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重点: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局限性。2难点: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教材整理1商鞅之死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深度点拨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大阻力。(2)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3)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教材整理2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深度点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发展经济和建立专政的历史潮流,改革深入而全面,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大力支持商鞅变法。(3)法家提倡变革,依法治国思想的传
3、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4)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且商鞅采取果断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守旧贵族的势力,都是变法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教材整理3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深度点拨商鞅变法的有局限性(1)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2)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而达到改革的目的。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8“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
4、?【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加强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由于受时代以及阶级属性的限制,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点全面认识商鞅变法史 料解 读史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
5、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注意史料中的句号,抓住其中“遗礼义,弃仁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是以大贤起之”等关键信息。史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
6、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由史料中“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等信息入手,联想所学知识。【史料应用】(1)依据史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提示】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提示】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了
7、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商鞅变法(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a.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b.对伦理道德的轻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a.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b.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
8、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商君书概括材料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对秦国的积极影响。【规范解答】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得出主张之一是奖励军功,根据“功赏明,则民竞于功”得出主张之二是赏罚分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将其思想进行实践,在秦国主持了变法,通过奖励军功、赏罚分明这样的措施,使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增强
9、,秦国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军事基础。【答案】主张:奖励军功;赏罚分明。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1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秦国“卒行其法”。这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并没有取得成功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BCD【解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充分说明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但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项。【答案】A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文王代后人说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10、,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A没落贵族B有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从材料可看出,此“人”说话的目的是挑拨商鞅和秦惠文王之间的关系,反对商鞅变法,此“人”肯定属于奴隶主贵族。答案为A项。【答案】A3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非“决定性”历史作用。【答案】B4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
11、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聚为县”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解析】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
12、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关键词是“公平与公正”,主要体现为破除贵族特权,其方式结合变法的过程总结。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核心词“法”,出发点体现在材料二最后一句“是一国皆善也”,通过分析其含义回答即可。【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