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宋】刘仙伦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阑干犯斗牛。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赏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前两联极写快目楼之高令人为之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颈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写快目楼之高峻,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以远景衬托楼高;但觉西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以飓风衬托楼高,到此势已蓄足。尾联陡转,诗人既已登上“犯斗牛”的快目楼,且“眼高四海”,那区区之淮南小山岂能“遮望眼”乎?天尽头都看得到,更何况是中
2、原地区。“中原北望气如山”,其中的万千感慨,尽在一“望”之中。【思考】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描绘“快目楼”之高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 钟鼓馔(zhun)玉恣欢谑(xu)乱颭(zhn)薜荔(b) 岑(cn)夫子 渑(min)池蹇(jin)驴多音字 和觉与 爪将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释义金樽:珍贵的酒器。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会须:会当,应当。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指古代富贵人家宴会时用来奏乐的乐器。馔玉,珍贵的食品。大荒:极为边远的地方。乱:风吹物使颤动摇曳。偶然:间或,有时。坏壁:指兄弟俩当年题诗而现已残破的墙壁。蹇驴:跛脚的驴。四、名句默写君不见
3、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
4、编成集。有柳河东集。写作背景(1)将进酒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当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地借酒诗情,借酒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作者被贬柳州时为一同遭贬的四位友人而写的。柳宗元到了柳州任职以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某一天,登上柳州城楼,于是感物起兴,触景生情。朝廷的昏庸,友人的疏离,愁情思绪油然而生,于是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分别寄送给刘禹锡等四位友人。诗中
5、既表现出他们相同的际遇和真挚的友谊,也蕴含着他们天各一方、难以抑制的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由特定环境下的政治斗争所引发、形成的。(3)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第一次由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渑池寺,结识寺僧奉闲,并曾题诗于室壁。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赡兄,因而和韵此诗。相关知识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发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
6、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如何理解“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诗?【点拨】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两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
7、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惊风乱同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两句诗有何特点?【点拨】这两句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出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
8、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我们应如何理解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雪泥鸿爪”?【点拨】我们常用萍漂蓬转之类形容行止无定的人生,风吹蓬转、水上萍漂,不由自主、无根无止。而“雪泥鸿爪”则把人生比作了一个悠悠的长途,在这里“雪泥”只是“飞鸿”偶然歇息的落脚点,而不是“飞鸿”的目的地和终点。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这个比喻比萍漂形象的含义更加丰富,感情层次也更为曲折深刻。它不仅抒发了人生漂泊的怅惘之情,也包含了诗人对艰难历程的回顾和眷念。“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那在雪泥上偶然留下的几处爪痕之外,便再杳无踪影可寻了。
9、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尾联有怎样的深意,为什么作者会说“犹自音书滞一乡”?【点拨】这首诗的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了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信;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迂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使相互通达问候,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接大荒”照应,又统摄题目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的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传出,可见诗人的用笔之妙。和子由渑池怀旧
10、体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观吗?【点拨】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呢?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
11、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意蕴,又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请举例分析李白将进酒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各抒己见】A认为:“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鸿鹦村,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是重申其意。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B认为:C认为:一、写法归纳大量使用夸张的手法将进酒一诗发语突兀,如同滚滚江河从天而下。接着大起大落,由悲而乐,由乐而狂,又由狂转为激愤,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为了充分地
12、表现这种感情的巨大变化,作者大量地使用了夸张的笔法。二、技法指导夸张手法是文艺创作中为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手法,其原本意思是:夸张,过甚其辞,指为了启发听者、读者、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表达的力度,用夸大的言辞、动作、情景等来形容事物。夸张手法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夸张是写作时一种很好的“调味剂”,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人或事物的特征要进行合情合理地渲染。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如: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
13、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模仿、套用。三、随堂练笔请你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你读过的作品中的人物,突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200字左右。四、他山之石梁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
14、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一、课内素材开发逆境中的柳宗元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逆境”“面对苦难”“节操”“达观”“成功与现实”等有关话
15、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类文示例】正因为你是你,性不谐俗,不为世用,你的思想,才让我肃然起敬。站在永州,或者柳州,你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让我顶礼膜拜。你的性格,沉郁峻拔。你的洒脱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在永州或柳州这片心灵冻土上和着你的魂、你的魄全然沉淀,又全然升腾,继而贯穿古今!你的文字清峻高洁,胸怀绝世,让我每次品读你都带着眼泪,远远地凝望你的背影,你的一生浓缩成晶莹的冰雪一点,千百年来,任凭多少后人品读与怨叹,也嚼不透你的冰霜与孤傲。二、课外素材储备打着“保护不丹”的幌子 印度越界侵犯中国领土2016年6月16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越界,闯入中国亚东的洞朗地区,阻挠中方
16、人员修建道路,由此形成了对峙事件。此次印军越界事件发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与以往双方边防部队在未定界地区的边境摩擦对峙有本质不同。中方已多次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印方遵守边界条约规定,尊重中方的领土主权,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印方为了掩盖印军非法越界,不惜歪曲事实,甚至不惜以损害不丹的独立主权为代价,试图混淆是非。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平等”“和为贵”“遵守规则”“善于审时度势”“界线即底线”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类文示例】中国有句古话,和为贵。中方有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也珍视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印方越界人员无条件撤回。希望印方遵守国
17、际法的基本原则,不要执迷不悟。否则骑虎难下,那就比较尴尬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答: 答案: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旧指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表达了诗人回想
18、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作者为什么选择“芙蓉”和“薜荔”来描写?答:答案:“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它们在暴风雨中的遭遇触动了作者心灵的颤悸。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抒发了怎样的哀情?答:答案:“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粤文身地”。抒发了作者的愁苦之情:对友人望而不见的
19、关切之情;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二、语言运用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答:答案:(示例)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文段的中间补上一句话。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
20、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答案:(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飞扬的花瓣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成全他人的无私奉献。一、基础考查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径须沽取对君酌径:直截了当B犹自音书滞一乡 犹自:仍然,还是C泥上偶然留指爪 偶然:偶尔D永夜月同孤 永夜:长夜解析:选C。C项中“偶然”的意思是“间或,有时”。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应似飞鸿踏雪泥B老僧已死成新塔C惊风乱芙
21、蓉水 D人生到处知何似解析:选C。C项,“”,使动用法,使颤动摇曳。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江流曲似九回肠A路长人困蹇驴嘶 B主人奉觞客长寿C人生到处知何似 D应似飞鸿踏雪泥解析:选D。例句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省略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下列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将进酒充分展示出李白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B“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C和子由渑池怀旧中“雪泥鸿爪”的借代,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
22、名篇。D“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里用老马识途的故事,指出古人存养老马,是取其经验和智慧。解析:选C。C项,“雪泥鸿爪”是比喻。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王中:南宋末诗人。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有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经小雅棠棣。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23、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C颔联作者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D全诗充满着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解析:选C。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所以,C项中的“与他们完全一样”理解错误,选C。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用典。“乌鹊”
24、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了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78题。落第长安 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杂诗 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答:答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
25、,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答:答案:“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
26、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
27、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解析:选C。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
28、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慨: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三、语言表达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张局长: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李:不客气!不客气!(1)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答:(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答:答案:(1)指“目的”“意图”;指“表示心意”;指“趣味”“心机
29、”“头脑”等。(2)张局长准备收下礼物的客气说法。(或张局长收下礼物了、或“那我就收下了”)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同样的风,不一样的感觉。春风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_;_;北风冷,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风对大地的爱恋。答案:(示例)夏风热,给大地送来活力,那是风对大地的问候秋风凉,给大地铺上金黄,那是风对大地的赞美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周国平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
30、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31、真的,诗人的性格各异,可都是一些非常执著的人。他一生所执著的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对于他来说,这种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没有这种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贫如乞儿,不断有新鲜的美感,照样可以过得快乐充实。美感在本质上的确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这两个特点不正是美感的基本素质吗?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感觉。雕琢是感觉的伪造,因袭是感觉的麻痹,所以,美感的丧失就是感觉机能的丧失。可是,这个世界毕竟是成人统治的世界啊,他们心满意足,自以为是,像惩戒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惩戒童心不灭的诗人。不必说残酷的政治,就是世
32、俗的爱情,也常常无情地挫伤诗人的美感。多少诗人以身殉他们的美感,就这样地毁灭了。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脱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诗人,哪一个不是兼有一种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呢?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同时是哲学家。苏东坡深知这种执著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来,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他说,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就是因为“游于物之外”。“游于物之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33、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你再执著于美感,又有何妨?只要你的美感不执著于一物,不异化为占有,就不愁得不到满足。诗人的执著,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超脱,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所以,苏东坡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感觉敏锐,依然胸襟旷达。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唯一的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度里。我相信,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赏评】作者以苏东坡为例,为我们解读了诗人的“执著”和“超脱”。诗人的执著,“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而超脱,必须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只有“胸襟旷达”。文中在探讨苏东坡发展和开放的执著时,所用的“开放”和“执著”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又相对统一,因为诗人的执著不是停滞和封闭的,而是发展和开放的,这里蕴含了诗人追求的美丽与和谐,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本质。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