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月考试卷三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
2、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
3、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
4、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
5、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材料二90年代末期互联网兴起,改变了印刷媒体的主导地位,也使得文艺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传统文
6、艺逐渐数字化,如文学变成网络文学、胶片电影变成数字电影,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数字化的文艺产品,如网络游戏、二次元文化等,这使得网络评论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转变。因为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和社交化,网民不仅成为网络文艺生产的主体,所谓“用户生产内容”,而且消费者的点赞、评论也介入到网络文化生产的内部。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批评参与到网络文艺创作中,如网络文学的更新,会受到消费者对剧情、人物的讨论,网络写作为了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会在乎评论者的意见;其二,受众粉丝化,用户的点赞、刷流量和打分会对文化产品的市场效应产生影响,如电影上映初期的网络口碑对后续票房非常重要;其三,网络评论带有非职业
7、化、非专业化的特征,容易形成极化效应,个别极端言论会被放大和引发围观效应;其四,评论的形态也不只是文字,而是弹幕、鬼畜、短视频、表情包等更加多元化的萌言萌语,这符合网络交流的习惯。材料三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但它们不是使文学式微,而是使文学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开始了更有力、更高的飞翔。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作家的职业感也许没有从前那么强了,但创作出具有社会反响的作品的作家,具有广泛的名誉和影响力。许多电影电视剧也因为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改编作品既来自传统的文学书籍,也来自网络上的各种小说。在中国,很多人用文学人口这个概念来分析当今的文学态势。传统意义上的作家,
8、网络文学写作者,文学杂志、报纸、出版社的编辑,文学网站的从业者,作家协会等组织的工作者等等,如果把广大的文学阅读者也计算在其中,那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手机用户中愿意进行文学式阅读、尝试进行文学类写作的人空前增加,这才是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情形。一些从前与写作毫无关联、怯于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人,慢慢地加入了写作的队伍直至显露出创作的才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时代,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数字技术创造的全新社会环境与条件。B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机共演、人机共舞等会促进网络文学精品的产生。C在数字时代,新技术应成为创作内容,实现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革。
9、D受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影响,怯于文字表达的人也可以慢慢显露出写作的才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新技术应成为创作内容”错。材料一第五段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可见不是新技术“成为创作内容”,而是新技术丰富创作内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以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为例,证明数字时代赋予了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B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产生之后文艺生产的形态所发生的变化。C材料三围绕“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
10、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D材料三中“式微”“想都不敢想”“文学态势”等,体现了语言的典雅、通俗、学术化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总分总”“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产生之后文艺生产的形态所发生的变化”错。材料二先总说“90年代末期互联网兴起使得文艺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接着介绍了具体变化“一方面传统文艺逐渐数字化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数字化的文艺产品”,然后介绍“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由此可见材料二的结构是“总分”结构,且重点是介绍网络文艺评论的四个特征。3下列案例,不能体现材料二阐述的网络文艺评论特征的一项是(3分)()A流浪地球上
11、映后,有观众因片中存在常识性错误而认为它是“中国科幻片之耻”。B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初期就收获了观众良好的口碑,使得后续票房持续增高。C不少网友在手机APP上听到歌词“要是能重来”后,纷纷发出了弹幕“我要选李白”。D武侠小说家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长篇小说时,会根据读者的意见修改故事情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第一个特征,即“批评参与到网络文艺创作中”;B.体现的是第二个特征,即“受众粉丝化,用户的点赞、刷流量和打分会对文化产品的市场效应产生影响”;C.体现的是第四个特征,即“评论的形态也不只是文字,而是弹幕、鬼畜、短视频、表情包等更加多元化的萌言萌语”;D.
12、“根据读者的意见修改故事情节”属于作家的行为,不能体现网络文艺评论的特征。4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请你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分别补写两则材料的标题。(4分)答:答案材料二标题: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材料三标题: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几则材料都围绕“数字技术”和“文艺创作”来谈自己的观点。因此“数字时代”是它们的共同背景。材料二主要写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由此可见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材料三有一个总领句,是“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由此可见材料三的主要内容是“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
13、”。5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的结构脉络混乱,段落之间缺少内在逻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答:答案不同意。理由:材料一先阐述了数字技术对文艺精品的影响;然后从“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催生新的文艺精品”两个角度具体阐述这种影响;接着围绕后一个角度继续探讨文艺精品的新媒介属性,进而表明技术进步带来了美学变革;最后阐述新技术如何促进艺术精品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首先说“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即阐述了数字技术对文艺精品的影响;接着第二段论述“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
14、的呈现形式”,第三段论述“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这是从“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催生新的文艺精品”两个角度具体阐述这种影响;第四段论述“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第五段论述“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这是围绕后一个角度继续探讨文艺精品的新媒介属性,进而表明技术进步带来了美学变革;最后论述“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阐述新技术如何促进艺术精品的产生。可见材料一层次很清晰,因此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15、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的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
16、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
17、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
18、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的人,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
19、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
20、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
21、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从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体现了处世方式的不同,但从“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你说:我们的先生叫作老哩”来看,孔子的要答实质上体现了孔子追求理想
22、的执着。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了双关手法。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既可理解为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边城中也有反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本文鲁莽好勇之人”错。论语中子路的确“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刻画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形象有所不同。
23、文中孔子批评子路“执拗”,作者写道“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由此可知本文的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性格有所改变。B项,“暗写叶公都运用了双关手法”错。文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没有关系,自然不是“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D项,文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一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而沈从文的边城,描绘的是湘西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的是人性的善良美好。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答:答案
24、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三处出现“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第一处写“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这里”应指上文“回去吧!回去吧!徒弟们呢”,再结合后两处“弟子们东西”出现的语境可知,“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所想象的结束周游后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后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
25、,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这篇小说中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独白和其与子路的对话,从孔子“老了哇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的独白中可以看到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孔子抱怨子路的话更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从而突出了小说赞颂孔子人格和精神的主题。这些自白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了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却“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叫作老
26、”的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另外,这些自白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先是,(窦)建德遗秦王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记室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致死于我。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
27、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收,道衡之子也。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世民曰:“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
28、。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通等又请解围据险以观其变,世民不许。中分麾下,使通等副齐王元吉围守东都,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趋巩而去。王世充登城望见,莫之测也,竟不敢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B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C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D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
29、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分析文意可知,“至此”是“到这个地方”,“两寇”指王世充和窦建德,“至此两寇”连用句意不通,而“合从”为动词,与“两寇”构成主谓关系,句意完整,故应在“两寇”前断开,排除A、C两项;“偃”意为停止,“偃兵”则是停战之意,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室,官名。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B江淮,地理名词,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C咽喉,中医学名词,咽与喉的总称。在文中是喻指险固的、
30、重要的地理位置。D东都,即长安,与西都洛阳对称。班固的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东都,即长安,与西都洛阳对称”错误,应该是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对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世民和将佐商议窦建德求和一事,大家都说应避开敌人的锋芒,而郭孝恪认为应占据武牢之险阻挡窦建德的军队,乘机而动,必能打败他们。B薛收指出王世充的困难是粮食不足,如果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军会和,窦建德帮助王世充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唐朝统一天下的日子遥遥无期。C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赞同薛收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他们认为李世民的部队疲惫劳顿,
31、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D李世民坚持自己的意见,采取分开兵力的策略,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包围东都,自己率领精兵勇士向东赶往武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赞同薛收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分析错误,从第二段“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可知,应该是“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不赞同薛收对战争形势的分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4分)译文:(2)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
32、弊之承?(4分)译文:答案(1)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危急,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2)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哪里还有什么漏洞可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穷”,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蹙”,紧迫、窘迫;“穷蹙”,处境困窘危急;“垂”,临近;“面缚”,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指投降后成为犯人。(2)“并力”,合力;“承”,接受、承受;“何弊之承”,宾语前置句。14秦王李世民为什么决意迎战而不避窦、王二人之锋芒?(3分)答:答案(1)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又吃尽,上下离心离德,不需多少力量,就能打败他。(2)窦建德刚
33、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懈怠。(3)他自己的部队占据武牢,位置优越,等于扼制窦建德的咽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重点把握第二段李世民的言论,梳理语意。从“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可概括出“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又吃尽,上下离心离德,不需多少力量,就能打败他”。从“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可概括出“窦建德刚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懈怠”。从“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可概括出“他自己的部队占据武牢,位置优越,等于扼制窦建德的咽喉”。参考译文起先,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求唐军退到潼关,把占领的
34、郑国土地归还给王世充,大家像过去那样和好。李世民集中将佐商议这件事,大家都说应该避开敌人的锋芒。郭孝恪说:“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危急,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我们应该占据武牢之险阻挡窦建德的军队,乘机而动,必定能打败他们。”记室薛收说:“王世充保守占据东都,府库充实,他带的都是江、淮一带的精兵锐士,眼下的困难,只是缺少粮食罢了。因为这一原因,才被我们牵制,使他求战不能,固守也难以长久。如今窦建德亲率大军,自远方赶来救援,也一定是带了他所有的精锐士卒,想置我们于死地。如果放任他到达这里,两方面的敌人会合在一起,把黄河以北地区的粮食运来接济洛阳,那么这场
35、战争就刚刚开始,停战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统一天下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现今应当分兵包围洛阳,深挖沟,高筑墙,王世充如果出兵,我们多加小心,不与他交战。大王你亲自率领勇敢善战的士兵,首先占据成皋,训练部队,等待窦建德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制胜。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失败,不过二十天,这两个人就会被我们擒获了。”李世民认为这一建议好。薛收是薛道衡的儿子。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说:“我们的部队疲惫劳乏,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窦建德乘胜席卷而来,锋芒锐利,气势强盛,我们腹背受敌,这并不是完美的策略。不如撤退保新安,找他们的漏洞攻打。”李世民说:“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又吃尽
36、,上下离心离德,不需多少力量,就能打败他。窦建德刚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懈怠。我们占据武牢,等于扼制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险与我们争锋,我们攻取他也十分容易。如果他犹豫不决不与我们争战,十天半月间,王世充首先就会溃败。东都城破,我们兵强马壮,气势自然倍增,一举两得,就在这次行动了。如果不尽快进兵,敌人一旦进入武牢,其他各城又都是不久前才降附我们的,必定难以坚守。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哪里还有什么漏洞可找?我的决心已定了。”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洛阳之围,占据险要地势,等待形势的变化,李世民不答应。于是分开兵力,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坚持包围东都,李世民率领精兵勇士三千五百人向
37、东赶往武牢。从正午时出兵,经过北邙山,抵达河阳,向巩县的方向赶去。王世充在城上远远看见,但不知唐军的意图,最终也不敢出去交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岐阳三首(其一)元好问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四月城破。此时元好问任南阳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描写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凶猛的敌骑强势压境
38、,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B“千里传闻果是非”写作者听见不幸的消息,心里悲痛万分,一声长问写出了作者悲愤、沉痛的心情。C诗歌颈联实写庞大的鲸鲵凶恶残暴,吞噬人群,猖獗的毒蛇和恶狗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紧围孤城。D“穷途老阮无奇策”中的“老阮”,是指阮籍。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此句是作者借典自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实写庞大的鲸鲵凶恶残暴,吞噬人群,猖獗的毒蛇和恶狗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紧围孤城”错误。“鲸鲵”“蛇犬”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来比喻残暴的蒙古军。16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
39、桑句便工”。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答案(1)本诗主要是写蒙古军围攻岐阳,岐阳城遭受重创,生灵涂炭,而作者将满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留下这篇名作,成为元好问丧乱诗的代表作之一,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2)从艺术特色来看,颔联三秦形胜与千里传闻惨烈形成对比,突出强调蒙古侵略战争的残酷。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蒙古军的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对其行为的强烈谴责和对他们的憎恶与痛恨之情。尾联用阮籍的典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他的内心充满悲愤之情。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满目疮痍之景,抒发满腔悲悯愤懑之情,正是“赋到沧桑句便工”。解析本
40、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以赵翼的评论为切入口,分别从内容、艺术特色两个角度进行诗歌赏析。关中形胜之地为凶狠的蒙古军所围困,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作者感觉自己救国无策,而空望岐阳,凄泪满裳。他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作者将满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号称形胜的三秦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怎知道究竟是真是假。三秦形胜与千里传闻惨烈形成对比,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的担忧。在一声反问中他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
41、溢于言表。“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蒙古军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作者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这两句用阮籍的典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综合运用对比、比喻、夸张、典故、直抒胸臆等技巧描写满目疮痍之景,抒发情感,正是“赋到沧桑句便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42、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2)杜甫登高中的“,”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充分表现了诗人在漂泊异乡、年高多病状况下的悲凉心境。(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如“ , ”。答案(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示例一)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示例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示例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
43、能力。注意易错字:(1)耻;(2)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人们眷恋杭州,首先是因为杭州的山水。杭州山水最佳处,自然是西湖了。得天独厚这个词,用在西湖身上,再恰当不过。西湖东面是平畴,南、西、北三面环山,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一泓碧水,所以杭州有“三面云山一面城”之说。湖面的大小,山峦的高低,与人类的审美最佳值高度。西湖湖面总面积六平方公里多一点,可谓不大不小。湖太小,对岸景色一览无余,便没了神秘感。而湖太大,无边无际,一片苍茫,失去了想象空间,也就同样没有了美感。西湖三面的山体也很配合,高度从五十米至四百多米依次抬升,错
44、落有致,叠清嘉,无论是在湖边漫步还是湖中荡舟,随便睃上一眼,风景便争先恐后眼帘,绝不用踮着脚尖望眼欲穿去寻求。试想,如果一座高山陡然而起,像一道墙壁一样一下子阻断了视线,那又会是什么感觉?湖上由于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永远是在烟岚中影影绰绰、缥缥缈缈、如梦如幻,让你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漫出这样一个念头:山那边到底有什么?这个念头,一定轻柔而又固执地挠着你的心,引诱着你无论如何要去一探究竟。张岱对雪天的西湖情有独钟,就我而言,更喜欢雨中的西湖。杭州四季多雨,一般情况下,三五天就会下上一场。除了台风季节,杭州的雨大多是不急不慢潇潇而下,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密密麻麻的雨脚激起阵阵雾岚,远山近水就被
45、罩进了柔情绵绵的薄纱里。湖边多垂柳,长长的柳丝地扎进水里,风拂过,缥缈若约,这时的湖面,会更显迷蒙。此时,撑把伞在湖边闲步,是不是有一种一脚踏进了仙境的感觉?(选自劳罕最是杭州品不够,有删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契合绵亘不绝扑入疏落有致B吻合绵延不绝映入参差不齐C契合绵延不绝扑入参差不齐D吻合绵亘不绝映入疏落有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吻合:完全符合。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符合。“吻合”是在目标上一致,“契合”是在结果上一致。语境说的是西湖湖面的大小,山峦的高低符合人类的审美最佳值,故选用“契合”。第二空,绵亘不绝:多
46、指山脉等接连不断的样子。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语境的使用对象是西湖三面的山体,故选用“绵亘不绝”。第三空,扑入:急切地进入。映入:某物进入视线之内。“扑入”是比较突兀的、迅速的,含有主动性;而“映入”比较缓慢的,自然的。结合语境说的“风景便争先恐后”分析,此处应选用“扑入”。第四空,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疏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韵味。语境是说湖边垂柳长长的柳丝虽长短不齐,但有情趣,故选用“疏落有致”。故选A。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47、湖上由于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永远是在烟岚中影影绰绰、缥缥缈缈、如梦如幻,你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漫出这样一个念头:山那边到底有什么?B由于湖上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在烟岚中永远是影影绰绰、缥缥缈缈、如梦如幻,你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漫出这样一个念头:山那边到底有什么?C由于湖上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永远是在烟岚中影影绰绰、缥缥缈缈、如梦如幻,让你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漫出这样一个念头:山那边到底有什么?D湖上由于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在烟岚中永远是影影绰绰、缥缥缈缈、如梦如幻,让你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漫出这样一个念头:山那边到底有什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错误有:一是“湖上
48、由于终日水汽氤氲,周围的山峦”中途易辙,应把“湖上”和“由于”颠倒位置,这样排除A、D两项;二是“山峦永远是在烟岚中”语序不当,应把“永远是”放在“在烟岚中”之后,这样排除C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杭州的雨大多不急不慢从天空飘下,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远山近水就被罩进朦胧的薄纱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答:答案(1)用词角度,原句中运用了“潇潇”“密密麻麻”“阵阵”等叠词,形象地描摹了杭州下雨时的情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韵美。(2)修辞角度,原句“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杭州的雨不急不慢的特
49、点。(3)语体风格角度,原句多使用书面语言,生动形象,令人如临其境,改后句子偏向口语化,如“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口语化严重,使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不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原句中的“潇潇而下”“密密麻麻的雨脚”“阵阵雾岚”依次被改为“从天空飘下”“密集的雨点”“不少水雾”。原句中“潇潇”“密密麻麻”“阵阵”等叠词,形象地描摹了杭州下雨时的情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韵美;改句没有了叠词,自然失去了韵律感和音韵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原句“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运用拟人手法,把杭州的雨拟人化,赋予雨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
50、了杭州的雨不急不慢的特点;改句改为“落在湖面上”,只是一般的客观表达,缺乏原句的生动形象。从语体风格的角度分析,原句“不急不慢潇潇而下”“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密密麻麻的雨脚激起阵阵雾岚”“远山近水就被罩进了柔情绵绵的薄纱里”多使用书面语言,生动形象;改句中的“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偏向口语化表达,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不一致。(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
51、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
52、B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C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D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从上文来看,前面解读“鲸落”,也就是选项中“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所指的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应放在前面,这样才能与上文更好地衔接,排除C、D两项。从后文来看,后文写鲸落给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也就是“一鲸落而万物生”的具体表现,所以“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应放在后
53、面,排除B项。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答案在生物学意义上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其转化为有机质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空,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此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可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第空,由下文“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整个过程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可知,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可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空,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细菌把硫化物转化成了“有机质”,所
54、以此处可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结合你的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对“格局”的思考和理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解读这是一道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格局”,重心是形成“格局”的方法或途径,即“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立意时,既可以兼顾三者与“格局”的关系,把三者当成一种并列关系,谈这三者对“格局”形成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针对三者中任意一两个与“格局”的关系来谈。具体写
55、作时,注意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独特感悟,写出深度。立意指导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决定你的格局;要有大格局,就要多读书,多旅行;人生之大格局,尽在书中;等等。佳作展台“读”出格,“行”有局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那么,何为格局?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先驱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的现实主义大师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唤起国民精神觉醒的文学大师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排比句式,增强气势)那么,格局又从何而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
56、路,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是的,没错!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以及由此达到的境界等。而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决定了他的人生视野,也影响着他的人生格局。(开宗明义)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培根用其富有哲理的话教导我们通过阅读找到提升格局的方法。一个人所读的书,决定了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识见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等,而这些影响着人生的格局。当因辛勤工作但收获甚微而牢骚满腹时,书籍会告诉你要笑对生活,让你重拾工作的激情;当抱怨自己一无是处时,书籍又会告诫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7、就会在耳畔响起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读书,是为了避免被琐碎的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读书,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气质,放大人生的格局。(论述阅读对于“格局”的重要性)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我们的人生格局也会更加宽广。散文大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余秋雨正是从敦煌的莫高窟走到阳关,
58、从杭州美丽的西湖畔走到风雨中的天一阁,才完成了他的散文名作文化苦旅,打开了他走向文化纵深处的格局,也为我们打开了解读古文化精髓的窗户。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有过的不同过往,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升我们的人生格局。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这或许就是对人生格局形成的最佳阐释。(结尾点题,回扣中心)名师点评文章能够从材料的中心出发,阐述格局与阅读、实践等之间的关系。文章先阐释何谓“格局”,然后从“读书”与“行路”两个角度阐述了格局形成的不同路径,最后引用名言作结。在论证过程中,多引用名人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并举例进行事实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