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33)读书:目的和前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然而,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知识与智慧的_,多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_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冶,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
2、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 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_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竞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的。因此,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书成为记载人
3、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B.然而,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C.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D.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生生不已 求取偏重不可捉摸B.薪火相传求取注重难以估量C.生生不已索取注重难以估量D.薪火相传索取偏重不可捉摸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
4、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企业开了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C.在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5、D.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学好语文,对考生考取重点大学有重大影响。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按照人们旧有的传统,_,而读书则可看作是过年时的一种特别的串门方式。读汉人的赋,便是到汉朝人家中串门; _,便是到唐朝人家中串门;读宋人的词,便是到宋朝人家中串门明明我们哪里也没有去,_,去了千里万里。屋外风雪正寒,好客的古人见了我们,热情地邀我们喝一杯绿蚁新醅的酒,让我们就着红泥小火炉烘烘手,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
6、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 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
7、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 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 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
8、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 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 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
9、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一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 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 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 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
10、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人乎其内”和“出乎其外” 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创造性学习。D.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
11、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洤释仍值得倡导。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
12、要性,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侍。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书的艺术林语堂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
13、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
14、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
15、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关于读书
16、目的的话题。B.第段举宋儒程伊川先生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C.第段说“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的“语法”特指语言习惯。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与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深刻,思路清晰。2.怎样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B; 3.C解析:1.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不合逻辑。根据句间逻辑关系,应用表顺承的“于是”。主宾搭配不当,“书成为的方式”有误。 可改为“阅读、书写成为的方式”。A项两处语病均没有修改。B项没有修改第
17、一处语病。C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故选D。2.生生不已: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语境强调知识和智慧的代代相传,因此应选“薪火相传”。求取,索求争取。索取:向人要(钱或东西)。语境是说读书被当作获取功名、财富的手段,这不是向別人要就以获得的,故选“求取”。注重:重视。偏重:着重一方面,根据语境,选用“注重”。不可捉摸:不能够预料或猜测。难以估计,很难估计,很难猜测,形容数目众多。此处强调优秀作品的影响力之大,因此应选“难以估量”。3.“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与上句“生活方式”衔接更紧密;“成为亨受”与下句“读书之乐
18、”衔接更紧密。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谓语残缺,应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前加“推动”。B.句式杂糅,将“把”改为“以”或把“为”改为“作为”。C.主语残缺,应去掉“在”和“中”。 3答案及解析:答案:串门是过年的一种习俗 读唐人的诗 却仿佛穿越千年万年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这是一段有关读书与过年的文字,将读书比作过年串门,因此第处参照橫线后面的“过年”“串门”,应填“串门是过年的一种习俗”之类的内容;第处较简单,可根据撗线前后的“读汉人的赋”“读宋人的词”等得出答案;第处需要一个表示转折的句子,根据橫线后面的“去了千里万里”这一空间的概念来看,此处应填一个含有时
19、间概念的句子。 4答案及解析:答案:1.A; 2.D; 3.C解析:1.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阐释的是读书的意义。C项,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非直接针对读书法。D项,孟子是前人,陈善是后人,所以“他对是非常赞同的”错。2.“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错误。如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本文应先讲述论语、孟子的观点。3.“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错误,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 并没阐释其必要性。 5答案及解析:答案:1.B2.这句话是说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部作品,读出的味道不同。强调读者的见识
20、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读者的见识和经验不同,阅读的收获也就不同。3.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作用: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解析:1.“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错,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读书所得的实益,取决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2.解答此题,要联系下文进行分析。画线句子位于第段段首,是本段的主旨句,该段其他内容都是对画线句子的阐释;再联系第段前两句话,不难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3.第一问,依据第段中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才可以叫做艺术”和第段中的“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读书法”可推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好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态度。第二问,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这句话位于第段,内容上,开宗明义,点明怎样读书才是艺术的观点;结构上,照应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