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梳理】一、西汉的统治1、“文景之治”(1)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影响: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2、“七国之乱”(1)原因:根本原因:郡国并行制推行(内容)直接原因:汉景帝削藩(2)结果: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3、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措施(1)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2)加强中央集权角度汉武帝时期(前156前87年)
2、政治角度措施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措施目的(作用)(1)统一铸五铢钱,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思想(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公元前136 年,
3、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3)开拓疆域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此路西传,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治理边疆: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非汉武帝时期)加强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4)影响: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4、西汉灭亡(1)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2)王莽改制失败,
4、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爆发,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二、东汉的兴衰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光武中兴”:汉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目的和作用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与民休息,节减开支,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继承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思想重视儒学3、东汉衰
5、败:(1)中央: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2)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三、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2)乐府
6、诗: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3、医学:(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后世誉为“医圣”。(4)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发明五禽戏。4、数学:(1)周髀算经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科技:(1)105年,东汉宦
7、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2)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知识巩固】1. (2020北京昌平区高一检测)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以列侯所献酎金(助祭宗庙所用的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还有A. 尊奉黄老之道 B. 实行郡国并行制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西域都护府2(2020潍坊高一检测)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
8、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3. (2020滨州高一检测)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A. 传播神学思想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禁绝百家思想 D. 发展文化教育4. (2020日照高一检测)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A. 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D. 分设刺史、巡视监察5. (2020泰安高一检测)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9、,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 刘秀建汉 B. 武王伐纣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6. (2020潍坊高一检测)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7. (2020北京昌平区高一检测)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8. (2020北京朝阳区高一检测)从汉武帝时期
10、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9. (2020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 “推恩令”的颁布 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 “丝绸之路”开通 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10. (2020北京房山区高一检测)某
11、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 实行郡国并行 B. 巩固中央集权 C. 开拓边疆地区 D. 确立儒学独尊11. (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检测)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12. (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检测)儒学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源于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存天理,灭人欲”C. “三教合归儒” D. “致
12、良知”13. (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检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A. 史记 B. 九章算术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敦煌莫高窟14. (2020北京通州区高一检测)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5. (2020北京通州区高一检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 阴阳相生 B. 三纲五
13、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德治国48. (2020菏泽高一检测)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