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跟踪检测(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宜宾三模)下面是19601962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年份 投资金额 施工项目 积累率 1960年 384亿元 8.2万个 39.6% 1962年 56亿元 2.5万个 10.4% A重大建设项目停滞B投资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C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解析:选C从表中数据来看,1962年相对于1960年,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金额、施工项目,积累率都有很大的减少,说明当时对“大跃进”时期过热的投资建设进行了调整,故选C项;表格信息体现的是基本建设规模变化,重大建设项目
2、在表格中并未呈现,所以无法得知其是否停滞,排除A项;从表格中无法看出投资金额的去向,排除B项;表格数据显示,1962年投资金额相对1960年虽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有投资,所以说明国家工业化战略并未中断,排除D项。2(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上述文件的通过是为了()A改变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B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3、解析:选C据材料“适当扩大作为地方企业”,可知中央下放企业经营管理权,从而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选C项;依所学,工业化建设改变了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依所学,1956年底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而非强调市场机制问题,排除D项。31957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 316万人增加到29 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增
4、长迅速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化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农村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选A项;题目中只提及了农业劳动者的数量,没有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前后对比,排除B项;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材料中没有工业发展情况,无法了解社会经济结构情况,排除C项;农业总产值的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体情况,排除D项。4(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如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B80年代后期增高
5、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解析:选A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的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故选A项;80年代后期增高是由于城市在1984年改革国有企业,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十五大是在1997年召开的,排除D项。5(2019河南洛阳三模)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A民间力
6、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解析:选A“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私营经济之门等”表明民间力量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是体制外推动,但不能表明政府在其中的地位,排除B项;“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表明边缘力量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处于强势地位,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排除D项。6社队企业又称社办企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队企
7、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B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C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解析:选A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队企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的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C项;21世纪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D项。7(2019贵州适应性考试)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
8、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D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A由材料“1988年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宪法及时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性质没有变化,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8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B都有由东
9、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解析:选B“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如果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均是从东南沿海至内地的过程,故选B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是被动融入世界的过程,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1979年以后的开放”体现了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的需求,排除D项。9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
10、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解析:选A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依所学,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排除B项;依所学,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依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而统购统销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10(2019北京西
11、城区二模)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解析:选C根据材料“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表明我国通过立法,保障外商在华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故选C项;“走出去”的战略,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排除
12、A项;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排除D项。1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八字方针”的推行解析:选D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困难的信息,且财政困难不是商业机构人员调整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故B项错误;产业结构趋于均衡属于结果,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结合
13、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八字方针”推行的结果,故D项正确。12(2019福建莆田二模)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 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使国民经济基本好转B保障工业化的战略实施C推动中苏建立外交关系D促进中苏教育事业发展解析:选B“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是因为中国开始了以苏联为模型的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国民经济基本好转”是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是已经完成了的史实,排除A项;“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在1949年,排除C项;“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
14、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但对苏联影响有限,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
15、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1978年1992年 1979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4.5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74.94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1993年2001年 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
16、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2002年2016年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 470.4亿美元2017年至今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
17、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简析2017年以来美国开启中美贸易战的原因。(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得出经济危机冲击下,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结合所学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造成经济大危机得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得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增加了美国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结合所学关税战的实行破坏世界经济秩序得出引起世界各国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破
18、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结合所学美国关税壁垒阻碍世界全球化且转嫁到世界其他地区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得出关税壁垒阻碍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的压力转嫁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78年1992年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993年2001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得出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得出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二“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得出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结合所
19、学中美贸易的内容逐渐地扩大、从低端到高端得出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出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得出改变中美贸易逆差;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 470.4亿美元”得出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遏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持有戒心;结合所学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传统得出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结合所学美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特朗普迎合选民的情绪得出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
20、,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得出迎合国内情绪,兑现竞选承诺。 答案:(1)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下,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增加了美国国家财政收入;引起世界各国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关税壁垒,阻碍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的压力转嫁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2)特点: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原因: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国际
21、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遏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持有戒心;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迎合国内情绪,兑现竞选承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时间内容备注19491956年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19571965年加强知识教学与劳
22、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19661976年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19771985年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19861999年1992年,允许一些
23、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1999年至今“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
24、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可从改革的历程、原因、影响等角度确立主题);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主题:时代背景深刻影响教材改革(以19861999年为例)。阐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材改革进入重建与创新阶段。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教材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双百”方针、义务教育的推行,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意识的增强,为教材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国际交流的加强,为教材改革提供了借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材改革逐渐打破行政绝对支配地位,呈现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和教材逐步走向市场化等特点,大大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教材改革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必然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意识甚至国际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才能使它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