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代史学巨擘,挥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一把丹青竹简,勾勒出荡气回肠的世态人情。一次“廷对”,演绎出士子的凛然情怀;一番觥筹交错,体味到的何止美酒佳肴;一次通衢邂逅,彰显出的不只襟怀坦荡;一瞥之下,望见的不仅是历史;走近廉颇蔺相如,感受到的是将相冰释、相忍为国的境界。就让我们走近廉蔺二人,走进一种人生境界!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古文家
2、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主要作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2.背景解读战国后期(前403前221)
3、,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3相关知识(1)关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
4、万余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于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 文化常识【赵惠文王十六年】年次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这
5、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例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例如: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宦者】也称太监、公公、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
6、宦官。例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例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汤镬】古代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例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咸阳】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例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例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
7、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例如:为刎颈之交。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下面是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
8、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字音识记蔺相如()缪贤()肉袒()瑕疵() 甚倨() 睥睨()汤镬() 渑池() 击缶()皆靡() 不怿() 刎颈之交()自我校对lnmiotnxijnhuminfumyjng(一)阅读课文第113段,完成题目。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_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_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_4可予不 不:_5而君幸于赵王 幸:_6大王亦幸赦臣 幸:_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_ 许:_负:_ 曲:_8臣愿奉璧往使 奉:_9臣请完
9、璧归赵 完:_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_ 左右:_11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_12相如因持璧却立因:_ 却:_13怒发上冲冠 上:_14秦贪,负其强 负:_1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_16拜送书于庭 庭:_17大王必欲急臣 急:_18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谢:_有司:_ 案:_19舍相如广成传 舍:_20决负约不偿城 负:_21乃使其从者衣褐使:_ 衣:_22乃设九宾礼于廷 宾:_23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_2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_2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_2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_27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使:_2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_29左右或欲引
10、相如去 引:_30毕礼而归之 归:_31(1)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_(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_(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以:_32翻译下列句子。(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_(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文:_(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_(4)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译文:_(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译文:_答案1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2白白地3忧虑,担心4通“否”5宠幸6幸好,侥幸7权衡、比较答应使动用法,使担负、承担理亏8双手捧着9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10古今异义词,指妃嫔古今异义词,指侍从11古今异义词,指出给看
11、12趁机退,这里指后退几步13名词用作状语,向上14凭借,倚仗15平民16通“廷”,朝廷17逼迫18道歉官吏的通称通“按”,审察、察看19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20违背21派遣名词用作动词,穿22通“傧”,傧者23延请24古今异义词,遵守约定25辜负,对不起26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27使臣28通“熟”,仔细29牵、拉30使动用法,使归31(1)凭(2)用,拿(3)来,连词32(1)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判断句)(2)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被动句)(3)对策没有定下来,(打算)找一个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定语后置句)(4)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命我捧着和
12、氏璧,在朝廷上把国书交给我。(状语后置句)(5)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已从小路返回赵国了。(被动句) (二)阅读课文第1416段,完成题目。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_2明年复攻赵 明年:_3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诀:_ 度:_4秦御史前书曰前:_ 书:_5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_6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以:_7左右欲刃相如 刃:_8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_9翻译下列句子。(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文:_(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译文:_(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译文:_答案1攻下2古今异义词,第二年3告别,有准备
13、不再相见的意味估计4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名词用作动词,写5古今异义词,走上前进献6介词,拿、用7名词用作动词,杀8回头9(1)大王出访,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2)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秦王)敲了一下缶。(省略句)(3)秦王酒筵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状语后置句)(三)阅读课文第1721段部分,完成题目。1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_ 以:_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素:_ 羞: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_4相如引车避匿 引:_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_亲戚:_ 事:_6且庸人尚羞之庸人:_ 羞:_7而相如廷叱之 廷:_8以
1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_ 后:_9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负:_ 因:_10翻译下列句子。(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_(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_(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_答案1只、不过因为2向来、本来意动用法,以为羞3古今异义词,扬言4掉转5的原因古今异义词,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侍奉6古今异义词,平常的人意动用法,以为羞7名词用作动词,在廷堂上8意动用法,以为先意动用法,以为后9背通过、经由10(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判断句)(2)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一个(厉害)?(省略句)(3)我
15、虽然无能,难道就害怕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用惟妙惟肖的笔触勾画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尤其是他出色地完璧归赵一节。但是对于蔺相如为何能够完璧归赵,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呢?他人之见观点一: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社会大背景,此时赵国正好处在秦国“远交”的诸侯之列,也恰恰是秦国准备开动南方战线时需要拉拢的北方强邻,虽说秦对赵觊觎已久,但此时不是动手的时候,况还有平原君、廉颇这帮人健在,赵武灵王时积下的余威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秦国历史上称得上有见识有胆略的一代雄主,秦昭王自不会盲目行事,以一璧之故而影响整个战略大局,所以,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观点二:蔺相如完璧归赵
16、,人人都称赞他。但我对这一看法不敢苟同。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吾之观点答:_1主旨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围绕着蔺相如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
17、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段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
18、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
19、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多么坦诚可爱。4课文全译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者”和“也”都是语气词。“者”用在主语后,表示提起和停顿;“也”用在名词性谓语后,帮助判断,表示肯定语气。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赵惠文王:即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为:在文中是担任的意思。大:程度副词,文中是彻底的意思。之:代词,指齐军。阳晋:在今山东郓城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20、。闻:闻名,出名。为:表判断。宦(hun)者令:官名。宦者,即宦官、太监。令,本义为命令,引申为发命令的人。宦者令,即宦官的头目。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和氏璧:传说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璞是石,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欺君,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哭泣。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自己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他是因为先王把宝玉当石头,把忠贞的人当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叫玉工雕琢那块璞玉,果然得到一块璧,遂命名为和氏璧。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前306
21、年至前251年在位。之:代词,代赵王得和氏璧一事。遗(wi):送。请:表敬副词,作状语。易:交换。全句为复句,第二个分句为兼语式,“遗”带双宾语。与:介词,和。诸:各位,众。予:给予。徒:白白地。见: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即:则,就。之:结构助词,无实义,起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的作用。报:答复、回复。者:结构助词,与动宾词组“报秦”组成名词性词组。有人把这种句式理解为定语后置,即“者”修饰“人”,亦可。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私自、私下。君:对人的敬称。语(y):动词,告诉。后面省略宾语“之”(代相如)。会境上:即“会于境上”。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愿结友:对象状语“与君”省略。之:代
22、燕王。往:到去。“往”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燕王处)。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幸:宠幸,在文中表被动。于:介词,第一个“于”译作“被”,引出“幸”的施动者“赵王”;第二个“于”表示“结”这个动作的归属,可译作“和”。结于君:同您结交。亡、走:后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其势:指燕畏赵的形势。这个偏正词组可译作插入语“照此看来”。不如:即“与其不如”的“不如”,表取舍的连词。“与其”表舍弃,承上省略;“不如”表选取。全句的意思是,与其亡赵走燕,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肉袒(tn):脱去上衣,露出上身。斧:刑具。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则:顺承连词,就,可译为“这样”。幸:侥幸,偶然有所得益或意外免去灾
23、患。得:能够。幸:表敬副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依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可不译。赦(sh):免罪,宽恕。窃:谦词,私下。其:近指代词,这。宜:应该,表示情理上的必然性。可:能够。“宜”“可”连用,表示毫无疑问的肯定语气。于是:顺承连词,语气紧承上段。请:请求,赵王自尊之辞。寡人:古代君主自称,谦词。即寡德之人。之:结构助词,的。而:并列连词,不必译出。吾:充当定语。我:作近宾语。城:作远宾语。奈何:怎么办。而:两个“而”都意同“如”,假设连词,如果。许:答应,同意。曲:“是非曲直”的“曲”,非、错误,文中译作“理亏的罪名”。均:权衡、比较。之:这。二策:即赵予秦璧而秦不予赵城和赵不予秦璧
24、二策。许:后边省略宾语“之”(代秦)。以:目的连词,同“而”。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承担。谁可使者:“谁”是主语,偏正词组“可使者”(“可使”为定语,“者”是中心词)作谓语。必:(如果)实在。奉:双手捧着。使:出使。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留、归:后均省略了介词“于”。留于,留在;归于,还到、还给。于是:承接连词。遂:副词,可译为“就”。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方向,向西。坐:后边省略了介词“于”。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奏:呈献,进献。左右:侍从。偿:赔偿,这里译作“交给”。乃:副词,于是。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瑕(xi):玉上的斑点、疵病。请:表敬副词
25、。指示:指给看。王授璧:授,交、给。这句是省略句。布衣:平民。用所穿的衣服代指平民。古代平民只能穿麻布或葛布。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尚况:尚且何况,表递进,连词。且:句首提起连词,再说。逆:违背、触犯。欢:欢心,即秦对赵的友好感情,此系外交辞令,实为反语。斋(zhi)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拜送书于庭:“拜”是方式状语,“送”是谓语,“书”是宾语,“于庭”是介宾词组作补语,翻译时作状语。庭,通“廷”,朝廷,即君王听政的地方。者:句尾语气助词。以:连词,可不译。修:整饰,可意译为“显示”。列:众,文中是普通、一般之意。观(gu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这里指章台。
26、章台只是秦王离宫(行宫,君王出巡时休息的地方,不是正殿)的一座台,所以说“列观”。“列观”是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倨:(j):傲慢。之:代璧。“之”与“美人”都是宾语。以:目的连词,同现代汉语的“来”。邑( y):城镇。必:如果。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译为“逼迫”。俱:副词,一起。碎:形容词用作动词,撞碎。矣:句末语气词,表示将要这样。其:代词,那。睨(n):斜着眼看。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璧)。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有司:官吏的通称。案:通“按”,察看、审察。从:介词,自。都:城。度(du):估计。特:副词,只、不过。以:介词,与“诈”构成介宾词组作方式状语。
27、诈:欺骗,这里用作名词,欺骗的手段。佯(yng)为:装作。“秦王不可得”作谓语“度”的宾语。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在这里指代璧,起复指作用。因为“所动词”一般不能作判断句的谓语,中心词就必须出现;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中心词的宾语,习惯上是在它的前面加一个“所”字来构成复指。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设:设置,在这里是“举行”之意。九宾:即九仪(见周礼)。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廷:朝堂。之:代上述情况。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广成传: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广成,宾馆的名字。传,招待宾客的馆舍。约:指约定的事,即秦王致赵王信中的
28、内容。其:代词。第一个“其”代相如,译作“他的”;第二个“其”为远指代词,那。从者:跟随的人。“者”用在动词“从”(跟随)之后,指代发出这个动作的人。衣(y):动词,穿。褐(h):粗布衣服。“衣褐”是老百姓的打扮。径道:便道,小路。于: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译为“到”。引:延请。这里指九宾排列在殿中,依次传呼,接蔺相如上殿觐见本国君王。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的五个霸主之一,缪,通“穆”。未尝有:不曾有。坚明:坚决明确地。约束:遵守约定。于:介词,引出“欺”的施动者“王”。而:结果连词,表示“负赵”是“见欺于王”的结果,可译作“以致”。间(jin):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且:句首
29、提起连词。而:并列连词。一介:译作“一个普通的”。这是外交辞令,含有赵王敬畏秦王之意。介,个,兼有微贱之义。以:介词,凭借。而:连词。第一个“而”表示“秦之强”是“先割十五都予赵”的条件;第二个“而”表顺承,即“得罪于大王”是“留璧”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欺大王之罪:在句中作“当诛”的状语,在译时加上介词“按照”以构成介宾词组。就:动词,接近。文中译作“受”。汤镬(hu):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孰:通“熟”,在这里用作副词,仔细。之:代相如“就汤镬”的请求。而:并列连词,并且。嘻(x):象声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发出无可奈何的
30、声音。或:不定代词,有的(人)。去:离开。与今义不同。因:第一个“因”是副词,就、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其后省略宾语“之”。终:终归,语气副词。这里译为“也还是”。而:连词,第一个“而”表转折,反而;第二个“而”表承接,连接状语“因(之)”和谓语“遇”。厚:优厚。遇:款待。使:后面省略了兼语“之”(代相如)。岂:难道。表反问。邪:相当于“耶”,反问语气词,吗。卒:副词,终于。也可译为“到底”。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毕:使动用法,使毕(结束),可译作“完成”。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第一部分:写“完璧归赵”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既:副词,已经。以为:即“以之为”的省略。“以”
31、是介词,把;之,代相如。辱于诸侯:是文言中常见的被动句式。于,被。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亦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既也”。其:代上文相如使秦,完璧归赵一事。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即赵惠文王十八年。石城:赵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明年:第二年,即公元前280年。使使者:两个“使”字都是动词。前一个“使”的意思是“派遣”;后一个“使”的意思是“出使”(“使”与“者”构成名词性词组,意为“出使的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为兼语句式。为:动词,这里作“和好”解。好:形容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友好关系。会:会见。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河”在上古一般指黄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
32、称为“西河外”。渑(min)池:故址在今河南渑池西。“渑池会”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遂:于是,就。从:随行。与:介词,跟。诀(ju):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道里:路上的行程。立:在这里是扶助别人继承王位的意思。太子:指诸侯的嫡子中被指定为继承王位的人。望:念头。这里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之:代“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建议。与:介词,和。会渑池:即“会于渑池”。主语承前省略。酣(hn):酒喝得尽兴。“酣”在句中作补语。好(ho):喜爱。瑟(s):乐器名,形状与琴相似,常与琴并提。鼓:动词,弹奏。御史:官名,战国时的御史掌管图籍,记录国家大事。前:方位
33、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会饮:指秦赵君王在会盟时饮酒。善:会,擅长。为:在这里是演奏之意。缶(fu):盛酒浆的瓦器。秦人习惯击缶为节歌唱。后面省略介词“于”。以:目的连词,同现代汉语的“来”。于是: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即秦王发怒之时。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去。进:动词,献。因:介词,表顺承,依顺着,译作“趁机”。秦王:作兼语,后面省略“奏”。请:表敬副词。得:能够。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斧)杀。叱(ch):大声呵斥。之:代“左右”。靡(m):退却。怿(y):高兴,喜悦。为:介词,替。“为”后省略宾语“之”(代赵王)。一:数词作状语。请:后面省略兼语“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咸阳:秦
34、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终:副词,始终。加胜:加,动词。胜,在这里用作名词。于:介词,表动作的归属,可不译。盛:形容词作状语,多。设:陈,部署。以:目的连词,可译作“来”,也可直译。待:本是“等待”之意,引申为“防御”。第二部分:写“渑池之会”,继续写相如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再一次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罢:动词,结束。右:秦汉以前尚右,故以右为尊,译为“上”。为:是。“为”是文言判断句的一种格式。野战:在旷野作战。而:两个均为转折连词,前者译为“可是”,后者语气略轻,译为“却”。徒:副词,只、不过。且:句首提起连词。忍:容忍,甘心。为:动词,处在。之:同“其”,他的。宣言:扬言。与现代汉语的“宣
35、言”意思不同。闻:听到,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廉颇的话。与:介词,跟,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廉颇)。朝(cho):朝见,古时臣子在早上朝见君王。称:动词,声称。与:介词,跟。已而:过了些时候。“而”是副词词尾。望:向远处看。见:看到,强调结果。引车避匿(n):指避道,意同“引避、引退”。匿,躲藏。于是:介宾词组,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谏:动词,这里指规劝尊长并使之改变主张或做法。所以:的原因,“所以”与现在的用法不同。“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代“原因”;“以”是介词,由于。亲戚:上古一般指父母兄弟,与今义不同。而:顺承连词。者:语气词,表示提示和停顿。高义:高尚的品德。列:位次。而:表示轻微的转
36、折。畏匿之:即“畏之匿之”。殊:很、极。甚:过分。且:句首提起连词。尚况: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羞之:以之为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代“畏匿”“恐惧殊甚”的行为。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挽留。公:对舍人的尊称。之: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舍人;第二个“之”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视:本义是看,引申为“认为”。孰与:比怎么样。在这里,“孰”是疑问代词,“与”是介词。若:动词,如。夫(f):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以:介词,按,表示立言的标准。此句紧承上句“不若也”而来,先重复上句之意。“夫以秦王之威”后隐没了“不若也”之文,否则下文的“而”字及下面的“独畏廉将军哉”就与全句在意思上
37、失去照应,语气就不能连贯。因此“以”应当译作“按”,不能译作“凭”。而:转折连词,但是。相如:对人自称用名,是谦恭的说法。今译作“我”。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其:代秦王。驽(n):本义为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比喻义)。独:副词,难道。顾:只是,不过。念之:念,想到。之,代下文。兵:指军队。于:介词,对。者:语气词,表停顿。之所以,以:是表示因果复句的关联词。以,连词,因为。徒:只。今:假设连词,如果。共:共同,这里意译作“彼此”。其:远指代词,那。势:情势,意译为“结果”。为:动词,作。此:代前面说的退让之事。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引申为“利益”。而:顺承连词,可不译。先、后:名
38、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前)、以为后。“前”“后”均是意译。之:代相如上边的话。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肉袒、负荆:都是古代请罪的方式。宾客:门客。鄙(b):浅陋。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宽:宽宏大量。卒:前面省略了主语。相与:一齐,彼此。为:动词,结成。刎(wn)颈之交:朋友之间以性命相许,发誓同生共死,刎颈不悔。刎,割。第三部分:写“将相和”,既表现了相如以国事为重的高尚情操和精诚团结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文言文断句“4妙招”一、知识讲解1先易后难,去同辨异“先易后难”即在大体了解文段语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39、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去同辨异”是指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只辨析不同之处,以聚焦重点,简便快捷,事半功倍。2找动名词,分析语法无论古今汉语,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因此,找出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代词),就能区分独立的句子,也就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3抓标志词,认定位置标志词一是指常见虚词,如常用于句首的“夫、盖、今夫、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常用于句末的“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后面要断开,关联词“遂、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前面要断开;二是指句式的标志词
40、或固定结构,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等;三是指表对话的字词,如“云”“曰”“言”等后面要断开。4明确特色,借助结构文言文中常有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句式等,抓住特色,利用结构断句,常常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二、实战演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
41、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节选自汉书贡禹传)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
42、归乡里/死亡所恨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有”通“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据此可以排除答案A和C;第二处,“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归故乡,因此不能和后面的“及身”连在一起,可以排除答案D。答案:B参考译文:贡禹,字少翁,是琅琊人。(他)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
43、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
44、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课内素材【素材提炼】廉颇卸职与三个村名赵王误中秦国反间计,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替代廉颇。廉颇告诉赵括“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并以守势图相托。不料赵括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交出帅印,离开大营,骑马驰奔,要回邯郸。路过一村,百姓跪拜,这才发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
45、,足蹬战靴,可这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卸职,无披挂必要,便把这三件东西脱在这里,人们为记念这件事便把这个村叫“三甲村”。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骄傲自大,轻敌麻痹。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赵军战士和百姓的挽留,他心里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四十万生灵乃赵国元气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发来诏书催他回朝,这才哀叹一声离去。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虽然诏书催发,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拦路乞留,百姓之所以能认出他来,除了廉颇的白发白须外,最显著的就是他骑的那匹体格高大、浑身雪白的玉兔赛风驹。廉颇为
46、了摆脱窘境,经过一个村庄时,忍痛换掉了他的宝马,百姓就把这个村叫“换马村”。【素材点金】1只有团结才能赢得更大的胜利。浅薄与狂妄的赵括,注定是要吃苦头的;而远贤臣、亲奸佞的赵王,最后也受到了奸佞之害。2荣辱本相通。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车避匿”,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精彩运用】示例1:地位卑微的蔺相如在身居高位时,面对廉颇的不满时说: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千年佳话负荆请罪,从此成就刎颈之交。秦国如虎狼,窥
47、视赵国的风吹草动,偏偏一个蔺相如能怀抱对手,化干戈为玉帛。廉颇纵然鲁莽,有了对手的豁达,一笑泯恩仇也是胸襟。赵国何以能以弱抗强秦?廉蔺合心,其利断金。千百年后,载入史册的不仅仅是秦国的统一,司马迁更是用列传记载了一个合作的双赢。示例2:细节决定成败,古人专注于细节因而维护了国家尊严。同样面对着战国诡谲的风云,大智大勇的蔺相如面对专横的秦王,善于把握每个细节,不但能够完璧归赵,而且在渑池之会上廷叱秦国群臣,有礼有节,捍卫了国家尊严。正是因为他充分利用每个细节,完全把握了每个细节,他也因此名垂青史。如果不能充分关注并把握每个细节,则只能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千古遗憾。一代名士荆轲英勇超过常人,虽然也曾有
48、“执秦王之手,握秦王之袖”的千载良机,可是他没有把握好这个细节,因而良机错过,刺秦不成,反而加速了燕国的覆灭。荆轲的遗憾告诫我们如果不能充分把握细节,不但个人殒身丧命,更让国家毁于一旦。拓展阅读梨花丛中吊廉颇罗会祥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角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刚立不久的石碑,“赵大将军廉颇
49、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暗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
50、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虽然抱憾而终,但在这折戟沉沙的古战场安眠,与淮南王、春申君为伴,并不孤独,也无愧于后人。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明代王
51、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代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假如赵王不听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如,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千百年来,为什么世人总是认定唯有廉颇能抗秦呢?廉颇不去,赵国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历史从来没有假如,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写。是人,无论君主与大臣,不管英雄与庶民,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一年一度梨花开,梨花开了,还会谢,历史在花飞花谢中交替,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升沉。凝视廉颇墓顶的黄土,我默诵清人
52、王佩兰的廉颇墓:“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风。百战边关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佞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梨花丛中,英雄安在?披着斜阳的余晖,踩着飘落的梨花,我们下山了,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名师点评】文章从廉颇墓这一角度入手,展示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将相和”这一故事的内涵,并由此进行引申,对长平之战进行了假设,借以表明朝廷之中大臣们和睦的重要作用。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分析深刻,具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