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诵读法体会诗意;2.通过改诗法探究诗歌中的“炼字”;3.体会杜甫的伟大情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2.初步感知:通过诵读品评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3.玩味诗意:运用增删改字对原诗进行再创作。4.难点探讨:“咏史怀古诗”寄予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堂实录:导入:幻灯片:(音乐师读)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他走出书斋,登临绝顶, 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贫穷成就伟大,困窘坚守内心。满目疮痍他却仁厚深沉。他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诗人-杜甫。师:杜甫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诗作,哪位同学能背诵几句?(生答)师:
2、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诗作蜀相。我们将通过三个环节来感悟这首诗歌。一.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了解杜甫。 这一环节的内容由同学们自己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留了课后作业,下面就有请请我们七班的表演团队上台为大家表演。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对杜甫的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有了了解。 二.进入第二个环节:诵读品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中国古典名曲“阳关三叠”。(幻灯片音乐有字)(配乐介绍:阳关三叠,源自唐王维渭城曲,根据古琴曲改编。乐曲情意真切,婉转沉郁。)下面,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诗歌蜀相。(生齐读,后生范读。)师:初读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很凄凉。
3、师: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生:这首诗写杜甫来到武侯祠堂,想起了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再想到衰老的唐王朝,比较感伤。 师:很好。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创作,根据书下注解1和3我们知道作者当时在成都观“武侯祠”,睹物思人,蜀相指诸葛亮,在观赏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慨,而这感慨之中又蕴含了哪些内容呢?三.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改诗法变换诗歌的“言”,把七言诗改成五言、六言,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中国古诗始于“二言”,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诗。举个五言诗的例子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也是五言。五言诗的一般特点是:节奏明快,音节灵活,有音
4、乐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著名的五言诗李白的关山月。好,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把蜀相改成一首五言诗!生:蜀相 祠堂何处寻?城外柏森森。 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 频烦天下计,开济老臣心。 未捷身先死,英雄泪满襟。 师: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句还可以,但第二句不行。略(掌声。) 生:丞相何处寻,锦官柏森森。映阶自春色,隔叶空好音。三顾天下计,两朝老臣心,出师身先死,长使泪满襟。师:怎么样? 生:这样改不行。略(掌声)师:看来改为五言是不行了,我们来挑战一下把它改为“六言诗”看行不行。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王维的六言经典田园乐。 师:六言诗有什么特点? 生:六言诗两个字一个节拍,节奏感比较强,
5、而且比较舒缓。师:感受力不错。下面,我们就尝试着将蜀相变为六言诗!(给学生2分钟时间讨论。)生:(第三小组代表板书) 丞相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森森。 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出师未捷先死,英雄泪下沾襟。生:我认为首联中的“寻”字不应该去掉。“寻”是寻找的意思,也就说明杜甫是怀着追寻的心情去寻觅丞相祠堂的。同样,“柏森森”的“柏”代表着高洁,也不能去掉。师:的确如此。“寻”字在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也有。一个“寻”字能表达出茫然寻找的意味。生:我认为第二联中的两个字“自”和“空”去掉也不行,因为这两个字最能表现出一种凄凉的心境。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没有这两个字,
6、这一联写的景物就显得特别美好,是“乐景”。而杜甫的心境是凄凉的。师:分析得很好。这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心”去掉了!她改得怎么样?生:我还认为颈联中的“心”不能去掉。“老臣”表现的就是年迈,表示岁月的流逝,而“老臣心”则表现的是赤胆忠心!(掌声。) 师:非常好。引出幻灯片出师未捷身先死,引出咏史怀古诗所给予诗人的思想感情。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残酷现实中度过的,诸葛亮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终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抒发感慨之情。好,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四 课堂小结:1.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来学习,重点
7、在于诗歌的“炼字”答题技巧。 2.难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我们来看下面一段话。幻灯片展示: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琦君泪珠与珍珠师:在路途艰难的背景下,杜甫一如古代失意文人那样,遭受了仕途、生活等多重压力。在仕途失意之时,他没有落泪;在贫病交加之时,他没有落泪;在衣食无着漂泊西南之时,他仍旧没有落泪。但,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当江山残破国势倾颓之时,他想起了诸葛丞相,“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在诗歌的平平仄仄的背后,是一颗博大悲悯的赤子之心。六作
8、业:思考 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最新的教改热词,然而,这个词究竟代表了什么内涵、我们往往难以界定。我认为,“核心素养”的重点应该在于它代表了学生未来需要的素养。在教学的路上,我们应该求新、创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会运用知识。 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语言感悟力。语感强才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学的深厚文学底蕴。因此,本节课我运用了改诗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诗歌内容。1. 以表演的形式进入诗歌,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前所发的导学案里设计好学生要预习的内容,通过学生个性的表演,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拓展延
9、伸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推敲诗句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会诗歌内容,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了解五言诗、六言诗的特点,使一节课的学习不单单是局限于一首诗,激发了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和对诗歌的再创作能力。但“万变不离其中”,所以在讨论过后,引出高考链接。 3.将“听说读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在“听”上,有音乐与吟唱,有师生的诵读;在“说”上,有师生互动交流,有生生互动讨论;在“读”上,有齐读、范读、品读;在“写”上,习题训练、有课堂的改写玩味。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也能实现师生共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看本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阅读、品味是必须的法则,写作是能力的培养,高考是决胜砝码,无论是怎样的课堂,都要抓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