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唐朝三省六部制设置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互相制约,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后来又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设置宋朝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后来为分割相权,曾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
2、权和财政权影响各部门互相制约,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众人在中书门下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4.元朝行省制度设置元朝设置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十个行中书省(浙江当时属于江浙行省),即行省。另有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中书省直辖,即京畿地区)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权利和义务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即中央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大权)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朝以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特点:总体上呈现出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a.相权逐渐削弱。b.皇权逐渐增强。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史实:a.秦始皇设三公九卿。b.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中外朝制度。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e.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f.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特点:整体呈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具体
4、表现为:a.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b.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c.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史实: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b.汉初郡国并存,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c.唐朝是道、州、县三级。d.宋朝路、州、县三级。e.元朝地方行省制度。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4)影响: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
5、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的依据。(4)科举制。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
6、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1(2015浙江学考)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A三司B宣政院C内阁D军机处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除了设置十个行省进行地方管理以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故B项正确。2【加试题】(2015浙江选考)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
7、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
8、)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孔子、太学的创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第(1)问,第一小问性质的不同,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的是私学,而太学则是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属于官学;第二小问教育目标,结合选修4历史人物可知是“成人”和“君子”;第三小问原因,依据材料“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
9、身仕宦”可得出科举制对儒生的作用,还可从保和殿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回答。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史实加以说明,要求符合逻辑,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如果倾向,主要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去回答,依据材料二“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并从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如果倾向,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去回答,依据材料一“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探花”可得出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即可。【答案】(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
10、“君子”。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2)倾向于: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倾向于: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任答其中一观点即可)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2)概念:“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11、选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3)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区别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原则特点先秦世官制世官制 标准:血缘等级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汉代察举制标准:孝廉(品行)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注重门第和家世)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标准:才学(考试成绩)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明清八股取士八股文考试方式与君主专制强化有关(4)对科举制的认识和评价: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
12、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科举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加试题】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士人的品德砥砺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C唐代
13、进士科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C根据材料中“进士者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所习非所用”可知,当时的科举制重视诗赋和儒学经典,缺乏实用性,故C项正确。1(2016宁波选考模拟)通典职官记载:“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理解正确的是()唐代三省制一度被废唐代实行群相制唐代宰相有名无实宋代宰辅制度部分沿袭唐制ABCDC材料中没有“三省制一度被废”的相关信息,故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唐朝同时有多名宰相参与军国大
14、事,故正确;依据材料“真宰相”“参知机务”“参与政事”等信息可知,唐代宰相有一定实权,故错误;由所学可知,宋代宰辅制度部分沿袭唐制,故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2(2016温州选考模拟)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为兵,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A兵部隶属门下省B门下省独掌大权C唐太宗大权旁落D君权受相权制约D根据题干描述“唐太宗下敕征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为兵,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故D项正确。3(2016衢州五校期中联考)“南渡明宰”余端礼是衢州市的一位历史名人。据其墓志铭记载:“召为吏部尚书
15、,除同知枢密院事。改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据此可以判断,余端礼生活在()A汉朝B唐朝C宋朝 D元朝C从材料“改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可知是在宋代,宋太祖设立枢密院掌军事,分割宰相的权力,故选C项。4【加试题】(2016宁波一中月考)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权C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D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A本题旨在考查刺史的主要职责。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监察制度的目的。故选A项。5【加试题】(2015金华一中期中)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
16、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A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所以应选A项。考点2|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了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专权和效率两个角度)设置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张居正等内阁首席大学士称“
17、首辅”,但不是宰相,这体现了内阁的辅助地位)权力与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2.清朝军机处(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
18、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它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清朝的边疆政策(加试)(1)概况: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机构:清朝中央设有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
19、(4)意义:清朝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1(2015浙江学考)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A三司B枢密院C内阁 D军机处D由“雍正年间”和“用兵西北”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的设立。2(2015浙江学考)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维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
20、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朝代可能是()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清代D依据材料可看出,皇帝直接掌管了六部,管理国家政事,这说明宰相制度已被废除。A、B、C三项中的朝代均存在丞相,故可排除。明代废除丞相后,权分六部,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奏事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
21、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从而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上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1(2016温岭一中月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此令出自()A汉武帝 B宋太祖C明太祖 D清雍正帝C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2013浙江学考改编)“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出自一则圣旨,这则
22、圣旨的发布者是古代哪位皇帝()A汉武帝B明太祖C明成祖 D雍正帝B材料体现的是废除丞相,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为。3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C由“秘书”“南书房”可以看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C项符合题意。4(2016杭州期末)“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B宋朝的中书门下C明朝的内阁 D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后地方官员执行,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D项正确。5【加试题】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康煕、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当时清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笼络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B设理藩院主管民族边疆事务C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D修筑直道,开辟五尺道D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修筑直道,开辟五尺道是秦朝拓展疆域的措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清朝的边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