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赤壁赋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祭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
2、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造福百姓、泽被后世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
3、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笔迹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藉()9、旌旗()18、枕藉()注音rnx zho nio h l qio lio zhl jng sh shu qiopi
4、npofyu zng j ji 读全文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 愀然喜而笑(乐)(悲)(乐)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嘱”劝酒古义:明月停留古:越过今:欺辱通“凭”,凭借名状古:白茫茫的水汽/今:节气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不知道的样子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泛舟赤壁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景事情夜游赤壁乐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
5、为何而乐?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动使动动使动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唱歌听箫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 慕泣 诉乐极生悲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6、,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使动名状通“缭”,盘绕名动名意动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人言悲客如何生悲的?景:悲凉苍茫情:悲观失望理:人生短暂写因悲生议。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
7、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变不变苏子言志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矛盾关系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人)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物人客:苏轼:(悲)(喜)(片面)(全面)(用全面
8、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取与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取不取小结 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9、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客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尽欢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赤壁之景夜游之行乐客苏子乐极生悲,释悲生议借景议理,解客之悲乐景情理构思和表达艺术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 雷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10、,胸怀放宽广一些。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全篇文情郁郁顿挫。(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