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考纲要求1.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市”的发展2商业城市思维发散丝绸之路史观结论文明史观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起到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史观促使东西方物种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思维导图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史料一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
2、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解读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史料三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解读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史料四“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五(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3、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解读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史论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
4、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史论2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
5、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史论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1 (2013新课标全国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
6、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2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
7、缓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台地多用宋钱”,说明清朝时期宋代的钱币在台湾地区仍在流通,由此可知清朝前期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故答案为B项。3 (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两点:一是隋都城图;二是材料的含义。由隋都城图可知这是发生在隋朝的事情,A项出现于宋代,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隋朝时都城中坊市界限分明
8、,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不利于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4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答案C解析珐琅彩瓷始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故选C。5 2013年7月9日数字中国网:“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不相符的说法是()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
9、物B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即可知D项错误。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2“海禁”政策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思维导图三种基本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古代中国这三种经济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史料一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解读史料表明早在商鞅变法时期中国就已形成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史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10、。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解读史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由,雍正帝同样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工商业是末业。具体原因他认为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面对工商业比农业获利多,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的情况,主张采取措施,使百姓回归农业。史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解读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
11、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史料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岳麓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解读史料反映出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存在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但不含有资本主义萌芽。史料五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
12、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解读“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史论1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
13、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论2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而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结果中西方国力兴衰易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 (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14、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并未体现限制商人经营何种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严令商人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2 (2012福建高考)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
15、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的含义,司马光认为农、工、商贾都是“公家”(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业流通对公家有利,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3 (2011福建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解析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
16、。4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答案B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这道出了统治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注意题干问题是“采取的政策”,容易误选C项,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因此,B项正确。5 (2013北京高考,节选)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
17、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县城的数量从东汉后期到唐朝前期不断增加,而黄河流域县城的数量则呈现减少的趋势;分析原因时主要从当时的人口迁移、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分析
18、。自唐朝至五代,福建对海外的通商贸易,由朝廷和地方官直接管理,抽取一定税收或贡物。实行贸易开放政策,是王朝强盛和自信的表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福建路提举市舶司(简称市舶司)后,福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成为贸易大省和重点省。元朝沿袭宋代管理海上贸易的做法,“凡江、浙、闽、粤滨海之地,与外蕃互市,以市舶官主之。”明清时期,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正常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滞甚至破坏。非选择题解答注意事项(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2)语言要做到“
19、两化”: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1唐朝的“柜坊”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错误。唐朝的“柜坊”不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2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正确。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3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错误。唐朝扬州、成都等
20、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4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正确。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清政府开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就是例证。5“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正确。“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6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21、,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2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3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4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5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6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22、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7“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8“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 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
23、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2 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
24、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3 2013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3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过的是()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可知选择C项。4 2013
25、年8月我国航母总设计师吴晓光在谈到重视海洋、确保海洋合法权益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探究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指南针的发明A B C 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淡薄”,分析原因方法多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故选D。5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
26、”,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三项。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6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7 以
27、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海禁”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并不禁止海外贸易,故选D。8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8、。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 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 B C D答案D解析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项正确,项“世界贸易中心”说法是错误的
29、。10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答案D解析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等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11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
30、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2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
31、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使清政府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答案为C。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
32、期长安城的商业(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
33、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解析本题考查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唐、宋、明时期的史实予以证明。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
34、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
35、,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
36、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7、。(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