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58.50KB ,
资源ID:791005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9100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1、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 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 D项。答案:C21921年1月,苏俄

2、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3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3、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 ()A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B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表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答案:B4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新旧事物的关系,社会主义只是否定资本主义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一切仍有生命力的东西,则加以改造和吸收,使其变成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基础。从苏俄(联)的发展历程看,下列史

4、实能够体现这一辩证关系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斯大林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很明显新经济政策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有生命力的东西,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B5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

5、给苏联。”为此,苏联 ()A开展“一五”计划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成立经互会解析: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干,故排除;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B项错误;苏联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6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

6、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解析: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答案:D719241928年,美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居第二位;1930年,苏联在美国工业装备的输出中居第二位,而当时输往美国的苏联物品,主要是一些基本原料,如皮革、木材、无烟煤等。材料表明 ()A美苏意识形态矛盾已消弭B美苏合作以应对经济危机C美苏之间

7、实现贸易自由化D苏联借助美国推进工业化解析:美苏两国经济往来并没有因此消弭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故A项错误;苏联与美国的贸易是为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判断美苏之间贸易是否存在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苏联对美出口,以换回美国工业装备,推进本国的工业化,故D项正确。答案:D8有人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已经是政治局农业方面的专家在农耕方面,就知识储备和对业务的熟悉而言,他几乎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农业家”。此言论说明赫鲁晓夫 ()A对农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C被寄望于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D农业改革方案获得基本认同解析:根据材料“农业方面的专家”和“优秀

8、的农业家”看出此言论对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表明言论持有者希望赫鲁晓夫能够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故C项正确。答案:C9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后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失败,与材料中“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

9、局部改革”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10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解析: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答案:C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

10、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的体制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解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进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不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12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

11、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3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

12、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

13、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

14、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原因,要从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个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措施,根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3)从农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论述时,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2)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

15、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3)评价: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

16、合)解析:本题可以围绕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进行命题,在确定观点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可以确定为两种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其次,也可以从社会主义一个角度确立主题;最后,也可以从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主题。答案:示例一: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论述:(1)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示例二:论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论述角度: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改革与探索的简单过程;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示例三:论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论述角度: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