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699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浙江省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5浙江杭州二模13)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革 【解析】图是利用牛力拉着耧车播种,出现在西汉;图是高转筒车,出现在晚唐;图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图是水排,出现在东汉时期,按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15浙江台州一模16)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时间人口(百万)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公顷)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52019824710381650123

2、350553204001095175026074100480600154418203811085855907371840 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隋唐之后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趋于稳定,没有革命性生产工具的出现,故错误;明清政府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正确;明朝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

3、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正确;根据表格时间可知14001820期间人口增长了5.29倍,与此同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了2.97倍,人口增幅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幅,人口压力的空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5浙江宁波二模1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浙江嘉兴一模15)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A北魏前期 B唐朝后期 C两宋之际 D元末明初【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依据材料魏书、“诸男

5、夫受露田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的内容说明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北魏开始推行,而不是最终废弛,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制推行至唐朝前期,以后废弛,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5(2015浙江湖州二模16)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美两国展示了各自的代表性展品(见下表)。两国代表性展品的差异说明了()国家代表性展品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A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同C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D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根本不同【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

6、解析】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图片中展出展品美国主要是工业产品,中国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主要原因是两国经济模式不同,故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和德国,材料中信息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政治模式和材料中反映展品信息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浙江绍兴一模38)(26分)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

7、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8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1)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一中“提高农业单产”得出汉代小农经济的进步,由材料一中“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得出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第二小问地位,由材料一中“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得出其条件有国家政治比较稳定,由材料一中“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

8、得出其条件有交通网络比较通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宽松的政策,由于满足这些条件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该模式不是主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答案】(1)概括:汉代小农经济的进步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2分)分析:由于该模式需要以经济政策相对宽松、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交通网络比较通畅等为条件。(4分)满足该条件的时间比较短,主体仍是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该模式不是主流。(2分,笼统回答是次要的,给1分)。手工业的发展1(2015浙江温州一模12)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

9、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A麻 B葛 C丝 D棉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麻、葛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A、B项错误;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C项正确;棉布成为衣料是在明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也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浙江宁波二模13)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用麻做纺织原料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用丝做纺织原料 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 BC

10、 D【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解析】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2015浙江湖州二模14)右图为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黟县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此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废止了盐铁官营制度允许私人经营盐业 对盐业经营严格监管实行海禁政策 A BC D【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盐铁官营 【解析】材料中图片是运销执照,不是废止盐铁官营制度,故错误;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说明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故正确;运

11、销执照的颁发说明政府对盐业经营管理严格,故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信息,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5浙江温州三模13)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A周礼提到的“妇功”B司母戊大方鼎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 【解析】周礼提到的“妇功”属于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时期著名青铜器代表,故B项正确;水排冶铁图属于灌溉工具,属于冶铁业技术反映,故C项错误;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炼钢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浙江温州一模15)图6是汉魏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局部)。学者认为这

12、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史记天官书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据此,则该织锦()A表明中国丝织业技术已登峰造极 B说明汉魏流行的字体是隶书C表达出为军国大事祈求祥瑞的意思D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解析】中国丝织业技术已登峰造极,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但不能据此说明汉魏流行的字体是隶书,故B项错误;“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故C项

13、正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是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占辞术语,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浙江嘉兴一模17)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史学理论史

14、学研究方法 【解析】不能说县志因年代久远,“故不可信”,过于绝对化,故错误;符合史证原则,故正确;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不对,也可以是其他史料证实,过于绝对化,故错误;依据材料中“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的信息可知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7(2015浙江温州二模38)(26分)中外历史上,棉花的种植与棉布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棉纺织工艺的革新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但是到了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迅速成为我国纺织

15、业的主要原料。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 材料二 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了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渐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改编(1)中英历史上都有对棉纺织技术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请各举一人并写出其成就。(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8分)【考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

16、业;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第二小问英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纺织效率。(3)由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在于: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棉布作为原料出口英国,但棉纺织业发展缓慢。【答案】(1)人物:黄道婆。(2分)成就: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2分)人物:哈格里夫斯。(2分)成就:发明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

17、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分)(答其他人物与成就,可给分)(3)表现: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或棉花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棉布出口英国;发展缓慢。(答出4点给8分,满分不得超过8分。)商业的发展1(2015浙江丽水一模1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材料主张与下列经济思想最为贴近的是()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 D供给学派【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司马迁经济思想 【解析】

18、“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没有体现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各任其能”也没有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各任其能”“各劝其业”体现了自由主义,故C项正确;供给学派是现代提出的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浙江衢州二模12)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此举旨在平抑物价“五都”分布在现今的豫、冀、鲁、川四省“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王莽为了限制商贾

19、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理,称为“五均司市师”,故正确;“五都”指的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结合地理知识可知这五个城市分布在现今的豫、冀、鲁、川四省,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唐朝的长安,故错误;“五都”是指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这几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2015浙江丽水一模14)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

20、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右图中的()A BC D【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城市的发展 【解析】“,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其中“市”体现了唐朝的城市长安,图中是长安,是开封,是北京,杭州,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2015浙江杭州二模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史实无法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D“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21、【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可知宋朝商业发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宋朝打破坊市界限,体现了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会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说明宋朝开始出现纸币交子,符合宋朝商业革命的出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5(2015浙江嘉兴二模14)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

22、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 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可知当时主要从事的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可见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明代松江府”可知当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

23、“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6(2015浙江杭州一模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帮)【解析】材料仅涉及解

24、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晋商是地域性商帮,不能说明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故B项错误;据材料“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和“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可知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说明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浙江余姚三模13)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

25、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解析】古达中国的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景德镇为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 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专门的水陆转运点”的这些信息可知,各个商业市镇都有专业化倾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

26、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8(2015浙江绍兴一模38)(26分)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

27、,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10分)【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解析】(2)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二小问演变过程,由材料二中“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 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得出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由材料二中“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得出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由材料二中“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得出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第三小问影响,由材

28、料二中“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初“交子”适应了当时四川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中“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得出政府为了敛财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票面价格下跌,经济混乱,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答案】(2)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分)演变: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影响:前期适应了四川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后期成为政府敛财的工具,不利于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4分)9(2015浙江东阳二模38)(27分)建

29、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

30、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8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解析】(1)依据材料一“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信息可以得出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依据材料一“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信息可以得出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比运力低、运输成本高;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大批

31、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信息可以得出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依据材料一“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信息可以得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答案】(1)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比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8分)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1(2015浙江温州一模16)

3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玉米引进) 【解析】“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巳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浙江台州一模16)某生分

33、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时间人口(百万)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公顷)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52019824710381650123350553204001095175026074100480600154418203811085855907371840 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古代中国的经济

34、“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隋唐之后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趋于稳定,没有革命性生产工具的出现,故错误;明清政府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正确;明朝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正确;根据表格时间可知14001820期间人口增长了5.29倍,与此同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了2.97倍,人口增幅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幅,人口压力的空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5浙江宁波二模16)1793年,英国派出的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并拜见了乾隆帝。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使团在中国活动场景的是()A乘

35、坐蒸汽船从沿海快速北上 B与中方就是否向乾隆磕头而争执不休C进入北京城后入住英国使馆 D接到国内来电获悉英国已向法国宣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蒸汽船发明于181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马嘎尔尼访华时,不肯向乾隆磕头,最终选择单膝跪下,故B项正确;在北京城设置英国使馆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电话的发明是19世纪70年代的事情,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浙江杭州一模26)(1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

36、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注: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材料二(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

37、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2)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解析】(1)本小问属于计量史学题,关键在于“看数值,重变化”据材料一“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可知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速度快,据材料一“提高到324%”、“提高到了266%”和“当时印度GDP为24%还可知1820年中国的GDP超过欧洲,跃居世界第一

38、位。(2)本小问据材料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可知统一的国内市场,据材料二“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可知中国东部是东亚贸易圈的核心,据材料二“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和“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可知对外贸易相对发达,商业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局的稳定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工作等。【答案】(1)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快;1820年中国的GDP超过欧洲,跃居世界第一位(每点2分,共4分)(2)原因: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中国东部是东亚贸易

39、圈的核心;(2分)政局相对稳定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对外贸易相对发达、商业繁荣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任写一点得1分,不超过2分)5(2015浙江温州二模38)(26分)中外历史上,棉花的种植与棉布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棉纺织工艺的革新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但是到了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迅速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 材料二 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了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

40、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渐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改编(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8分)【考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解析】(3)由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在于: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棉布作为原料出口英国,但棉纺织业发展缓慢。【答案】(3)表现: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41、;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或棉花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棉布出口英国;发展缓慢。(答出4点给8分,满分不得超过8分。)6(2015浙江温州一模38)(26分)近代中国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鸦片战争作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人近代的最初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1435年之后的半个世纪,西方迭连出现了几位探险家,他们的事业从地理上沟通了欧、美、亚、非之间的关系。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專、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定期贸易。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

42、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次年,他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改编(2)根据第二章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1500年前后的西方探险家,并分阶段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新航路的开辟【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分阶段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685年实行海禁政策;“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專、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

43、定期贸易”说明允许多口岸通商;“1756年嗣后口岸定于广东”说明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答案】(2)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答出其中一位航海家给1分,共2分)政策:第一阶段,1685年前,实行海禁;第二阶段,16851757年,允许多口岸通商;第三阶段,17571840年,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6分)7(2015浙江余姚三模39)(26分)在自由贸易的大门打开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保护本国产业的盾牌。阅读材料材料一 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1651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 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

44、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主要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材料二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摘自百度百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英中两国颁布的法令的内容,(4分)结合所学概述这二种法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6分)【考点】(1)英国的殖民扩张航海条例;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凡进入英

45、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可知英国保护本国航海业和海外贸易,据材料二“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和“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可知中国限制本国海外贸易;第二小问不同影响,据材料一“1651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 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英国方面,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二“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和“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方面,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1)内容:英国保护本国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中国限制本国海外贸易。(4分)影响: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