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958.50KB ,
资源ID:79006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900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限时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限时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限时练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工具的革新是推动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以下图片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骨耜是商代以前的生产工具,耦犁是汉代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工具,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名师点睛】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

2、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中原地区人地之间的矛盾B. 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C. 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D. 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画像砖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农业生产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的人地矛盾、田庄的管理方式和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3.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

3、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 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 农业发展停滞C. 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 人地矛盾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可知,清朝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使许多劳力束缚在土地上,这使农业难以实现转型,C正确;据材料“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可知,清朝时期的经济作物的种植相比于明代有所缩小,A说法不准确;B、D不是材料主旨。4.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它使用原料上等,产品大多精美。在冶

4、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 国家权力的支持C. 工匠人身依附松弛D. 优秀工匠的智慧【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生产中不计成本,所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比较稳定,并不是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排除A;CD项是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5.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该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皋喧盛实为邑中诸镇

5、之第一。”这说明A. 手工业发展促进市镇兴盛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商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清时盛泽镇由一片荒村发展为繁华市镇,主要原因是因为该镇发展了纺织业,说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兴盛,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专业化分工的信息,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A。6.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 汉代江南地区B. 唐代关中地区C

6、. 宋代太湖地区D. 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数据可知,此时该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地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苏杭地区,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错误。7.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

7、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8.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材料表明A. 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B. 宋代赋税征

8、收开始以货币为主C. 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D. 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宋代出现了私人发行金融票据,以及政府担保票据兑换,这表明商品经济推动了信用金融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宋代经济出现近代化因素,但不表明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表明在宋代经济活动中已出现契约关系,但不能表明北宋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排除C项。故选D。9.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 地主对佃农人身控制减弱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 土地私有权没有法律保障

9、D. 朝廷对基层管理松散【答案】A【解析】【详解】地主不得阻挠退佃离开的客户,说明宋代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制度,而非重农抑商政策和土地所有制,排除BC项;地主对佃农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说明朝廷对基层管理松散,排除D项。故选A。10.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

10、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丈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A. 中国社会经济卷入世界市场B. 外国资

11、本主义经济入侵C. 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指的是,资本主义瓦解了被侵略地区的原有经济,即自然经济,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指近代工业产生。就中国来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输出,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体就是主要的表现,故选C,ABD项都无法体现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的内容。名师点睛】西方工业革命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

12、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12.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一千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A. 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 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C. 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D.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

13、料“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来看,新兴机器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之间存在矛盾。故答案为B项。A项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13.1876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盛宣怀受命主持重建,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华盛纺织总厂。之后由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 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 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

14、目标C. 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 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并不能通过孤例揭示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选项错误,织布局由官办到被私人占有的变化无法体现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目标;C选项正确,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织布局坎坷的命运,它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织布局的命运变化体现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逐渐加深。14.如图为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图可知A. 各国在华投资均呈增长趋势B. 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C. 在华资本反映列强综合国力D.

15、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19021920年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投资总额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战”后,德国下降,英国、日本、美国在增长,外国在华投资总值明显上升,说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故选B;德国“一战”后在华投资下降,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日本,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15.1915年,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创办了申新纱厂。下图是该厂建厂初期的盈利情况,图中数据能够说明A. 清朝末年洋务企业的兴起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产生C.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D. 国民政府前十年经济的增长【答案】C【解析】【分

16、析】【详解】据表格中的信息1915192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正处于民国初期,C项正确;洋务企业的兴起于19世纪的60年代,A项与时间不符,A项错误;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B项错误;国民政府前十年是1927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16.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有822所,民国十二年有1194所,民国十三年有1548所,民国十四年有1666所,民国十五年有1695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A. 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B. 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C. 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D.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

17、】材料所述为19211936年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B符合题意;A“全体国民”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列举了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是否政府主导修建,C说法不准确;单就职业教育这一项的发展不能得出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的信息,D不正确。17.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年份19377193919401941194219431944总计工厂数量234419517306

18、106113765495462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问题。从表格提供的时间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这种历史现象并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排除A。表格中西部工厂数的明显的增多的确表明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是西移的,B项符合题意,正确;选B;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直到今天工业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建国

19、之后的一五计划,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18.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B. 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C.

20、 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D. 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来看,材料对哥伦布的评价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哥伦布的评价较为片面,只是站在某一角度的评价,排除BCD项。19.“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描述的是A. 价格革命B. 商业革命C. 工业革命D. 世界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平宁半岛属于地中海沿岸,里斯本

21、、安特卫普、伦敦属于大西洋沿岸,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的影响,即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选项正确;价格革命指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材料未涉及,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没有材料所述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世界市场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20.在1600年,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数额占英国贸易总额的5%6%,17世纪末则超过25%,英国商人从垄断中大获其利。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英国殖民地拓展B. 英国工场规模扩大C. 打败西班牙舰队D. 英国垄断三角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在1600年,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

22、后再转口的贸易数额占英国贸易总额的5%6%,17世纪末则超过2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地拓展导致材料的现象出现,A正确;英国工场规模扩大,与对外贸易的大增之间不是主要的因果关系,B排除;打败西班牙舰队,属于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的表现之一,C排除;英国垄断三角贸易,也是殖民地拓展的表现之一,D排除。故选A。21.“英国人的优势一是海洋对它的保护作用,二是处于到美洲的便捷航路上,三是采取人弃我取的原则处理殖民和欧洲事务,四是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英国人的优势”最有利于A.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B. 海外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C. 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D. 资产阶级

23、代议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英国地理位置优越,少受他国干扰;交通便利海外运输发达;积极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扩张;资源储藏丰富等,这些条件最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故C正确;ABD与材料联系不大,排除。故选C。22.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D. 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垄断的出现,垄断的出现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非破坏,选项B不符合题意

24、,排除;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非降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中的大鱼吃小鱼等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且还要知道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等。23.“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B.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C. 垄

25、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D.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电报和海底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 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通讯工具的革新导致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项正确;材料说明是世界市场发展问题,农产品价格上升和下降与市场需求有关,故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只是举例子,不能说明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故项错误;垄断组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故项错误。24.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哪一选项与之最为符合A. 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B.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C. 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D. 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

26、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B错误;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C错误。25.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A. 自

27、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 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C. 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D. 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详解】我国“一五”计划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出现了供应不足为完成任务而搭车销售、抢购囤货等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计划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供销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严重自然灾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确是进行了经济封锁,也加剧了新中国的物资供应匮乏,但1955年是“一五”计划时期,此时的物资紧缺并非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8、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6.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A. 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 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C.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队企业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出现和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改革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社队企业的性质

29、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这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故A排除;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人民公社体制优越性的后果,人民公社化属于“左”错误,故B排除;社队企业出现于人民公社化时期,不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C排除。27.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A. 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B. 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C. 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D. 结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以后GDP总体呈增长发展,说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总体发展,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

30、展,经济增速明显;1989至1991年增速不显,这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局势有关;1992年增速明显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这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1979年以后GDP总体呈增长发展,排除;D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看出有关结构调整的内容,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

31、读信息的能力。28.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 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B. 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

32、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错误,排除B;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29.“、”三处非农就业人数大跳跃可以推知A. 计划体制一直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B. 非农就业大跳跃是政策调整的结果C.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D.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所处的时间分别是1960年、1978年、90年代初,结合所学这本个时期分别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三次政策性的调整。从而影响到了非农就业的大跳跃,故B项符合题意;第三次调整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

33、从处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下降的,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处正是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并不是移动最快的,故D项错误。30.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 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B. 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 春播的田野上,父子聚在自家承包的小田里精耕细作D. 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答案】A【解析】【详解】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是90年代的事,故D符合题意。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24分,

34、共40分)31.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隋唐五代简史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自南宋梦梁录材料三: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

35、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铁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市”的特点。(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交易时间有限制;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监控(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变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3)商业城镇空前繁荣(或城市的商业活动活跃)

36、;具有专业特色的市镇兴起;商帮出现。【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得出坊市分离;根据“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得出交易时间有限制;根据“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得出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监控(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变化:根据“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根据“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得出商业城镇空前繁荣(或城市的商业活动活跃);根据“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得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市镇兴

37、起;根据“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得出商帮出现。32.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二: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

38、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材料三: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

39、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答案】(1)含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省份:安徽、四川。作用: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或国内改革遇到

40、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深刻变化: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或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详解】(1)含义:根据材料的出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可得出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策:结合所学可知,决策是指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省份:根据所学,突破“禁区”是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可得出是安徽、四川。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等角度概括。(3)背景:根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南方谈话,根据所学,可从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等角度概括。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主要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主要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