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一、选择题1明末清初,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对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其代表人物是()A康有为、梁启超 B顾炎武、黄宗羲C谭嗣同、严复 D孙中山解析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的两个人物都是明末清初人,故选B。答案B2关于图中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面对中国近代民族的危亡,最早产生了救国救民思想B严厉抨击了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观念C提出了“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的主张D认为民权政治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新事物,必然能实现解析判断出该图人物是梁启超,A的叙述与史实不符;B、C是谭嗣同的观点。故选D。答案D3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表
2、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什么积极意义()A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C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D促进了政治思想从传统向近代化转换解析A、D不符合史实;B错在“孙中山”,应改为“维新派”;只有C符合题意。答案C4为避免选拔官吏而产生的作弊和任人唯亲现象的出现,孙中山提出的主张是()A利用考试权和监察权来保证B通过暴力的流血革命来完成C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D加强人民的监督解析孙中山参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认为利用考试权可以保证官吏任用是公正的;利用监察权可以保证使不合格官吏得以罢免。答案A5在中国,最早提出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
3、种社会契约关系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谭嗣同 D严复解析严复在维新变法的浪潮中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指出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答案D6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主义者,曾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和天子“君权神授”思想的是()A黄宗羲B康有为C谭嗣同 D孙中山解析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提出“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君主专制是万恶之源”等主张。答案C7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
4、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百日维新 B辛亥革命C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 D义和团解析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可知,C、D明显与材料不符,应排除;在百日维新中,欧洲国家并没有与清政府联合镇压,故排除;只有辛亥革命符合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故选B。答案B8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属于兴民权内容的包括()改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皆由两厢情愿”废除缠足陋习,改为“天足”开议会定宪法实行民主共和改变落后的土地制度,平均地权A BC D解析根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关于民权思想的阐述可以得出正确;叙述有误,康梁主张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故选A。答案A9下列关于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叙述
5、,不正确的是()A与康有为的基本政治主张相同B在民权思想的宣扬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C主张“伸民权”与“广民智”相连,并提出“议院以学校为本”的说法D维新运动失败后,思想一度更趋于进步,成为革命派解析D项叙述错误,梁启超自始至终都属于君主立宪派,甚至变为保皇派,但从来没有变成革命派,故选D。答案D10孙中山在1906年说道:“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盲目排满行为指明推翻清朝统治有双重意义
6、运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A BC D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受阶级的限制,不可能正确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故选B。答案B1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的相同之处有()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侧重于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A BC D解析只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适用,不符合革命派思想,因此只要排除即可,故选A。答案A12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7、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国家沦亡。所以维护一个朝代是统治者的事,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人人有责,这否定了传统的忠君就是爱国的思想,故选D。答案D13(原创题)有人是行动的巨人,有人则是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某人在百日维新前被人攻击为“思想偏激,无君无父”,而此人死后又被誉为“甘愿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此人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谭嗣同 D严复解析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逃往日本;梁启超在政变时躲入日使馆;严复只进行了变
8、法宣传,没有参加变法活动,政变后没有追究责任;故排除A、B、D。只有谭嗣同愿为变法而牺牲,被誉为“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故选C。答案C141895年3月13日严复发表于直报上的辟韩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解析严复认为秦以来的专制君主,都是窃国大盗,从哪里窃得的?从人民那里!可见严复主张还政于民,即民权意识,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康有为)说:“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
9、”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由君主专制进到君主立宪是历史的必然。材料二梁启超提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请回答:(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康有为、梁启超的民权观。答案(1)君主立宪政体。(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
10、: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代特征: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激起新的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的新要求;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3)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和“自立之权”,还要“人人平等”。梁启超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要尽力得利,尽义务享权利;自主之权同专制君主集权是相对的;中国“历古无民主”,中国若不想亡国灭种,就要兴民权。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些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1、。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种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材料三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未解决。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使以其富害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想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
12、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材料三的哪些叙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3)根据以上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答案(1)“至为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吾国资本家尚无”。(2)民族主义,只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只是些抽象概念,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民生主义,只含糊地提到反富人专制,而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不能。理由: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