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78KB ,
资源ID:7905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905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下图所示,汉武帝这一规定()A.使相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使许多皇室宗亲离心离德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3、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时间阶段数量

2、(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一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A. B. C. D. 5、中国古代

3、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6、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7、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B.枢密使C.参知政事D.三司使8、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

4、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9、据常山贞石志载,“行省之用及千定(中统钞一千锭),必咨都省(中书省)”,意思是当时行省只具有机动支用中统钞一千锭以下的权力,超过一千锭,就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 这说明( )A.行省的民政决策都要呈报中书省议决B.中书省是地方最髙行政机构C.行省制注重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行省内部实行分权制约体制1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

5、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11、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12、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

6、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原因时说:“主荒臣专. 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明史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

7、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干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各有何影响?2.依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面对内忧,宋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监察?3.依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针对元朝灭亡的原因.明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4.直接促成军机处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军机大臣的职权主要是什么?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明、清四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14、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开国功臣姜尚于齐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

8、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36郡,为上郡、巴郡、汉中郡、蜀郡、河东、陡西、北地、南郡、黔中、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陈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闽中、长沙、齐郡、琅邪。后来,又增设4郡: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据谭其骧秦郡新考整理材料三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

9、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统治者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何历史意义?(6分)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

10、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

11、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从材料一汉武帝时,规定诸候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可知这一政策是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不是君主专制问题;B项错在“消除”二字;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从出身、所在和

12、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委员制”指的是宰相不是一相制,而是多相制,不是一人,而是多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讲的是宰相职能,与宰相数量多少无关,中六部长官不参与议决诏书。故选B。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

13、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宋代为分散宰相的财权,设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为三司使。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圆署会议制与分领制相结合”“数名行省官员共同议政决策”

14、“四大职事由官员分别执掌”体现出元朝行省 官员之间的分权制衡.故D项正确;A项错在“监督皇权”;B项 说法错在“独立”;C项说法错误。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査行省制,以行省制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调和作用入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行省的开支达到中统钞一千锭的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开支小于中统钞 一千锭的事务可以自己做主,这不仅有助于中央集权,也有助于 地方发挥自主性,说明行省制注重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选 C项,在开支方面,中统钞一千锭以下的不需要咨请中书省,故 不能得出行省的民政决策都要呈报中书省议决,排除A项。中 书省是中央机构,故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行省

15、内部的分权 制约,故排除D项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暂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证明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最终被行省制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选D。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隋唐至

16、明清时期监察体系演变的趋势。材料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漸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表明监察体系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有不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7、2.设立通判负责地方监察。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3.针对“主荒臣专”,明政府加强皇权;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建立厂卫制度,废行省制度,权分司。针对“法度不行”,明政府颁行大明律。针对“人心涣散”,明政府采取 “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4.原因:一是为了筹划西北军务;二是为了严守机密。职权: 承旨、出政。5.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逐步达到顶峰。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利用教材知识可直接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信息“对地方的监察”;第(3)问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出 “主荒臣专”“法度不行”“人心涣

18、散个要点;第(4)问比较简单;第(5)问要注意是“概括趋势”。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特点:以分封制为立国基础,且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特点:疆域辽阔。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1)问在归纳材料一中诸侯来源的基础上,结合“以藩屏周”“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等信息作答。(2)问从材料二“初并天下为36郡”可知是郡县制,主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问材料三“其地北逾阴山,西极

19、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体现了元朝疆域的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15答案及解析:答案:1.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三则史料,据材料一“汉武帝” “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 任命为官,成为定制”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都皆罝中正,以定其选”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早孤,家窭(ju,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第二、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难度不大。2.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重视官员品德。3.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给史料分析归纳,首先需要结合前面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材料四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分析归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