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443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绝地之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绝地之音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

2、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一、字音识记怨懑(mn)恹恹(yn)干涸(h) 訇然(hn)人寰(hun) 狰狞(zhn)(nn)熹微(x) 夯土(hn)攫住(ju) 岌岌(j)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感动激动感动:受外界事物影响而激动;使感动。激动:因受刺激而感情冲动。“激动”多因受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刺激,强调内心的活动,程度较强烈,持结时间较短。“感动”则由于受到正面的影响,内心活动持续时间或短或长。例句:战士们舍身救人的英勇行为,使群众深受感动。当务工者终于拿到工资时,他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四、词语释义1恹恹:患病而精神疲乏。2荒瘠:荒凉贫瘠。3大相径庭:表示彼此

3、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4狰狞:面目凶恶。5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衰弱,瘦弱。6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7岌岌:形容山势高耸;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8怨懑:愤慨、生气。1走近作者马步升,1963年生,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

4、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2资料链接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1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点拨】作者要强

5、调的是主观感受力的震撼,和他对这次经历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 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点拨】(1)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然后才攀上了山顶

6、。(2)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3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表现了作者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4如何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点拨】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

7、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作者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的生活状态。作者用绝地之音表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彰显。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惊愕() 攫住(ju) 谛听(d)B骨髓(su) 怅望(chn) 恹恹(yn) C箭镞(z) 酒酣(hn) 狰狞(zhn nn) D訇然(hn) 规矩(ju) 碌碡(l d)解析:选D。“碌碡”读li zho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怨懑元霄絮絮叨叨有志

8、者事竟成B颓垣 脉搏 层峦迭嶂 真金不怕火炼C肤浅 愧怍 商讨国是 化干戈为玉帛D良晨 安谧 变换莫测 可望而不可即解析:选C。A.霄宵;B.迭叠;D.晨辰,换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B据这家慈善机构最后的统计,这次为残疾儿童捐款数量最多的并非那些大方之家,而是生活在底层的许多普通的市民。C然而,一次一次的努力却使自己对原来刻骨铭心的经历的真实性也发生了怀疑:那一刻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幻?D人家叫伽西莫多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

9、也听之任之。解析:选B。大方之家:内行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事业单位人员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高,其次就是离退休人员,最后是农民工。B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高效学习不是人人可以随便做到的,又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C莱蒙托夫虽未躬逢其盛,但其绝不降志辱格的反抗精神和道德基调,都一一印证在他的诗行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资源。D为了适应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凤凰传媒上市以来一直致力引进新技术、整合内容资源、并购优质企业等多种方式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B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两

10、个“是否”。D项,成分残缺,应在“引进新技术”前加“通过”。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我们背负考察工具和采集到的秦汉边卒使用过的遗物标本,整日跋涉在这无边无际的黄土迷宫中。晚秋的朔风走涧窜谷,刮得干枯的黄土崖面一片乱叫如蝉鸣。在这典型的黄土沟壑地形里,惟一的方向标志是长城。细心看,有一条高约二三米的土垒顺山脊沿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蜿蜒伸展。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

11、,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

12、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

13、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

14、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山河悬远,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甚而至于他压根儿什么都不想不屑也没有表达?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5选文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答:答案:正如作者所写,“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

15、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6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一块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答:答案: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绝地中的绝地。7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

16、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答:答案: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是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

17、认识。(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

18、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

19、,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到了唐代,

20、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被民众和文坛接受。B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C陶渊明

21、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D本文采用了比较、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解析:选B。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被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于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D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答:答案: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的去处,或者当众而死,

22、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10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提示)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用创新11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微笑”“奋斗”“淡泊”中任选一个词语,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答:答案:(示例1)微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它吹去人们心底的严寒;微笑是一座不朽的桥梁,它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通道。(示例2)奋斗是一块牢固的柱石,它支撑起你理想的大厦;奋斗是一张鼓起的风帆,它帮助你到达成功的彼岸。(示例3)淡泊是一泓清澈的秋水,它体现着你生命的颜色;淡泊是一座沉着的山峰,它昭示着你人生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