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363KB ,
资源ID:78614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61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主题训练一.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主题训练一.doc

1、主题训练一(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壁画研究成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认识的不同,无法体现壁画的史料价值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丝路的两种不同认识,不能体现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

2、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人们认为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C项正确;两种认识的偏差与科学手段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2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解析:C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

3、的状态,中国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故C项正确。3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解析:A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输往地中海地区,故B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

4、纺织品,故C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七世纪时中国是唐朝时期,故D项错误。4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A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B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C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D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繁荣,没有涉及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通过广州港大量出口陶瓷,反映出宋代海外运输条件有利于瓷器出口,故B项正确;广州成为对外出口唯一窗口是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5、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国陶瓷出口到欧洲,故D项错误。5下表反映了清朝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概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粤、闽、浙、江四海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西洋商人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1793年、1816年英国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遭到清廷拒绝A.康熙时期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B清朝对外开放受到严格限制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文化交流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解析:BA项

6、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材料信息“加重浙海关的关税”“只能到广州通商”“英国请求增开互市口岸,遭到清廷拒绝”可知,此时清朝对外开放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6(2019乐山三模,2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解析:B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

7、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排除D项。72018年5月16日,“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碑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西安举办。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据宋会要,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丝绸266万多匹,占全国的2/3。这说明长江流域()A丝织品市场

8、需求量较大B民众纺织积极性较高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C由材料“上贡”“266万多匹”“占全国的2/3”等可知,长江流域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材料反映了全国范围内丝织业发展不平衡,并非长江流域区域内不平衡,故D项错误。8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A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题

9、干内容没有涉及国内市场扩大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内容可知沿海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故选A项。9乾隆年间,太湖地区生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下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这反映了()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生产的蚕丝大量

10、出口,政府由限制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定,这说明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本题选D项。10在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海上丝绸之路”()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解析:A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各地之

11、间的联系加强,但强调的重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各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D项错误。11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

12、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共同包含的内容,A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12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这一倡议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解析:A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指明是为发展中国家带

13、来机遇,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实施效果,故C项错误;D项是“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衡水金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

14、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

15、。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材料三“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2017年3月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

16、主要依据。(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1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得出是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积极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一“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

17、至是国家的关系”得出西方国家主动来华和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第一小问相同点,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主导的,交往的方式主要是商品的交换,属于和平的方式,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主要是中国的文明自然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转型的作用有限;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可知主要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二中“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主要是以西方为主,根据材料二“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得出

18、主要通过殖民扩张,武力方式将西方的工业文明传播出去,根据材料二中“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得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3)对中国,据材料三“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得出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对世界,据材料三“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

19、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

2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中国人难以承受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人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上述材料描述了近代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从“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20世纪”三个阶段中选一个阶段,概括出主题;然后,联系该阶段的相关史实论证这一主题;最后,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在19世

21、纪四五十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业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19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示例二:论题: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是近代中国转型的推动者。阐述: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因此,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示例三:论题:西方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阐述: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激励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