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三收入与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考点二、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考点三、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考点四、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考点五、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考点六、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对应学生用书第3540页)分配制度 本考点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近几年有些趋“冷”,但也不可忽视对相关知识及热点的把握
2、和关注。从题型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适中。从知识上看,主要对各种分配方式含义与作用的理解进行考查,没有涉及生产决定分配问题。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从知识角度来说,除了细化把握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与作用外,还要与前面的所有制结构、投资方式相结合,与后面的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相结合;从时政角度而言,密切关注生活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分配方式与国家提高居民收入的措施。1.(2012年广东文综,26,4分)对下图解析正确的是()A.该省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C.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D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
3、个人购买力的增加解析:D本题考查分配制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个人的收入,从而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D项正确;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A项错误;居民收入水平应该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B项颠倒了两者的关系,错误;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C项错误。图表题是最近几年新课标地区比较多出现的题型,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试题中。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要解读题干文字信息,准确把握题意;第二步,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第三步,对比文字(题肢)与图表,链接正确的信息,作出判断。2.(2011年上海单科,15,2分)一家IT公司生产
4、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运转资金公司办公楼电脑设备程序设计A.B.C.D.解析:A本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资本要素。资本要素包括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程序设计属于技术要素,符合题意;与题干无关。 3.(2010年安徽文综,3,4分)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 000元26 000元B.36 000元19 000元C.49 000元21 000元D
5、.44 000元11 000元解析:D本题考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故材料中李某的工资收入和奖金即36 000+8 000=44 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李某的专利收入和其妻房租收入即5 000+6 000=11 000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对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劳分配只能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围则比较广,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中都可能存在;按劳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可以是劳动收入,也可以是非劳动收入。效率与公平 本考点是近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
6、择题都有,突出考查对知识变通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方针措施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口灵活多变。从知识上看,重点把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相关知识。在2013年的复习备考中,除了细化把握本考点知识外,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知识的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密切关注以下时政热点:国家与地方有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最新举措,财政与税收政策调整,新一轮援疆,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等。1.(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16,4分)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
7、“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A.B.C.D.解析:B本题考查社会公平正义等内容。R市采取措施保证外来流动人口与该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正确;本身说法错误,不能消除收入再分配差距;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2.(2012年浙江文综,25,4分)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 000元提高到20 00
8、0元。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解析:C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国家的宏观调控。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中低收入者税负,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C项符合题意。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利于促进分配公平,但不一定能够达到财政收支平衡,也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A、B两项说法不正确。上述措施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但对企业转型升级不一定起到推动作用,D项说法不正确。3.(20
9、12年天津文综,5,4分)如图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A.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解析:C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分析柱形图可知,近年来,我国加大扶贫力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C项符合题意。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不是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的标志,A项说法错误。扶贫对象是贫困者,是部分民众,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
10、生活保障,B项夸大了扶贫的意义。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D项说法过于绝对。4.(2011年山东文综,17,4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B.C.D.解析:A本题考查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
11、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形成,不应由政府定价,说法错误,排除;货币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5.(2011年江苏单科,10,2分)如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B.C.D.解析:D本题考查
1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影响效率的提高,因此,需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故正确;错误,应是同方向变化;表述片面,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效率的提高。6.(2011年福建文综,33,4分)“拉弗曲线”(见图)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税收政策必须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A点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确定税率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税率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A.B.C.D.解析:C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题干中“拉弗曲线”描述的税率与税收
13、的关系说明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若国家税收太多,势必导致企业、劳动者收入减少,从而不利于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税收收入,最终将影响经济发展,所以正确,错误。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主要依赖企业的决策、科技、产品的品牌等,确定税率不依赖于此,错误。7.(2011年上海文综,23,2分)倡导“包容性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包容性发展必须强调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意味着当前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时要()A.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B.把提高效率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C
14、.通过牺牲经济效率换取社会分配公平D.通过提高效率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解析:A本题考查对效率与公平知识的理解。材料中“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主要强调社会公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观点错误。8.(2010年山东文综,18,8分)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
15、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解析:B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A项说法错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应注意公平;C项说法错误,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公平,而不是效率;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9.(2010年北京文综,33,4分)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A.B.C.D.解析:A本题为图表题,考查效率与公平。根据图表,实现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也就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通过扶贫开发和救
16、济可缩小城乡、区域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正确;征收个人所得税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应选。市场自发调节,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不符合题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社会公平,而不是降低,不符合题意。10.(2012年安徽文综,38(2),16分,节选)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
17、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审设问:此设问包含两层要求,首先,运用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其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审材料:本题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为背景材料,根据设问中的第一层要求,材料中可以给出以下信息:关注流动人口的生活,提高劳动报酬,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设问中的第二层要求,材料中可以给出以下信息:关注流动人口的生活,要从方方面面入手,统筹规划,树立创新意识。知识
18、链接: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联系、矛盾、创新的相关知识。思维过程:回答设问中第一层的问题时,运用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信息说明政府为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应采取的措施;回答设问中第二层的问题时,应抓住材料中“统筹规划”、“创新社会管理”、“亟待解决的课题”等关键词,结合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答案:(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
19、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也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新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对于图表题一般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1)审设问要注意:图表题一般不止一问,要宏观把握各设问之间的关系。明确设问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具体把握各设问自身的侧重点,同时又要体现本大题的整体性。(2)审图表要注意:读图表的标题。明确图表的主题或中
20、心。、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一般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之间的差距)。对于有表注的,一定要认真读表注(备注)。其中,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而补充性的备注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一般在答案中要有体现。11.(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8(1),1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
21、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审设问:本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涉及行为主体是国家;本题是建议类试题。审材料:本题以“收入分配”为背景材料。设问要求指明图表反映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注意围绕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知识链接: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收入与分配、社会公平等。思
22、维过程:本设问实际上由两小问组成:第1小问属于图表题,要求结合图表指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注意分析要全面、到位;第2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涉及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最低工资增长、社会公平等。答案:(1)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
23、公平。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分析图表必须要细心,认真分析横向、纵向的变化。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要求做到三个方面:一“看”。看设问,浏览资料;二“比”。比数据,找结论;三“析”。分析原因,找措施。财政收入与支出本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结合国家财政举措、各种财政收支数据来命制题目,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从近三年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的构成等知识上,财政收入的构成、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等考点很少涉及。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既要注意上述提到的常考考点,又要注意财政收支平衡等“冷”点;既要关注各
24、种最新的财政收支数据及分析,又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最新的财政方式或措施。(2011年福建文综,31,4分)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C.从C点到D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D.在E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解析:B本题考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A点时,尽管CPI只有1.5%,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增加CPI上涨趋势,A项错误。从B点到C点,CPI呈进一步上涨趋势,应减少财政
25、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CPI上升,B项正确。从C点到D点,CPI下降,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生产,拉动消费,采取扩大财政盈余的方式,会造成一部分资金不能利用,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C项错误。在E点时,若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会加快通货膨胀,D项错误。财政的作用本考点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从题型来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但更多的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从背景材料的选取来看,侧重于图表、数据、最新财政政策、最新财政收支等;从考查内容看,三个考点都是高频率的出现,而且经常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税收、分配等知识结合起来命题。
26、在2013年高考备考中,既要深入理解各考点知识,又要加强与其他专题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既要密切关注国家与地方的最新财政举措(如国家税制改革、财政惠民等),又要注重各种最新的财政收支数据信息(如民生支出、农业支出、科研支出、文化支出等)。1.(2012年北京文综,35,4分)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政府可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下表中正确的选项是()选项经济衰退期经济过热期可能的表现可采取的措施可能的表现可采取的措施A税收减少增加税收失业减少降低利率B企业投资减少降低利率税收增加减少税收C物价上涨提高利率企业投资增加增加税收D失业增加减少税收物价上涨提高利率解析:D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
27、在经济衰退期,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表现为投资减少、物价下跌、失业增加,可通过减少税收、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期,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的制约,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利率、增加税收等措施来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故只有D项全部正确。2.(2011年浙江文综,25,4分)2011年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3%。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是()A.削减行政开支,减少财政支出B.增加国家税收,扩建公用设施C.减少国家税收,减持外国国债D.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解析:A本题考查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为控制
28、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A项符合题意;增加支出,扩建公用设施,刺激需求,助长通胀,B、D两项说法错误;减少税收,增加企业和个人收入,提高消费,助长物价上涨,C项不符合题意。3.(2011年重庆文综,24,4分)2010年,重庆市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在全国率先启动公租房建设项目,并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60%到70%的人住商品房,30%到40%的人住公租房”的城市住房模式。重庆公租房建设是()调控重庆市商品房房价的重要手段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财政对社会分配进行调节的重要表现完善重庆市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A.B.C.D
29、.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财政的作用。重庆市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启动公租房建设项目,这有利于控制房价,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正确,同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体现财政对社会分配调节,因而选。题目材料没有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保险的内容,不选。4.(2010年天津文综,4,4分)下图所示为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状况。图中曲线的变化,突出体现的财政作用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调控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A.B.C.D.解析:D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中央财政在社会、就业、教育
30、、医疗卫生等方面支出上升,体现出财政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创建和谐社会。故符合题意。材料中不体现。解答曲线类图示题,要做到“抓住图示三要素,纵横对比加小注。”三要素是图头、数据、趋势;纵横对比是看两轴之间的关系;小注是图后的注解内容。5.(2011年全国大纲文综,38(2),8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
31、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 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 124亿元。(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审设问: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为意义类主观题。审材料:财政转移支付2 019亿元;“十二五”中央财政计划。知识链接:财政的作用。思维过程:运用财政的作用,分别从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作用逐项分析。答案:(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
32、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6.(2010年江苏单科,34,12分)材料一图表1: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表2: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年份项目2007年2008年2009年财政总支出2 5063 2023 956教育支出4905846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35115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6232288材料二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
33、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审设问:第(1)问归纳信息;第(2)问知识限定是经济生活,答题核心是政府关注民生,答题方向是谈重要性。审材料:江苏加大财政支出,加大民生投入。知识链接: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思维过程:第(1)问既要准确解读每个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又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2)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财政的作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等知识,从必要性和意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
34、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7.(2010年四川文综,38(1),12分,节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
35、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1)材料一(含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审设问:第(1)问分析材料一及图中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常识有关财政、税收等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问题。审
36、材料:材料一通过数字对比、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曲线对比图,注意前后变化。知识链接:财政、税收的作用。思维过程:第(1)问要充分分析材料中数字对比和图表反映的问题,结合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作答。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渐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
37、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本考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经常考查的考点,在今后可能有加大趋势。从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观题出现的几率较小,从近几年的考查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依法纳税、税收的作用、税收的种类等知识上,对税收的特征、纳税人和负税人等知识没有考查。在2013年的高考备考中,除了继续重点把握依法纳税、税收的种类与作用等知识点,还要注意税收的特征、各种违反税法行为等知识,并注意税收与财政、企业发展、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知识的联系。在时政上,要密切关注我国的税制改革、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公民依法纳税的正反案例。1.(20
38、12年全国大纲文综,25,4分)2011年末,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不受企业盈亏影响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税源广且便于征收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B.C.D.解析:C本题考查税收及其种类。增值税不受生产结构影响,使收入具有稳定性,但“不受企业盈亏影响”说法错误,排除;增值税具有避免重复征税作用,正确;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主体税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不符合题干;增值税可以防止偷漏税行为,正确。2.(2012年重庆文综,26,4分)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根据图,甲乙两方案相
39、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A.B.C.D.解析:B本题考查税收及其种类。本题涉及个人所得税,读图信息可以判断,甲方案A家庭纳税多,B家庭纳税少,因此正确;乙方案,以家庭为单位,对A家庭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确;与题干信息不符。3.(2011年天津文综,11,4分)假定小张和老赵某月的工薪收入分别为1 900元、5 000元,结合表1,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表1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全月应纳
40、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500元的52超过500元至2 000元的部分103超过2 000元至5 000元的部分154超过5 000元至20 000元的部分209超过100 000元的部分45*指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减去2 000元以后的余额A.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质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C.小张该月不用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D.老赵该月应缴纳450元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解析:D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特点、目的及其计算等知识。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向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起征点为2 000元,征税特点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
41、要求,排除。题干中老赵的应税额为5 000-2 000=3 000(元),他应交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为:5005%=25(元),2 00010%=200(元),50015%=75(元),三项相加为300元,而不是450元,D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1)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审题时不可马虎大意。(2)本题可巧解,不必计算。有些考生看到题干中的应税所得、税率表及备注中的起征点,马上进行计算,而没有去仔细阅读题肢,浪费了时间,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依据设问要求判断错误选项,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可较容易判断出A、B、C项都为正确观点,进而选出答案为D项。4.(2011年浙江文综,26,4分)假如国家将个
42、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上调至3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B.月收入超过3 000元的居民没有得到实惠C.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解析:C本题考查税收的种类及作用。起征点上调至3 000元,使得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收入群体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减少,月收入超过3 000元的收入群体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而得到实惠,总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整体上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C项正确,A、B两项错误。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属于再分配范畴,D项错误。5.(2011年江苏单科,11,2分)“十一五”期间,全国共
43、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9 500亿元。2011年中央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也将进一步向西部和“少边穷”地区倾斜,其中以车辆购置税安排的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这说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A.B.C.D.解析:B本题考查我国税收的性质、财政的作用。题干中国家通过组织税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落后地区的投资说明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并非强调税收在财政中的地位;错误,应为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6.(2010年重庆文综,27,4分)经济学家拉弗用下图揭示了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由图
44、可知()A.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高B.政府若要增加税收,需要确定合理的税率C.R2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最佳税率选择D.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税率R3优于R1解析:B本题考查税收含义、作用等知识。从图中可知,税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税收的增加,只有税率适宜时,税收收入才增多,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税收最高不一定最佳,故C项错误;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实行低税率,且由图可知,R3并不优于R1,故D项错误。7.(2010年江苏单科,11,2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A.B.C.D.解析:
45、A本题考查依法纳税、税收特征等知识。解答时注意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成立。在我国,公民履行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和公民主人翁地位决定的,正确且符合题意。表述错误,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案例】(2010年广东文综A,36(1),11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
46、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命题意图:本题以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作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首先归纳材料的信息,找出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其次,注意审设问知识范围限定: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最后,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分析材料答出社会公平的意义及财政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参考答
47、案:(1)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这符合: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评分说明:等级等级描述水平1既全面回答出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又能从社会公平、财政作用、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理论依据水平2对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概括不全
48、,只从社会公平、财政作用两个角度分析,答案不全面、不系统水平3没有概括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只从社会公平、财政作用两个角度泛泛而谈,对社会公平和财政作用记忆不准确,分析错误规律总结:注意提高审题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4144页)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
49、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原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
50、体地位。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适用范围:个体经济(2)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具体形式: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
51、、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
52、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a.保持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b.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c.必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公平分配打下物
53、质基础。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必要的财政与税收措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2)如何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
54、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的构成(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2)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3)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
55、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3)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
56、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5.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6.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57、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3)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财政的作用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1)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2.财政与宏观调控(1)财政是实现宏观
58、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具体理解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经济发展形势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3)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区别原因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
59、通胀和通缩迹象对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联系采取哪种财政政策,必须依据客观的经济运行状况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税收的必然性: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
60、,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区别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续表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联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税收的种类(1)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
61、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2)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个人所得税。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分类: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特点: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
62、纳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税收的作用(1)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2)从税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看: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3)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参见上面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5.依法纳税(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国家各项职能的
63、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是公民履行义务的需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要求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2)违反税法的表现表现(含义)手段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欺骗、隐瞒等方式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骗取税收优惠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暴力、威胁等手段(3)怎样更好地依法纳税从国家方面看: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征税人员的素质。从公民方面看:
64、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1.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吗?(1)判断一种分配方式是否是按劳分配,首先要看它是否在公有制范围内,在公有制范围内则可能是按劳分配。(2)在公有制下,存在着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方式有: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所得收入。(3)现在公有制经济一般通过股份制改
65、造,在公有制经济中通过参股获得的收益,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按劳分配必然产生公平,按要素分配必然产生高效率吗?(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形式。因此,按劳分配体现的公平只是分配原则的公平而不是分配结果的公平。(2)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经济运行的高效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也有可能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其中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贫富差距的问题。适当的贫富差距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差距过大,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将会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66、的混乱。3.财政收支盈余越多越好吗?(1)财政收支盈余表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物质基础雄厚,这有利于财政作用的发挥,国家职能的行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的稳定和社会和谐。(2)财政收支盈余过多,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加重,会影响企业的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调动积极性,最终会影响财政收入的继续稳步增长。(3)财政盈余过多,还意味着大量财政资金的闲置,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4)财政收支平衡是收支相等或收入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收入略小于支出,略有赤字,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收支盈余不是越多越好。4.财政赤字一定不利于经济发展吗?(1)
67、财政赤字意味着国家的开支要靠借债来维持,这会使国家的物质基础薄弱,国家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和行使,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2)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当社会出现买方市场、通货紧缩时,国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财政赤字的方法,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3)财政赤字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以内,否则超过了国家的偿还能力,会影响国家的信誉,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破坏极大。总之,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5.实现社会公平,就意味着消除收入差距吗?(1)我国当前居民间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所以要实现社会公平
68、,就必须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实现共同富裕。(2)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消除收入差距,而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没有适当的收入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效率的提高。6.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就是要求公民自觉依法纳税吗?(1)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包括义务和权利两个方面。(2)从义务方面看,就是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3)从权利方面看,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应学生用书第4548页)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分配制度1、2
69、、3效率与公平4、5、6、7、8、9财政收入与支出10、11、12、13财政的作用14、15、16税收及其种类17、18、19、20、21、22依法纳税23、24考点一分配制度1.(2012年江西模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由现行的3.25%提高到3.50%。存款利率上调后,居民存款储蓄得到的实际收益,该收入的分配方式属于()A.不确定按资本要素分配 B.减少按劳动要素分配C.增加按劳分配的收入D.增加按资本要素分配解析:A本题考查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除了与银行的存
70、款利率相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的物价水平。如果物价涨幅高于存款利率,居民实际收益不会增加,只有低于存款利率时,实际收益才会增加,题干中没有物价情况,无法作出判断,同时,利息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所以A项符合题意。2.(2012年深圳模拟)下图是我国“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示意图。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B.我国农村收入结构在不断完善C.劳动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D.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解析:C本题考查对分配制度的理解。图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46.2%,工资性收入占42.5%,这两部分属于劳动收入,从量上看,劳动收入是农村居民
71、收入的主体部分,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3.(2011年天津模拟)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来,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这一改革取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目的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状况 A.B.C.D.解析:D本题考查对我国分配制度、促进公平等知识的变通理解。是对坚持这一政策取向的误解,这一政策是为了
72、缩小收入差距,故排除。我国分配制度本身属于生产关系,故不选。正确分析了题干中的改革问题。考点二效率与公平4.(2012年济宁模拟)解决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分配秩序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A.B.C.D.解析:B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的说法都属于规范收入分配、关注社会公平的措施。材料强调社会公平,强调效率,不符合题意,排除。5.(2012年河南模拟)我国政府当前实施新医改方案,其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73、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解析:C本题考查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提高收入水平,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医改方案的出台起不到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故排除B项。城乡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但没有涉及资源的优势互补,故排除D项。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从而平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C项符合题意。6.(2012年广州模拟)如图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中国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处于AB区间,要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发
74、展由AB区间转向BC区间,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大财富蛋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加强调节,力促公平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财政支出A.B.C.D.解析:A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最终还是要靠经济发展,正确。与题意不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正确。错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会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7.(2012年北京西城区模拟)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关于效率与公平,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A.工资薪金实行个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符合效率原则B.根据收入多少确定个税的不同税率,符合公平原
75、则C.基于公平原则,个税征缴应做到平均纳税D.基于效率原则,个税征缴应缩小纳税差异解析:B本题考查对效率与公平的变通性理解。A项错误,工资薪金实行个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体现的是公平原则。C项中“平均纳税”错误,公平不是平均。“应缩小纳税差异”体现的是公平,不是效率原则,故D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入选。8.(2011年安徽芜湖模拟)如图漫画启示我国在分配体制改革中,应做到()A.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B.积累大于消费,努力扩大生产C.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效率D.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拉开差距 解析:A本题考查对促进公平措施的理解。漫画所反映的是某些垄
76、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此要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B、D两项观点与题意不符,C项观点不准确。9.(2012年广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10%。其中,深圳2012年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 500元/月,涨幅达13.6%,为全国已公布最低工资标准方案中最高。(注: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材料二过去两三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涨,不断挤压企业的利润空
77、间,而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动机的广东省,也因此面临着考验。迫于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一些企业不得不面临“关、停”或者转移到外省或其他国家。广东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丧失优势的危机。材料三2011年11月20日,“风起南方网聚民智2011年广东网民建言献策论坛”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民意畅通与幸福广东”。官员指出,畅通表达渠道,才能“接地气、解民意、得民心”。(1)结合材料一,分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广东省制造业再造优势提出建议。(3)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析:第(1)问,关键把
78、握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涉及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劳动者的权益得到维护、分配更加公平对劳动者和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对企业来说短期内有压力,但从长期来说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第(2)问,是措施类题目,找出材料中涉及问题:一是成本上涨,二是人民币升值,三是原有的制造业模式面临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企业的创新、结构的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第(3)问,分析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可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以及党的执政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内需,拉动
79、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从短期看,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但从长期看,有利于促使企业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变化,广东省制造业要再造优势,应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制造业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再造新优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要实现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80、广东省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3)之所以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公民权利和维护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意是决策的基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利于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决策合民意、集民智;有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利于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
81、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献策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考点三财政收入与支出10.(2012年浙江慈溪模拟)2011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专家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专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财政迅速增加,地方财政也有了较快的增加。现在中央财政,特别是从发达地区集中了比较多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把它转移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对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收入平均运用,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A.B.C.D.解析:B本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等知识。随着经
82、济发展,中央财政迅速增加,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而中央财政通过再分配将财政用于落后地区的发展,体现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符合题意;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越多或者越少都不好,财政收入也不应平均运用,需要根据国家的需要统筹安排,表述错误,应排除。11.(2012年西安模拟)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有所上升。但是伴随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我国相对减少了财政赤字。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赤字为人民币8 000亿元,低于2011年最终财政赤字人民币8 500亿元。下面关于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是()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B.不需要对财
83、政赤字加以控制C.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D.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解析:C此题考查了财政收支关系,财政赤字是国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体现,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排除A项。财政赤字过多,会引发投资过热,导致通货膨胀,排除B项。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发行国债,除非财政收入不足以弥补赤字或者赤字太大,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C项符合题意,同时排除D项。12.(2011年福建南平模拟)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规定:央企应上交给国家红利的比例,区别不同行业,分三类执行。按照这一规定,每年财政部征收的红利总量将会达到成百上千亿元,将用于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等方
84、面的亏空。这些上交的红利属于财政收入中的()A.税收收入B.利润收入C.债务收入D.其他收入解析:B本题考查财政收入有关知识。央企属于国有企业,上交红利属于财政收入中利润收入,B项是正确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3.(2012年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1年上半年我国收入分配增长情况收入情况增长情况(%)国家财政收入(亿元)56 87513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 041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 70613.7材料二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表明中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
85、榄型”分配格局,这让幸福的“橄榄型社会”变得更加可期。材料三“幸福橄榄”,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流动的“橄榄”,具备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轻松的“橄榄”,减轻中产阶层的经济负担,不能让一批中等收入者在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高房贷等压力下,沦为“伪中产”;有责任的“橄榄”,引导中产阶层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1)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为培育“幸福橄榄”提出合理化建议。(3)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有责任的“橄榄”的政治学依据。解析:本题以我国的收入状况为背景,是对经济生活模块和政治生活模块的考查。第(
86、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表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的能力。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对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得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的结论。第(2)问,属于措施类题目,根据材料,从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两个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是对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知识的考查,属于依据类题目。从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权利与义务、政府职能工作的基本原则等角度分析。答案:(1)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
87、都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增长速度。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自主创新、自主创业。(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
88、由,同时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中产阶层必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政府必须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引导中产阶层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考生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也可)考点四财政的作用14.( 2012年深圳模拟)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城乡事务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等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我国财政()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特点比较明显 A.B.C.
89、D.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从材料中财政支出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有利于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与材料无关。15.(2012年沈阳模拟)2012年我国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到了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这表明()国家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党和政府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基础性作用A.B.C.D.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财政的相关知识点。我国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故不选;不能说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故不选。说法
90、正确且切题。16.(2012年湖北襄阳模拟)“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解析:本题考查对财政作用、收入分配公平、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属于措施类题型。由于题中已经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即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因此直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
9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4)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考点五税收及其种类17.(2012年湖北八校联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决定将个税起征点调高至3 500元,并从2011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假如小李2011年9月份的工资所得税为395元,且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为25%。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从购买力的角度去分析,小李的实际工资收入为()附: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节选)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1 500元的部分32超过1 500元至4 500元的部分103超过4 500元至9 000元的部分20A.3 800元B.6 187.5元C.6 800元D.6 600元解析:D本题考
93、查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第一步,不考虑物价上涨幅度,计算小李的工资所得。假设其扣除起征点后的应税额为X元,则1 5003%+(4 500-1 500)10%+(X-4 500)20%=395(元)。解得,X=4 750(元)。即小李的工资所得应为4 750+3 500=8 250(元)。第二步,计算小李的实际工资收入。由于购买力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因此小李的实际工资收入为8 250(1+25%)=6 600 (元)。18.(2012年江西模拟)如图显示出,小排量车购置税恢复按10%税率征收,将会带来()A.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B.汽车企业投资的增加C.汽车燃油价格的上涨 D.汽车供求关系的改变解
94、析:D本题考查税收的作用、价格变化的影响等知识。图显示的是汽车销量与购置税的关系,小排量车购置税恢复按10%税率征收,会引起汽车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汽车供给量及需求量变小,D项符合题意;税率的提高引起汽车销量的减少,所以国家财政收入不一定增加,A项错误;汽车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汽车企业的利润减少,汽车企业会减少投资,B项错误;汽车与汽车燃油为互补商品,二者价格成反比关系,C项错误。19.(2012年浙江联考)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逐步改为征收增值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意味着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社会
95、分工的发展有效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A.B.C.D.解析:B本题考查增值税。错误,营业税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单位销售货物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错误,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一定使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符合题意。20.(2012年太原模拟)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文件,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主要内容: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此次改革()有利
96、于降低相应行业的企业税负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必要举措是国家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A.B.C.D.解析:D本题考查税收。增值税改革中新增低税率,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负,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符合题意;减税政策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进行调控,是减少了目前国家的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21.(2012年汕头模拟)2011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施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2 000元上调至3 500元。这表明()A.税收具有不固定性B.国家税收必然减少C.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D.税收对收入分配具有调节作用解析:D本题考查对税收特征、作用等知识的
97、理解。国家调高个税起征点,是调节公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措施,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调高个税起征点,属于经济手段,而且不一定带来国家税收的必然减少,故B、C两项错误。22.(2012年深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见图),曾得到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青睐和支持。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这一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里根执政后,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材料二我国近几年结构性减税的内容税种税改内容税收减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3 500元,
98、由九级调整为七级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项目: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软件生产企业或集成电路设计(生产)企业;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服务型企业;动漫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可享受20%优惠税率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发生当期抵扣;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过去的6%和4%一律降至3%税收增加资源税提高磷矿石、玉石、珍珠岩等矿产资源税率增值税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的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消费税提高烟酒的消费税率,停征养路费,改征成品油消费税(1)结合材料一,简要
99、概括“拉弗曲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学道理。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意义。解析:第(1)问,可以直接根据图表得出信息,注意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税率在E点前后的税收收入的不同。第(2)问,先指出材料中几种不同税种的变化情况,再结合税收的作用及科学发展观对这几种税种的作用进行分析。答案:(1)“拉弗曲线”是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收入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政府的税收收入反而会减少。(2)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
100、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和烟酒的税率和对成品油收税,促使了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促使了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改增值税为消费税,不仅避免了重复征税,鼓励了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鼓励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的减免,有利于促使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升级。促使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了企业经济的复苏。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和增值税转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促使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个税调整,直接减轻了居民的税负负担,增加了居民收入,扩大了消费;
101、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考点六依法纳税23.(2012年南京模拟)“你有情,我有情,依法诚信纳税献真情;你出力,我出力,促进民生发展齐努力;你受益,我受益,共享和谐社会最美丽。”这条税收宣传短信告诉我们()A.国家税收越多越好B.纳税越多权利越多C.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D.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解析:D本题考查依法纳税问题。国家税收不是越多越好,故A项错误;我国公民权利是平等的,不是纳税越多权利越多,故B项错误;题干的主体指向的是公民,而不是税务机关,故C项不合题意。短信内容就是引导人们自觉纳税,故D项正确。24.(2012年湛江模拟)2012年2月,广
102、州海关侦破全国首宗空港进出口渠道行业性鲜活海产品走私大案,查获一起低报价格走私进口鲜活海产品案,案值近3亿元人民币,涉嫌少缴关税5 000万元。这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属于()A.骗税B.欠税C.偷税D.抗税解析:C本题考查对违反税法行为的认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低报价格走私”“少缴关税”可以断定是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的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行为,属于偷税,故选C项。根据骗税、欠税及抗税的含义可以断定,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4950页)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难度分配制度1易效率与公平2、7易、中财政的作用3、4、7易、易、难税收及其种类5易依法纳税6易一、
103、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预测指数:)下表是某居民2011年收入一览表内容工资、薪金收入房屋、土地等租赁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益利息收入比例(%)402971014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该表表明()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该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A.B.C.D.解析:C本题考查对我国各种分配方式的理解。错误,按劳分配是我国的主体分配方式。材料中主要体现我国的分配方式及居民投资,故与题意无关。数据上看
104、,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已经占了60%,而且来源于多种不同的途径,故正确。2.(预测指数:)“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民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将“民富”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贯彻这一观念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善分配制度,推动同步富裕增加货币供给,减少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工资标准,增加居民收入A.B.C.D.解析:C本题考查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理解。经济的增长及工资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民富”目标的实现,符合题意。错误,我们坚持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错误,盲目增加货币供给易引起通货膨胀,不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3.(预测指
105、数:)漫画四马难追给政府的启示是()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总供给上调银行利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A.B.C.D.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漫画主要反映了收入的涨幅赶不上物价、医疗收费等的涨幅,说明物价等上涨较快。而要稳定物价则需要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供给,实现供求平衡,另外还要控制货币流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正确且切题。的做法会加剧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不利于漫画中问题的解决;说法不恰当,应改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预测指数:)2012年2月10日,从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获悉,2011年
106、中央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 141亿元,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为农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A.B.C.D.解析:A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等知识。国家财政支持水利设施建设,是国家通过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体现,故正确;千亿元的投资项目体现出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故正确;观点偏离题意;观点错误,水利设施建设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5.(预测指数:)如图是我国30多年来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改革起
107、征点的变化趋势。不考虑其他因素,伴随这一些变化趋势,直接带来的经济良性效应有()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商品出厂价提高中小企业周转资金增加A.B.C.D.解析:B本题考查企业发展、社会公平等知识。首先,个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故正确;其次,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从而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故正确;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不会直接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会提高其出厂价格,故错误。6.(预测指数:)如图漫画指向网上交易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漫画中行为理解正确的是()经营者的行为属于骗税经营者的行为属
108、于偷税体现出税收的强制性体现出税收的固定性A.B.C.D.解析:B本题通过漫画的形式,考查对税法特征和依法纳税的理解。漫画中经营者是逃避缴税而不是骗取税收优惠,故错误,正确。材料中税务人员的行为体现出征税人员严格依法征税,这是税收强制性的体现,而不是固定性,故正确,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预测指数:)材料一我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情况材料二200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980年的800元提高到1 600元,国家每年减收个税约280亿元。2008年起征点又进一步提高到2 000元,国家每年减收个税约300亿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个人工资、
109、薪金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减除费用(个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国家每年将减收个税约1 000多亿元。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财政与税收”的知识,阐述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意义。(14分)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结合图示进行对比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财政与税收”的有关知识点,解答本问要从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材料一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大幅
110、度增长,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6分)(2)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居民消费的扩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在财政收入增长率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下,提高个税起征点,让税于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8分)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有利于完善分配政策,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6分)材料引文型选择题解题方法综述一、题型特点材料引文型选择题是以古诗词、文言文、名人名言、
111、文件或报告节选内容等形式为题干背景材料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题干没有事例型材料那样通俗易懂,需要学生结合政治、经济、哲学以及文化等知识,深入体会、分析其中的涵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学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却较高。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在学好政治课本中基本原理的同时,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变化做到全面发展。二、解题技巧解答材料引文型选择题时,第一步要认真研读引文内容,弄清其原意,这是重点所在;如果读不懂引文的全意,可以抓住引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从而准确读懂引文的中心意思或主旨。第二步要将材料
112、中蕴含的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比对、迁移,结合做选择题的常规方法,对照干肢关系来解题。三、典型题例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今天看来,应当是“既要患寡又要患不均,还要患均”。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难以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促进效率的提高A.B.C.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有关知识,解答的关键是读透、读全题干引言的有效信息。首先,观点表述错误,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保证。“既要患寡又要患不均”,与具有一致性;“患均”与是直接吻合的;则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答案为C。附录:答题模板系列
113、三:简答题解答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引申。(1)审查设问,辨别类型。从设问上主要划分为直问式和简析式。(2)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5)行文作答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层次化,语言规范化。条理清楚,字体工整。题型一直问式1.题型特点近几年,这种题型常以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出现,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2.解题
114、对策这类试题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比较容易,要求考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题型二演绎式1.题型特点题目给出的相关情景材料,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其设问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原理(观点)”、“材料中是怎样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作答。2.解题对策对策一:解答此类题,首先用系统分析法将材料分成若干层,然后再用演绎分析法去具体分析每一层材料是如何体现设问所给出的观点的。阅读、归纳处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层材料所体现的原理或观点。按照学过的有关知识和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要点,简明扼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开论
115、述。对策二: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如果题目的设问不直接指出观点,就需要考生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再用演绎分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第二,如果观点与材料都是多层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时要先阐述原理或观点,然后再说明哪些材料体现这一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题型三意义式1.题型特点意义式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引导词,对这类试题的回答,首先要明确问的是经济方面的还是政治方面的意义,或是涉及经济、政治两方面的意义。回答的要点要密切结合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
116、句。如果是问政治、经济意义的,一般不必把政治、经济意义分得很清,只要分要点即可。此外,有的简答题要求用哲学原理或时事知识来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2.解题对策对策一:回答经济意义题,可分别从个体(个人和企业)、集体和国家的角度,对题中的材料和事实作出分析,力争不要出现遗漏。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从集体的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三大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等;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社
117、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对策二:回答政治意义题,可从国家、社会、政党、民族、宗教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政治意义一般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依据不同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从上述意义中选取不同的内容和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对策三: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或启示),一定要认真审题,紧扣事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
118、。一般从四个方面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看,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动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点论);第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事件的实践意义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第四,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得出对个人、社会的重大意义。题型四辨析式1.题型特点辨析式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正误混杂,尽管是简答题,但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侧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解题对策对策一: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
119、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对策二:回归教材,确定答题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从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中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这些观点有联系。对策三: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层意思逐一进行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理由”与“原因”的分析都要做到事理交融,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切忌离开题中观点去阐述理论,也要避免离开理论分析观点。题型五认识类1.题型特点认识类简答题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类题目的命题形式是给出一定的情景材料,然后依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设问,设问一般是“如何
120、认识”、“如何看待”或“如何评价”等,要求考生判断所给材料观点的正误,分析原因,提出正确的态度和做法。2.解题对策对策一:两点式分析法。即分析材料时,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问题相同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不同的一面。对策二:三段式答题法。即按照“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办(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是什么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这件事的依据(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必要性(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等;怎么办公民、企业、国家等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特别提醒: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简答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
121、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背景材料,来确定究竟需要回答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题型六归纳式1.题型特点归纳式简答题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一方面的,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题目的设问要求回答材料体现(反映)了什么(哪些)观点、道理;要求探究其原因,推断问题“如何解决”或分析材料有什么意义、作出或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这类简答题是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2.解题对策(1)归纳式试题是由材料到观点,即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习过的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的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归纳的前提和基础。(2)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每一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明确答题的方向。(3)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具体内容的对应性。在表述观点时要注意与材料相结合。有时候有些观点需要自己去综合概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是解题的关键。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