐之嫌,但他以民为天,身受重重磨难而心志不变,正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C昌黎先生在自己处于贬谪失意之时,壮志难酬之际,仍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仍惦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D他所做的已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境界。他不是一个为名为利忙碌奔走的政客,更不是一个求田问舍阿谀奉承之人。他的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才是他的思想根源。解析:选B。“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将未然变成了已然。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
26、出之四海之外。译文:(2)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译文:(3)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译文:答案:(1)封闭山川湖泽,用绳网利刃来消灭危害人民的虫蛇之类的恶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 (2)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在情势上不得不与鳄鱼争辩明白。 (3)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搏斗,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参考译文: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官秦济,把羊一头、猪一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用来给鳄鱼吃,同时又警告它: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封闭山川湖泽,用绳
27、网利刃来消灭危害人民的虫蛇之类的恶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鳄鱼之所以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神明圣伟,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踏涉过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你是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刺史受天子之命,镇守这块土地,治理这里的民众,而鳄鱼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
28、水中,却占据一方吞食民众、家畜、熊、猪、鹿、獐,来养肥自己的身体,繁衍自己的后代;又胆敢与刺史抗衡,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虽然软弱无能,又怎么肯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在情势上不得不与鳄鱼争辩明白。鳄鱼如果能够知道,你就听刺史我说:潮州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至鲸、鹏,小至虾、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至多三天,务必率领那批丑类南迁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三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五天;五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七天;七天还办不到,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移了。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迁移躲避,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搏斗,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你们可不要后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