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内容充实水月山风入眼来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进行评分的1.评分标准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表现如下:(1)一等要求:内容充实。作文引述材料充分,详略搭配得当,全部内容都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表达中心。(2)二等要求:内容较充实。作文引述材料较充分,注意详略区别,能从多个侧面举事例表现中心。(3)三等要求:内容单薄。作文引用了材料,但材料数量少,角度单一,表达方式简单。(4)四等要求:没有什么内容。作文内容空洞,引述材料不具体,残缺不全,甚至明显虚假,内容没有可信度。2.评分具体方法根据这四类标准,阅卷老师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判定等级:(1)中心对照
2、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2)材料运用法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添加材料,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地分类。与“内容充实”相对的就是“内容欠充实”。阅卷老师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一些抒情性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2)议论文: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
3、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现场佳作因为诚信2011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诚信,是不取他人院外之梨的“我心有主”。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诚信似山,沉稳肃寂;诚信似河,执著向前;诚信似光,照亮人心。因为诚信,时间创造了太多太多的美;因为诚信,一个个英雄展露风采;因为诚信,生命之舟得以远航,尽显风采。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的传承后仍然光彩依旧。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一个个英雄的骊歌在此吹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现青史,提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赞的是关羽,诚心的
4、典范忠义的象征。只因桃园结义时的一句“生死相随”,他付出了一生。即使战乱时投了曹操,在得知兄长下落时依然奋不顾身千里相投,过五关斩六将尽显英雄本色。“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里仰义名。”时光荏苒,三国已成为历史的足迹,但岁月带不走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英雄的故事必将永远流传不得不说,诚信造就了英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玄宗与杨贵妃的承诺,他们也做到了。即使马嵬坡下杨贵妃缢死,玄宗依旧不忘旧日的誓言,于是七月七日长生殿,玄宗思念逆流成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一种爱是生死相随,“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兰芝与仲卿的承诺,他们也做到了,
5、自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于是余有叹焉,诚信创造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他既下世为人,我也要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流尽,才偿还得过他了。”这是绛珠仙草的誓言。她无悔,任凭眼泪从秋流到冬经春流到夏,任凭“眼空蓄泪泪空垂”,“彩线难收面上珠”,“已教泪洒窗纱湿”,黛玉无怨,因为那是她前生的诺言。如今,我们只能叹:潇湘妃,枉凝眉,三生石畔还你一生泪,花谢花飞,泪已尽,红楼梦中千古爱一回。有时,诚信更创造了神话创造了传奇。诚信是金,我们应把它一直传承。让诚信带着我们,一起飞向美好的明天。得分点评文章以漂亮的排比段开篇,形象地阐释了诚信的基本意思,又以生动整齐的比喻,揭示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6、,可谓开篇扣题严谨。然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先以关羽为例,说明了诚心的典范在历史上树起的忠义本色将永远流传;再以玄宗与杨贵妃及兰芝与仲卿的承诺说明爱情的忠贞让人刻骨铭心;最后以黛玉对诺言的践行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全文结构清晰,举例典型恰切,很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语言运用生动精练,尤其是大量古诗文对联的引用,很好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本文的内容充实,不仅表现在作文材料的多样性上,更重要的是对素材丰富内涵的扣题分析上,题意因此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开掘和表现。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就考场作文看,“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空洞无物,内容单薄,或偏离题意,华而不实,堆砌材料,能够有力
7、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有时还缺少内在联系,突兀孤立,甚至错误疏漏。解决问题的根本渠道在于日常学习的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现实生活,广泛积累第一手写作材料;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第二手写作材料。有了充足的下炊之米,不愁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但除积累的功夫之外,考虑考场作文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内容”上存在的问题:1.发挥联想和想象,激活写作素材数量丰富面对一道作文命题,有时总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归之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写作者不会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
8、象的缘故,致使积累的材料遗憾地沉睡不醒,不能及时为自己所用。 读到“一起游泳的两条小鱼”(2012年天津卷),即便不能联想到某种情感、某些规则,也应该知道和环境相连吧;读到“心灵中闪过的微光”(2012年上海卷),即便不能联想到灵感创造、机遇观点,也应该知道和某种想法、念头相连吧;看到“一双摊开的手”(2012年湖南卷),即便不能联想到亲情、友情,也应该知道和劳动、创造相连吧否则,这些作文就真的无从下笔,随便堆砌800字放到试卷里,怎么可能有可读的内容呢?那么,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从何而来?我们说,在审清题意、确定写作方向的前提下,不妨这样去激发自己的联想(1)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也就是由
9、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由此及彼,自然而然。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就是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不愁作文会内容单薄。(2)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就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
10、。(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是较好运用了这一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表达出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总之,联想是考场作文激活写作素材的一条有效途径,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而且表达生动、形象,只要我们平时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来并不难。2.通过比较和剪裁,挖掘素材意蕴内涵丰富内容充实,绝不是举的例子越多越好,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堆砌材料。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典型,就是能深刻地
11、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准确,主要是指数据、引用等材料的可靠无误,考场上如果用作论据的名人名言记不准了,可用“有位名人说过”、“前人说过”等来替代,切不可张冠李戴;新颖,主要指材料具有“我”的特点,言他人之所未言,古今中外均可,选材新颖的前提是要多读多思。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体。因此,考场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这将对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侧重材料的文体因素,注意组合搭配区别对待即便是同一则写作素材,在不同主旨和不同体裁的作文中,运用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写作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特征对素材的不同要求,注意
12、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从而能充分有力地再现事物,展示特点,表现主题。内容充实,对于记叙文来说,一般是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尽可能数量多一点(最好涉及两三个人和两三件事),或者在写一个人、一件事时,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角度和层次尽可能丰富一点;对于议论文来说,一般是在中心观点之下尽可能安排几个分论点,逻辑推理的层次感强一点,围绕观点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论据;对于说明文来说,一般是在介绍一个对象时,尽可能地多涉及一些过程、步骤,并且多提供一些资料。总之,要做到考场作文的“内容充实”,须先在积累材料上下工夫,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占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从生活中
13、搜集,从课本中挖掘,从阅读和练习中积累。拥有了素材,就要在考场上学会运用,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材料,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材料,结合文体,挖掘材料内涵,丰富作文内容。1.请以“总会有一份等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内容充实,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春天到了。两颗种子躺在肥沃的土里,开始了下面的对话。第一颗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还要出人头地,让茎叶随风摇摆,歌颂春天的到来我要感受春晖照耀脸庞的温暖,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长。第二颗种子说:“我没那么勇敢。我若要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硬石。我若用力往上钻,困难会伤到我脆弱的茎。我若长出幼芽,难保不会被蜗牛吃掉。我若开花结果,只怕小孩子看了后将我连根拔起。我还是等情况安全些再作打算吧。”于是它继续瑟缩在土里,几天后,一只母鸡在庭院里东啄西啄,这颗种子就这样进了母鸡的肚子。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