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A粮食生产极其发达的社会现实 B官营青铜冶炼铸造业技术高超C维护奴隶制等级制的基本诉求 D夏商周宗法、分封的基本内容2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铸造工艺的进步
2、 B礼乐制度的崩溃C生产关系的变革 D人本观念的凸显3春秋初期,秦、晋、楚等诸侯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设为县,作为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这主要表明()A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B先秦时期兼并战争频繁C郡县制首先在边疆形成 D分封制度在春秋时崩溃4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封君制。战国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封君,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申君等,都有较大面积的封地,但在其封地内,只有衣食租税之权,而非有土有民。这反映了()A封建宗法观念不断增强 B国家形态处于转型时期C各国变法下的自我调节 D布衣卿相时代逐渐到来5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
3、在实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6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7秦汉两朝28位皇帝中以嫡长太子身份继位的只有四人,东汉12帝中无一人是真正的嫡长子
4、继承。这表明,秦汉时期()A相权过大破坏嫡长子继承制 B皇位继承制度屡遭破坏C皇位世袭制度激化皇室矛盾 D太子继承大统制度消亡8汉武帝在道诏书中再次强调识别人才的重要性: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缇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跞驰之土,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武帝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B消除贵族势力C顺利推行察举制度 D加强丞相权位9史记平准书中留下了西汉时期“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记载;汉书严延年传中也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录。这种现象()A源于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B埋下了王国割据问题的隐患C改变了政府
5、重农抑商政策 D影响了汉代治国方略的调整10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 B统治者 “封建化 ”的结果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11唐朝吏部选官标准,据通典记载主要有四条:“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材料说明()A科举制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封建选官制度选拔人才巩固
6、统治C政府重视教育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D中央执行机构分工负责相互监督12明代,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自宫中下发的旨意,称为“中旨”。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曾“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打击朝中文官。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A内阁权力的衰落 B宦官权力的膨胀C皇权专制的强化 D监察系统的失职13明代内阁公文往来,嘉靖隆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犹自称翰林院,内阁中的文渊阁印“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明末万历朝修会典时,仍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这表明明代内阁()A成员皆为翰林学士 B行政效率受到制约C并非法定中枢机构 D参政权力明显萎缩14乾隆二十七年
7、,乾隆谕军机大臣:“伊犁建造城堡,设立将军,驻防屯田,与其三年一次派兵更番戍守,何如即以凉、庄兵丁携眷迁移较为省便?”从而做出了调八旗兵携眷驻防的决策。乾隆此举主要意图是()A加强满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联系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促进新疆与中原各地区经济交流 D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151793年清朝礼部官员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要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1860年咸丰指示绝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1873年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这种外交礼仪的变化反映了()A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B近代外交艰难转型C宗藩体系走向瓦解 D保守势力仍然
8、强大16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战争使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这一战争()A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使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形成D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7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北大的封建主义也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果北大没有这样浓厚的封建传统或者气氛,五四运动,即使注定要爆发,也决不会是在北大。”这说明当时北京大学是()A封建主义的主阵地 B传统文化的捍卫者C新旧思想的交锋点 D五四运动的领导者18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
9、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这说明雅典()A遵循公民平等理念 B重在均衡城邦各方利益C强调分权制衡原则 D倡导权利与义务相统一19西方法律源于古希腊,罗马把它发展成完备的治理工具,逐渐去除了部落、种族等内容,增添了关于个人权、财产权、债务权等内容,从而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这说明罗马法()A来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 B有利于罗马国家的形成C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权 D顺应了罗马发展的进程20嫁资制度是罗马法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既没有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能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说明罗马法()A提高了妇女的政
10、治地位 B蕴含着自然法的精神C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D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21阿里斯托芬创作并于公元前423年上演的雅典喜剧云,讲述了斯瑞西阿得斯因他儿子参加赛马欠下巨额债务,父子去“思想所”同拜苏格拉底为师,改信云神取代对宙斯众神的信仰,学习“歪曲的逻辑”,试图通过诡辩打赢官司,免除债务。但最后官司失败,他们愤怒地烧掉了“思想所”的房子。这体现()A人文精神占据主流地位 B雅典民众普遍怀疑神灵C雅典司法程序尚不完善 D社会公正尚能有所保证22英国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国王与托利党、辉格党达成协议,规定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此项规定()A取
11、消了君主的外交权力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231755年,时任英国下议院议长昂斯劳在论反对党一文中写道: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问题带去。而且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这反映出英国()A两党制易引发政治混乱 B责任内阁制逐步发展C议会改革助推民主进程 D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24耶鲁大学美国史教授大卫布莱特指出,北方的停战协议并没有解决内战的重要问题,19世纪中期的内战结束150年后,美国人仍在当初的一些问题上持续斗争。其意在()A总结美国内战的经验教训 B突
12、出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C揭示时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D反思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
13、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灾疫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材料二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伦敦患病住户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40天作为明显标志,家人上街时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与此同时(1518年),王室效仿意大利城市做法专门出资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1570年开始在剑桥和施鲁斯伯里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对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
14、举行公共葬礼;要定期清扫街道;将流浪人员及时驱逐出城等。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对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从而使防疫体制显得相对完备,这也是近代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的重要原因。摘编自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3分)26民国时期,各政治派别对辛亥革命存在着不同的纪念和解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政治派别时间言行甲1912年9月我国去
15、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1919年10月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乙1912年10月关于民国建立的过程,政府发布的祭文只有“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孙中山发起在北京举办革命纪念会,会期将届,接内务部通知,更名为共和纪念会。后政府下令将武昌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为原名中和门、通湘门丙1912年10月当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俨然为一-种事实,而政治之败坏已达到极点,于是忧国之士,对于政界前途发展之方法,分为二派:其一派则希望政
16、治现象日趋腐败,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灭亡者,即谚所谓“苦肉计”也,故于其失败,不屑复为救正,惟从事于秘密运动而已;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此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丁1927年10月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国民党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民众只有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7、学知识,分别指出甲、乙、丙、丁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理由。(要求:写清序号,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常平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平粜法和平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粮食仓储制度。该制度的正式提出和实施是在汉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朝廷在边疆地区修建粮仓,当粮价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当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常平仓除了具有调节粮食供求、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作用外,还增加了建立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维护边疆稳定等新功能,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效仿的对象。常平仓制度以粮食为主要调控对象,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治
18、国理念。学习和借鉴常平仓居安思危的战略储备思想,将粮食、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进行储备,对当今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王静峰、王金辉论常平仓制度的起源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建立的常平仓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粮食仓储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材料“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体现了维护周朝奴隶社会等级制的诉求,故选C项;饮酒反映粮食生产有了发展,但不能称为“极其发达”,排除A项;饮宴使用青铜器不能反映“技术高超”,排除B项;文中没有反映分封制的内容,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现世生活的写
19、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可知青铜纹饰凸显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故选D项;青铜纹饰的变化反映审美、思想观念的变化,和铸造工艺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中青铜纹饰的变化不足以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县制得到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县制的推广,并不是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县制最先在兼并得来的土地推广,并不一定是边疆地区,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县制,并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4【答案】B【解
20、析】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宗法制下的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享有经济、政治及征兵的权力,有土有民,且可以世袭,而材料中的封君“在其封地内,只有衣食租税之权,而非有土有民”,表明这时国家机构正在从部族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演进,意味着国家形态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故选B项;据所学战国时期封建宗法观念不断弱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变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布衣卿相发生在西汉初期,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门监察机构”可知宋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监察机构,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故选C项;宋代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排除A项;
21、秦朝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排除B项;宋代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致力于化夷为夏”可知,秦国蜀守李冰和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分别通过国家律令、兴学校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治理和教化,二者都得到巴蜀民众的推崇,可知,这些措施推动了巴蜀民众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这些措施体现的是对巴蜀地区的治理,无法体现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汉不同时期李冰、文翁治理巴蜀地区的不同特色,无法体现治理政策的转变,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未涉及巴蜀地区的经济问题,不能得出
22、稳定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结论,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秦汉两朝28位皇帝中以嫡长太子身份继位的只有四人,东汉12帝中无一人是真正的嫡长子继承”,可知秦汉两朝并没有严格执行皇位继承制度,故选B项;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干扰皇位继承,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皇位继承被破坏,体现不出其影响,排除C项;秦汉之后,太子继承大统依然存在,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武帝在道诏书中再次强调识别人才的重要性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可知汉武帝时朝廷选官方式是地方官员依据德才自下而上举荐,结合所学可知为察举制,故选C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材料说
23、的是选官制度,与贵族势力关系不大,而且“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时设置内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兼并土地的豪强,以武力横行于乡里)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宁可得罪俸禄两千石的太守,也不愿得罪豪强)”可知汉代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结合所学知识,不利于汉代治国方略的调整,故选D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带来诸侯势力增长,威胁中央,由于汉初修养生息,所以地方豪强势力增长,排除A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埋下了王国割据问题的隐患,排除B项;由于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始终施行,没有改变,排除
24、C项。10【答案】A【解析】汉族墓葬中出现鲜卑族服饰的陶俑,鲜卑族墓葬形制呈现汉族风格,这与北方民族大交融背景下鲜卑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故选A项;B项无法解释汉族墓葬中出现鲜卑族服饰的陶俑,排除B项;“三教合一”现象出现在隋代,排除C项;大同地区属于北方,且仅据墓葬风格及陶俑形制无法推知经济重心是否南移,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唐朝吏部选官标准具体详细,封建选官制度根本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以巩固专制统治,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题干论述的是是选官标准,并不等同于科举制本身,排除A项;仅据选官标准无法推知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排除C项;“唐朝吏部选官标准”说明题干论述
25、的是选官标准,与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无关,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旨”“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体现了宦官专权,而宦官能专权的根源是皇权过于集中,遇皇帝幼小、昏庸等情况,大权就会旁落,即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C项;内阁权力的衰落,但并不是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排除A项;宦官权力膨胀的根源也是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监察系统失职是因为权力被宦官侵夺,根源还是皇权的强化,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内阁自称翰林院,内阁中的文渊阁印不得下诸司仍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可知明代内阁并非法定中枢机构,故选C项;翰林院的人是内阁的后备队伍,但内阁的人不一定出自翰
26、林院,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内阁职权范围不明确,排除B项;明代内阁的参政权力由君主所授予,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的特点,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而做出了调八旗兵携眷驻防的决策”,可知乾隆通过迁移八旗子弟携家眷驻防加强对伊犁的统治,故选B项;乾隆目的是驻防稳定统治,并不是民族间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迁移八旗兵及家眷,并不是经济交流,排除C项;天朝上国针对的主要是对外如越南、朝鲜等国,伊犁属于清朝统治范围之内,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1793年要行跪拜礼1860年绝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1873年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可知近百年间中国外交礼仪的近
27、代化,故选B项;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最后一个藩属国的丧失,则标志着晚清华夷观念开始走向“崩溃”,排除A项;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传统的“理藩院”的外交职能全部丧失,近代中国宗藩体系完全走向解体,排除C项;外交礼仪的变化体现保守势力的妥协,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付出庞大的赔款”“华北大乱”“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这一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据所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A项;据所学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一直是反侵略求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民族意识和国
28、家意识的形成,排除C项。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如果北大没有这样浓厚的封建传统或者气氛,五四运动,即使注定要爆发,也决不会是在北大”,结合所学可知,北大有浓厚的封建传统,北大还是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中心,是新旧思想的交锋点,因此,五四运动反封建斗争在这里爆发,故选C项;北京大学是新式学堂,并不是封建主义的主阵地,排除A项;封建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北京大学存在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但还有新文化的传播者,排除B项;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在北大爆发的原因,无法体现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据材料“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可知政务
29、大事由公民大会决定,任何公职人员没有特权,说明雅典遵循公民平等理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并不涉及均衡城邦各方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不强调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职人员地位平等,并没有涉及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大意可知,罗马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去除了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适应了罗马发展过程中解决新问题的需要,成为治理工具,说明罗马法顺应了罗马发展的进程,故选D项;据材料“西方法律源于古希腊”可知,罗马法源于古希腊法律,来源于民主政治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罗马法是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
30、而不断发展的,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只是增加了财产权等内容,没有反映这些内容在罗马法中的地位,故不能说明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权,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据材料“既没有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又能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可知罗马法注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体现了自然法精神,故选B项;古罗马妇女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A项;罗马社会并非和谐社会,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保护强势地位的利益,并没有体现出对奴隶主的保护,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前423年”可知该喜剧是伯里克利时代之后,即民主政治逐渐衰落,债务免除失败说明社会的公正还有所保
31、证,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肯定人的价值等,排除A项;一对父子企图免除债务而改变信仰不能体现“普遍怀疑”神灵,排除B项;该喜剧中官司是正常程序,排除C项。22【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王与托利党、辉格党达成协议,规定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可知君主的外交权力必须由议会核准,说明君主的权力进一步受限,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发展与完善,故选C项;君主有外交权威,说明其还具有一定的外交权力,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排除B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才形成,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721年责任内阁制建立,对议会负责,受议会
32、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据材料“大臣们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可知责任内阁制逐步发展,故选B项;两党制体现分权制衡,没有引发政治混乱,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此后还有多次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完善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方的停战协议并没有解决内战的重要问题”“仍在当初的一些问题上持续斗争”结合所学,奴隶制问题美国内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内战虽然废除了奴隶制,但是还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表明该教授在反思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总结
33、美国内战的经验教训而是在反思内战的不足之处,排除A项;材料意在反映美国统一后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未强调统一的意义,排除B项;据材料“19世纪中期的内战结束150年后,美国人仍在当初的一些问题上持续斗争”可知,该教授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故没有反映出时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措施:严格的灾疫信息上报制度;人力组织的保证制度;救灾防疫物资的保障制度;官方医疗体系的创制和整顿制度;对上天的祈祷和祭祀制度。(8分,任答4点即可)形成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2点即
34、可)(2)特点:政府主导;重视法治建设;强化隔离措施;注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防治结合。(6分,任答3点即可)意义:有利于疫情防治;有利于保障民众健康;有利于推进城市建设;为后世提供了经验。(7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得出严格的灾疫信息上报制度;据材料一“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派员赈济”得出人力组织的保证制度;据材料一“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得出救灾防疫物资的保障制度;据材料一“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得出官方医疗体系的创制和整顿制度;据材料一“修省罪已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得出对上天的祈祷和祭祀制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赈济民众的重任”
35、得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得出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据材料一“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得出“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通过”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二“防疫法令”得出重视法治建设;据材料二“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得出强化隔离措施;据材料二“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得出注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据材料二“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专门隔离要定期清扫街道”得出防治结合。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有利于疫情防治;据材料二“防疫法令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得出有利于保障民众
36、健康;据材料二“定期清扫街道”得出有利于推进城市建设;据材料二“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防疫体制显得相对完备”得出为后世提供了经验。26.【答案】甲:资产阶级革命派。(1分)理由:甲在1912年9月的发言中,“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甲在1919年10月的言论中,表达了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强烈不满,认识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2分)乙:北洋军阀政府。(1分)理由:乙的言行,无论是“政府发布的祭文只有数语”,还是“将革命纪念会改为共和纪念会”“将武昌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为原名中和门、通湘门”等,都体现了去革命化的特
37、征。(2分)丙:资产阶级立宪派。(1分)理由:丙在1912年10月的言论中,认为革命派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相辅相成,实际上是强调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2分)丁:中国共产党。(1分)理由:丁的言论强调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表现出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辛亥革命进行认真思考,力图指导当时的革命实践。在国共关系破裂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2分)【解析】答题格式为:派别理由;甲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据材料甲在1912年9月的发言“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可知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革
38、命的指导思想;据材料甲在1919年10月的言论“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可知表达了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强烈不满,认识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乙为北洋军阀政府,据材料“政府发布的祭文只有数语”、“将革命纪念会改为共和纪念会”、“将武昌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为原名中和门、通湘门”可知体现了去革命化的特征。丙为资产阶级立宪派;据材料丙在1912年10月的言论“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可知其认为革命派与
39、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相辅相成,实际上是强调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丁为中国共产党,据材料“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国民党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民众只有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可知其强调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表现出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辛亥革命进行认真思考,力图指导当时的革命实践。在国共关系破裂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27【答案】(1)特点:以调节粮食供求及稳定粮价为主要手段;以粮价为主要调控对象;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主导,统治者高度重视;蕴含一定的民本思
40、想;具有经济政治军事多重功能。(6分,答出三点即可)(2)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物价,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对后世粮食政策的制定及现代中国战略粮食储备管理提供了借鉴。(9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当粮价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当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可知通过低买高卖的措施来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价,可得以调节粮食供求及稳定粮价为主要手段;据材料“常平仓制度以粮食为主要调控对象”可得以粮价为主要调控对象;政府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参与粮食买卖,体现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该制度是由
41、政府设立执行,体现了政府主导,统治者高度重视;据材料“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治国理念”可得蕴含一定的民本思想;据材料“除了还增加了建立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维护边疆稳定等新功能”等信息可知,该制度不仅在经济层面稳定粮价稳定经济秩序,而且起到稳定政治和维护边疆的作用,可得具有经济政治军事多重功能。(2)据材料“当粮价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当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可知,该制度通过低买高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调节粮食供求”可得,该制度可以在市场物价不稳时通过买卖粮食调节粮食供求进而稳定物价,维持经济秩序的稳定(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据材料“还增加了建立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维护边疆稳定等新功能”可得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据材料“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效仿的对象”“居安思危的战略储备思想对当今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制度为后世效仿,可得对后世粮食政策的制定及现代中国战略粮食储备管理提供了借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