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608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理解巩固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3)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4)两个鱼塘中的鲫鱼属于同一物种,也是一个种群。()(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解析:选B一个种群的

2、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从而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突变、基因重组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解析:选C同一物种的个体由于地理隔离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A正确;形成新物种表示生物的性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改变,即会以新的方式来利用环境条件,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

3、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C错误;多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少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的进化解析:选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合理的是()两个种

4、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有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环境能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不会使环境发生进化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ABC D解析:选C地理隔离也会使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合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合理;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不合理;光合生物的出现使环境中增加了氧气,环境也发生了进化,不合理;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不合理。6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

5、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解析:选D基因型为AA的有条纹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则基因型为Aa的有条纹个体占30%,并且在自由交配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因此A基因的频率55%1/230%70%,a基因的频率170%30%,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270%30%42%。7(2021山东实验中学月考)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6、B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解析:选B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故选B。8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甲、乙两个

7、区域,甲地是煤炭工业重镇,乙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区域SS/%Ss/%ss/%甲80182乙2890A甲地S基因的频率为89%,乙地S基因的频率为6%B甲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据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解析:选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甲地的桦尺蛾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1/218%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乙地的桦尺蛾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可见甲地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乙

8、地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两地的生活环境有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选B。9(2021烟台高一月考,多选)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D刚开始进化时,不

9、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解析:选BC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10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型如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基因型

10、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1CRR基因型个体数量增加,rr基因型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解析:选D由于环境中维生素K含量不足,所以对维生素K依赖度较高的RR基因型个体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导致rr基因型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Rr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最多,RR和rr两种基因型频率都不为0。故选D。1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

11、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解析:(1)由图1可知,X表示突变(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

12、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数量比例逐渐增加。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迁移应用发展12某杂志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

13、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B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解析:选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可遗传变异不会来自基因重组,A错误;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

14、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错误。13(2021济南高一月考,多选)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

15、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解析:选A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82,设杂合子频率为x,那么1/2x0.820.9,可算出x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3,深色表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子频率为0.50,B错误;已知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25

16、,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错误;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D正确。14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右面的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

17、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 _。实验结论:_。解析:(1)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0%和40%,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40%1/240%60%。(2)由于aa基因型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基因型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图可知,雄鸟A的尾羽最短,雄鸟C的尾羽最长,雄鸟B的尾羽长度在A、C之间,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是雌鸟筑巢数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答案:(1)60%(2)如图:(3)雄鸟尾羽的长度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