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对应练(十五)文本知识精练(一)阅读节日与文化,完成后面的题目。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产生与被继承时,必然存在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B节日文化有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往往能使传统节日中的不合理、过时内容改动为合理化。C节日文化有复合性特点,许多节日包括多种活动,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D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不过,应随时代变化作相应修改,才能合理,也是必要的。DD项,“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表述不当,原文是说“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段运用材料分
2、析,最后结合现实提出节日文化应发展变化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列举放纸鸢、送瘟船活动的事例证明节日文化的进步性和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C文章第三段,用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和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论证民间许多节日内涵丰富。D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论证节日文化产生、改进、复合性、功能及发展变化几个方面。DD项,“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错,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节日文化带有幻想和迷信等消极因素,表明人类或民族文化曾经历过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B正因为节日文化有着自然调节、改进功能,所以节日文化呈现出复合性特点。C传统节日
3、文化曾发挥过各种社会功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旧生活、旧文化模式否定它们。D一些传统节日加入新内容,是适应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新变化的表现,它体现了节日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要求。BB项,强加关系。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_答案节日文化的调节与改进节日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修改旧节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
4、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 ,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对偶借代排比B对偶借代夸张C拟人比
5、喻夸张 D拟人比喻排比DD项,此语段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的手法。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再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原文中“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运用了反复手法,“亮了”反复出现,充满动态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乡村人家次第醒来的场景。答案原文运用反复手法,从点到面,富有动态感,生动形象,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灯火次第亮起来的喜悦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7请在文中画横
6、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解析本题中,第空,根据上文“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和下文“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推知应填“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第空,根据上句“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和下句“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推知应填“却又好像很远”。答案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却又好像很远8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7、。(唐孟云卿)A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寒食节重阳节B中秋节 元宵节 春节 寒食节 端午节C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重阳节 寒食节D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重阳节 寒食节C注意各节日的风俗。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元夕即元宵节;“共婵娟”是中秋节;“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登高”是重阳节;“子推”是寒食节。主题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
8、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
9、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
10、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
11、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
12、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
13、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
14、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9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15、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C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故选C。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
16、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
17、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选B。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A本题考查分析文
18、章论据的能力。B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说法太绝对。D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故选A。12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第一段“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中,将“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第三段列举“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
19、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增强了说服力。答案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列举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观点,第一段中用“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1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提炼材料内容的能力。文中“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
20、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是从文化层面来说明原因;“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明原因;“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明原因。答案(1)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
21、化得以绵延和发展。(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主题微点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曾和亲人一起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曾和朋友一起过劳动节、国庆节还有和我们敬爱的老师一同过教师节可以说,节日伴随我们成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激起了我们不少深深的思索,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请你以“节日”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作文片段。【写作指导】既然是“节日伴随我们成长”,那么作文题目肯定是五彩缤纷,作文内容也是百花齐放,面对诸多的竞争对手,我们如何写呢?我想应先从题目入手,“节日”范围太广,应该缩小题目,写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节日,即这节日曾经给自己什么启发,或使自己增加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